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赵洪娟]潮汕“出花园”成人礼之祆教因素探究
  作者:赵洪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2-25 | 点击数:12573
 

摘要:中古时期,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条古丝路逐渐兴盛发展起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与宗教对中国中古时期节日风俗的变迁及新节庆的产生均有重要影响。潮汕地区现今仍极为盛行的“出花园”成人礼与祆教(琐罗亚斯德教)成人礼在习俗、成人年龄、日月重合的仪式举行时间等方面极其相似。本文将通过考证孩童十五岁“出花园”成人礼之源起,探究“出花园”之祆教因素及祆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影响,这对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宗教风俗与丝路国家的关系,推动我国与丝路国家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潮汕;出花园;丝绸之路;节日习俗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倡议。“一带一路”建设续写了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条古丝绸之路的辉煌,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在古丝绸之路发展鼎盛的中古时期,即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宋时期,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如出现了元宵节、端午节、寒食节等一系列新节日;节日具有了宗教性内涵,如元宵节、中元节、腊八节与佛教,以及一直被忽视的人日节与波斯拜火教等。元宵节、中元节、腊八节与佛教的关系关联众所周知,但此外还有很多节日风俗也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如寒食禁火、七夕摩睺罗可能是受到了西亚、波斯和拜火教的影响,但这些影响目前尚未被充分认识,由此导致对节日文化之起源、内涵等方面认知的误区,所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实属必要。因此本文将通过考证潮汕“出花园”成人礼这一节庆之源起,探究波斯、印度等西域文化,特别是祆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影响。

  一、潮汕“出花园”成人礼及其起源论争

  在许多民族中,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必须通过某种特定的仪式,被聚合到一个新的群体中,这种特定仪式多被称为“成人礼”或“成年礼”。成人礼使某个个体通过仪式与过去的环境相分割,与新环境相聚合。(1)在中国,“冠礼”和“及笄礼”分别被认为是古代汉族男子与女子的成人仪式。男女成人礼发展至今,多已消末,不复存在。然而在广州潮汕地区仍保留着一种极其特殊、别开生面的成人礼俗,当地称之为“出花园”或“牵出花园”。人们认为十五岁之前孩子们生活在无忧无虑的花园中,满十五岁后走出花园,示意其已长大成人。

  在潮汕地区,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按照当地的习俗,父母都要为年满十五岁的孩子,不论男女,举行“出花园”仪式。当然,除了七月初七,有个别地方还请算命先生根据孩子的生辰八字,在正月里择取良辰吉日为孩子举行“出花园”仪式。(1)“出花园”这一天,“出花园”者首先需进行沐浴;然后穿上新衣新鞋系上新腰带,准备好的新衣物一般放在“胡”里;三牲、水果、糖果等祭品也都需摆放在“胡”里,然后将“胡”放在床上,用以祭拜“床神”,即“公婆神”,祭拜完毕后需食用所祭供品,整套程序被称之为“出花园”,寓意自即日起跨出花园,由此长大成人了。这个盛装祭品的“胡”又称“胶掠”或筊竻,圆形,一种晾晒食物的用具,由竹篾制作而成。拜祭仪式结束后的家宴中,“出花园”者均坐主位,以示未来皆事如意、有所作为,在家宴时,亲朋一般会赠送新成年者礼物。具体的“出花园”仪式各地亦有所区别,潮安县和澄海县“出花园”之日,一般要用百日红花(石榴花)、玫瑰花、三星麻、艾草等共12种鲜花进行沐浴。此外,还需在一张红纸上写上孩子的名字、出生年月,并注明:“给花公花婆还花园钱,送块好花园、完花换花赐好运”。(2)而在潮州地区要准备鸡、猪头、鲤鱼等三牲,而且还要在早餐时食用动物内脏熬成的汤,寓意更新内脏,而且母亲还要在孩子身边念“阿奴坐北朝南,阿奴已经成人”。(3)

