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艺术》2018年第6期 总第145期
目 录
学人治学 |
|
|
进入与浸入
——加拿大纽芬兰田野作业反思 |
李牧 |
|
|
|
|
“美好生活”的美学观照 |
|
|
乡愁乌托邦的文化基础
——“美好生活”建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 |
何艳珊 |
|
人民性·情感性·当代性:“美好生活”的三个美学向度 |
漆飞 王大桥 |
|
“美好生活”的美学维度阐释 |
张良丛 |
|
|
|
|
中国民间文学前沿讲坛 |
|
|
“传说动力学”理论模型及其反思 |
陈泳超 |
|
《“传说动力学”理论模型及其反思》问答、评议与讨论 |
王尧 陈泳超 |
|
|
|
|
文化研究 |
|
|
作为方法的“钧窑”:中国文明成长的“连续性—破裂性”逻辑机制 |
王洪伟 |
|
人是什么:中华创世神话的原初力量与心性结构 |
胡建升 |
|
两种“物”观
——对萧兵批评张光直“泛萨满论”的再评论 |
谭佳 |
|
|
|
|
艺术人类学 |
|
|
回归技术:民俗艺术的诠释维度 |
[加]格拉尔德·L.波丘斯 文
李修建 译 |
|
礼俗传统与中国艺术研究
——中国艺术人类学前沿话题三人谈之十四 |
张士闪 王加华 李海云 |
|
书写“全息式”仪式音乐民族志
——鄂温克族敖包祭祀仪式音乐研究反思 |
苗金海 |
|
阈限与嵌套:侗族传统民居建造仪式的圣境叠合 |
赵巧艳 |
|
|
|
|
艺术探索 |
|
|
艺术社会学的两难困境及其解决之道 |
卢文超 |
|
逻辑的范式:中国美术考古学的物质解读理念 |
李杰 |
|
新石器时代“太阳—鸟”艺术母题与节气观念发轫之关联 |
赵李娜 |
|
赵琦美与钞校本古今杂剧新探 |
徐子方 |
|
|
|
|
中华传统艺术的海外传播 |
音乐的“自我”与“他者”
——当代欧洲跨文化音乐中筝的实践 |
孙卓 |
|
品文论艺 |
|
|
“20世纪中国戏剧史”的历史正名
——评傅谨《20世纪中国戏剧史》 |
陈晶晶 陈云昊 |
|
三月的歌圩爱情的媒
——大型民族歌剧《三月三》观后 |
于平 |
|
|
|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介 |
|
“明清散曲曲唱艺术及其文化生态与传播路径研究”项目简介 |
板俊荣 |
封二 |
“明清散曲曲唱艺术及其文化生态与传播路径研究”项目主持人板俊荣简介 |
板俊荣 |
封三 |
|
|
|
伽倻琴 |
温彩云 供图 |
封面 |
封面说明 伽倻琴简介 |
温彩云 |
|
生活艺术 黄杨木高浮雕《水上人家》 |
徐艺乙 供图 |
封底 |
封底说明 黄杨木高浮雕《水上人家》 |
徐艺乙 |
|
民族歌剧《三月三》首演剧照 |
刘海栋 摄 |
彩页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李中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