文摘
古礼上的命名礼仪
命名礼的仪式在先秦时代还是很复杂的,《礼记·曲礼》和《礼记·内则》都规定了命名礼的举行流程。首先是“择日”与“理发”,所谓“择日”就是挑选好日子:“三月之末,择日翦发为鬌,男角女羁,否则男左女右。”即孩子出生后的第三个月的末尾,选择一个好日子给孩子理发。理发不可全部剃光要留一点,男孩留“角”,女孩留“羁”。
第二个步骤是“见子”:“是日也,妻以子见于父,贵人则为衣服,由命士以下,皆漱浣,男女夙兴,沐浴衣服,具视朔食,夫入门,升自阼阶。立于阼西乡,妻抱子出自房,当楣立东面。”那个时候的父亲是很有威严的,命名那天,新生儿的母亲抱着孩子去见孩子的父亲。这一天,孩子父母要特别注意“沐浴衣服”,穿新衣,一般普通人无法另制新衣则至少要穿洗干净的衣服。
第三个步骤是“对答、命名”:“姆先,相曰:‘母某敢用时日只见孺子。’夫对曰:‘钦有帅。’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妻对曰:‘记有成。’遂左还授师。”这一段对话就是新生儿母亲命人传话,孩子父亲闻之训诫道:“你要教导小儿恭敬地遵循正道。”孩子母亲回复:“一定会让孩子有所成就。”《礼记正义》上记载:“识夫之言,使有成也。”父亲握着孩子右手,在小儿的笑中给孩子取一个合适的名字。然后转身把孩子交给孩子的女师。
第四个步骤是“告名、书名”,即存档记录在案:“子师辩告诸妇、诸母名。……夫告宰名,宰辩告诸男名,书曰‘某年某月某日某生’而藏之。宰告闾史,闾史书为二,其一藏诸闾府,其一献诸州史;州史献诸州伯,州伯命藏诸州府。”这段话的意思是,新生儿的老师将孩子的名字告诉诸妇等女眷,孩子父亲把名字告诉“宰”,《礼记正义》上说“宰谓属吏也”,就是指下属的官吏。“宰”把新生儿的名字通报给同族父兄等。“书名”就是把孩子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以“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生”的格式记录下来,收藏好。类似于今天的存档建档。
《礼记》上所记命名礼的具体操作步骤是:孩子出生后三个月内,父亲一般不入产房,唯经常使人慰问,显示对妻儿的关心。三个月后,命名礼择日举行,家庭中有头面的妇女如祖母、伯母、叔母等,以及父亲已为新生儿请好的老师(或保姆)都来参加。当日,母亲先行沐浴更衣,孩子也剪去胎发,并留一部分挽一对角儿。礼仪开始时,母亲抱子(女)出房,当楣东立,辈分最尊的妇人先看婴儿,并喊着做母亲者的姓氏说:“某某氏,今天要让孩子拜见父亲了。”当父亲的应答道:“我一定要好好教养他,使他守礼循善。”然后,父亲走上前去,握过小孩的右手,给其以慈爱的笑容并逗戏,百日左右的小孩,往往会以嬉笑和手舞足蹈相回报,从而给庄重的礼仪增添了融洽欢欣的气氛。
最关键的程序是,做父亲的在根据孩子的出生时日、体形相貌等各种条件进行综合参酌后,要当场宣布给孩子的命名(当然事先必有考量)。说出名字后,母亲立刻应答,谓一定谨记夫言,教儿成德。然后,她把孩子交给老师或保姆。对方抱过婴儿后,即依尊卑长幼的顺序,把小孩刚获得的“名”一一向参加礼仪者宣告。祝贺声中,人之初,“名”得立矣。
命名礼的尾声,是告祖先,告宰闾,这两道程序都由父亲唱主角。告祖先使新生儿之名获得家族内部的认可;告宰闾则为存档,其式为“某年某月某日某生”,由“闾史书为二,其一藏诸闾府,其一献诸州史”(《礼记·内则》)。从此,如不发生更名情况,命名礼上所给予的这一特称,将随伴这个孩子的一生乃至永远;在其有生之日,它的表现方式(如名帖、印章、证照等)有时竟比其本身更具有证明效验。这就难怪古人对于命名之礼,要如此慎重了。
古人说:“名以正体。”名是用来作标志、正名份的。在我国传统典籍《礼记·内则》中详尽地记载了西周、东周时期的命名制度,奠定了汉民族约2000年的给下一代命名礼仪的基本模式。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