  实际上,在整个潮汕地区很多人家会到庙宇中为孩子办“出花园”仪式,即使在家中办完“出花园”,其孩子母亲也会代表孩子带上供品到庙宇祭拜“花公花婆”,答谢神祇在前15年对孩子保护的恩德,并保佑孩子自此之后一切顺利。

  此日祭祀的神祇当属公婆神,公婆神为儿童之保护神,又称花公婆、床脚婆、公婆母、花公花妈等。来华传教士卢公明在其《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一书中亦提到公婆神,他称这位神灵为“mother”,同时强调孩子在十六岁之前,受到这位神灵的特别保护。(4)

  综观潮汕各地“出花园”成人仪式,其大致特征主要包括:年满十五岁孩童,不论男女,在七月初七日举行成人仪式;沐浴、穿戴新衣、用“胡”盛装祭品祭拜公婆神、分发糖果、吃食,佩戴石榴花,家宴坐正位,收到亲朋礼物等,“出花园”主要寓意孩子已长大成人,可成家生育、担负责任了。

  至于“出花园”习俗之源流,学者至今少有考证,当地老人也仅知其始于很久以前,至于起始于何时,因何而起,却无从知晓。有学者认为,“冠礼”为古代汉人男子成人礼,“出花园”仪式亦为成人礼,则推测“出花园”之礼源于“冠礼”。古代男子二十行冠礼,以示成年,“冠礼”的二十岁与“出花园”的十五岁则差别甚大;至于“及笄礼”,十五岁也非确切年纪,史料有记“十有五年而笄”,之后可以嫁娶,但若“其未许嫁,二十则笄”(1)。“及笄礼”是古时女子订婚之后,出嫁之前将头发用簪子盘起的一种成人仪式,但古人亦未将其固定于十五岁,若十五岁之前未订婚许嫁,二十岁行“及笄礼”也是可以的。这与潮汕地区流行的男女十五岁均行“出花园”成人礼从年龄上考量,二者并非匹配。

  嘉庆《雷州府志》载:“民间或不知冠礼,娶重装奁亦强效之”(2)。可知,康熙年间,广东雷州县民间早已不流行“冠礼”之仪,百姓对其多不知。《(乾隆)广宁县志十卷》曰:“冠礼世家巨族于合卺前数日张乐延宾,行加冠礼,亦古醮子之意。其贫贱之家则不数见也”(3)。乾隆年间,广东广宁县“冠礼”之俗多见于富贵人家,贫困百姓家则不常见。

  但据《南澳志》记载:“七月七日家家各祀睡床,以祝公婆生,男女年十五者就床而食谓之“出花园”。是夕人家女儿罗瓜果、针线于中庭为乞巧会”(4)。十五岁拜公婆神、并在床边进食被称之为“出花园”,可知,潮汕某些地区在乾隆年间,民间已流行“出花园”仪礼,其与当时在民间已经不常见的“冠礼”应无太多关系。关于“出花园”习俗,毗邻潮汕地区的福建诏安县志对其也有记载,《(民国)诏安县志》记:“七夕为乞巧节,私塾儿童竸以瓜果祀魁星君,人家并以瓜果糖饭设睡床上,画五色纸为衣裳式,令十五岁以下子弟焚供,俗谓祭花公花婆。男女十五岁者就床而食谓之‘出花园’”(5)。“出花园”成人礼不但在粤东一带流行,在闽南一带也较为兴盛。

  由此可见,“冠礼”为古人成人礼,在康熙乾隆年间,百姓间已不常见,因其多为官宦、贵族所行之礼;而“出花园”成人仪式在民间则逐渐兴盛起来,可谓百姓之礼。由此可见,“冠礼”与“出花园”礼两者在属性上有极大的不同;此外,古时所提“冠礼”、“及笄礼”多与婚嫁有关,是一种婚前举行,示意马上将要成婚的仪式,而“出花园”则与婚配无直接关联,所以认为“出花园”成人礼由“冠礼”或“及笄礼”演化而来的说法并不成立。

  还有学者指出“出花园”习俗与七夕相关。关于七夕节美丽动人的牛郎织女传说,拜星乞巧、献瓜敬枣的风俗,摩睺罗、水上浮等玩物,塔穆兹、雨神节等异域考证,学者们多有论述,本文关注的焦点是七夕与“出花园”之关联。

  自乾隆年间,史料中已有关于七月初七出花园的明确记载,如上述《南澳县志》《诏安县志》等,但之前此地民俗志记载的七夕习俗仅为献瓜乞巧,晾衣晒书。此外,在乾隆年间,台湾地区出现了拜祭七娘星的习俗。《重修台湾府志25卷》载:“七夕家家设牲礼、果品、花粉之属,夜向簷前祭献,祝七娘寿。或曰魁星于是日生,士子为魁星会,竟夕欢饮,村塾尤盛。”(6)。而在广东也有许多关于拜祭七娘星、魁星的记载。七娘星、魁星拜祭在七夕节的突然出现定有其原因,而七娘星与公婆神同为保护孩童健康的神祇,二者在同一时间进行祭拜,也必有典故。刘宗迪在《七夕》一书中详细阐述了此地拜祭七娘星的习俗;同时考证魁星本为天狼星(7),又根据《古代东方编年史》中的相关内容(1),推断出“东南文士之拜魁星、求功名,实源于波斯风俗,那令宋代以降的文人儒生顶礼膜拜的魁星,并非斗魁,亦非文昌,而是天狼星”(2)。刘文认为波斯天狼星变成中国魁星,其崇拜风俗“早已入地随俗,嫁接到中土固有的七夕风俗而落地生根”(3)。

  “出花园”于七夕行礼,且满十五岁的男女子均可参与,男女同礼,若说“出花园”来自七夕乞巧节则无法讲通,因最初之时七夕乞巧仅为女子的节日,与男子无关。而清时闽粤一带男子七夕节拜魁星习俗的出现,即七夕节与男子产生关联之后,“七夕”与“出花园”一样,也变成了男女子的共同节日。拜魁星习俗出现后,七夕不再是女儿节,而是男子与女子的共同节日。由此一来,“出花园”与“七夕”匹配对应起来,“出花园”定于七夕之日确有其深刻道理。

  比照七夕拜魁星的波斯渊源,“出花园”这一个与魁星崇拜同时期出现的民间习俗是否同样具有域外因素呢?这一问题值得进一步深究。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汪保忠]河南伏牛山牛郎织女传说圈研究
下一条: ·[杨利慧]世界的毁灭与重生:中国神话中的自然灾害
   相关链接
·[罗瑞玉]文化再生产:信息时代非遗“出圈”现象探析·[李银菊]史诗《玛纳斯》所见“丝绸之路”路线
·[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毕雪飞]丝绸之路的开拓、往来与牵牛织女传说在日本的传承
·对乌克兰流离失所社区的活态遗产进行确认·2022年丝绸之路青年之眼摄影大赛:截止日期(2022年7月17日)
·[林秋炀]慎终追远:潮汕地区丧葬习俗个案研究·[查汗]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视野下新疆《江格尔》史诗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建构
·[刘吉平 宋涛]汇通南北:丝绸之路陇南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述论·[王丹]多民族文化交流中的“仙妻”形象研究
·“丝绸之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地区扶贫成果展”亮相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林继富]路径与方向:“丝绸之路”沿线民间文学研究
·[王丹] “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宝物故事的宝物类型与意涵 ·[巴莫曲布嫫]“丝绸之路”作为方法
·[关溪莹]广东省潮汕地区“出花园”成年习俗的文化生态研究·[英]史若兰 杨晓丽编译:《花儿:丝绸之路上的民间歌谣》(英文版)
·[伊家慧]从印度到中国:丝绸之路上的佛陀降生神话图像·上海土布经典纹样展在华东师大召开
·上海土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起繁荣·[张明明]“海丝之路”背景下的中琉妈祖信仰书写及其文化交流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