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王卫华 孙佳丰]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当代传承
——以昌黎皮影戏为例
  作者:王卫华 孙佳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2-19 | 点击数:9976
 

  一、昌黎皮影戏的艺术特点及存续状态

  昌黎皮影戏流传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及其邻近地区,是一种以灯光照射和人物剪影表演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的民间戏剧。昌黎皮影戏与滦州皮影戏、唐山皮影戏和乐亭皮影戏实为一脉,是冀东皮影的一个分支。昌黎皮影戏历史悠久,它产生于辽金时代,传承发展于元明,至清初基本成熟定型,民国时期得到初兴,新中国成立后进入繁盛期,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渐渐没落,再到二十一世纪初的复苏,经历了一个曲折的传承发展过程。在长期的传承发展中,昌黎皮影戏融合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表演艺术,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戏曲表演艺术,昌黎皮影戏的表演包括前期的影人制作、剧目编写,以及表演过程中的演唱念白、音乐伴奏和皮影操纵。昌黎皮影戏区别于其他各路皮影戏的最主要特征在于“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昌黎皮影戏唱腔和对白基本是昌(黎)滦(县)乐(亭)一带的“老奤话”语调,其语音悲时如泣如诉,乐时说而似唱,影戏角色的喜怒哀乐,都在这生动传情的唱念中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二,昌黎皮影戏不与其他剧种同腔共韵,创出了自身别具一格的唱腔。尤其是演员用手指掐担着喉头部位进行的假声唱法,不仅使唱腔声调柔媚,更能使音域拓宽,达到三个八度。第三,昌黎皮影戏具有完整的唱腔体系与行当分工。表演中,不同行当以各异的唱腔与调式匹配不同的人物角色与故事情节,使影戏的形象性和感染性都大大增强。在伴奏与操纵方面,昌黎皮影戏也有其独到之处。昌黎皮影戏的伴奏乐器主要有四胡、扬琴、三弦、二胡等丝弦乐器和鼓、板、钹、锣等打击乐器。多种乐器的配合,使表演更具节奏性与情境性。在皮影戏表演中,皮影操纵是十分关键的。昌黎皮影戏在影人的操纵上生动而细腻。演出时一般由两人操纵影人,称之为上线和下线,分别负责影人的准备与操纵。根据剧情与场景的需要,有时一位操纵演员要同时操纵几件影人进行武打、换装等表演,这需要操纵演员基本功扎实、眼疾手快;有时为突出表现人物复杂的动作细节,还会由两到三人同时操纵一个影人。而从造型艺术上来说,这些皮影制品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它在中国传统戏曲服饰、道具、脸谱的基础上,采用散点透视的绘画技法,使平面二维造型的皮影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加之大胆又合理的夸张变形,巧夺天工的精美雕刻,有着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昌黎皮影戏的表演都是围绕影卷展开的,“影卷”即皮影戏的文学剧本。昌黎皮影戏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从其内容来看,多为宣扬仁义礼智信、忠君爱国、忠孝节义等正面题材的历史演义和民间传说。一般每唱完一本影卷须二、三个小时,大套的连台戏则常常要唱一两个月才能完成。

  冀东皮影戏最为兴盛的时期是清末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昌黎县是冀东皮影戏的高手云集之地。那时昌黎观众对影戏的喜好达到极为热烈的程度,只要有村子演唱影戏,附近一二十里的乡亲都会赶去看热闹,演出场地车水马龙,观者如潮。不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农闲时候,老百姓都会请影戏班子来村子表演,以此为乐。张向东老先生说:“以前在农村,老百姓最爱看皮影了……那影戏一唱起来,邻村的一听就知道——‘啊!那是影!’。”然而,曾经广受欢迎的皮影戏,如今却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现代化的迅速发展虽然带来生活的便利与演出手段的多样化,但是各种新事物也快速进入人们的生活,尤其是电影电视、网络手机等现代传媒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娱乐与交流方式。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喧闹的城市向宁静的乡村蔓延,楼房取代了田野。在新的文化环境与生活环境中,皮影戏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观众群体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表演空间。目前,“向东皮影剧团”是昌黎县保存下来的唯一一个具有演出能力的皮影剧团。它是由昌黎县交通局退休干部、昌黎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向东于2001年组建的。该剧团目前主要在国内外的文化展演、文化交流等活动中进行宣传、表演和教学。“向东皮影剧团”集结了鲁绍民、杨金波等著名皮影戏艺术家,但这些技艺精湛的老一代传承人的年龄不断增大,新一代传承人的技艺又尚未成形,中坚力量的缺失断层造成了传承结构的不稳定。

  二、昌黎皮影戏的发展困境与创新探索

  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大。当前商业化裹挟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席卷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导致非物质文化传承面临一种多元而立体的特殊语境。在这种语境下,昌黎皮影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传承困境,也在进行积极的生存探索。

  从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昌黎皮影戏在演唱念白、剧目编写、影人制作、音乐伴奏和皮影操纵五个方面的传承与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其中,唱腔是最能够突出昌黎皮影戏地方特色的表演元素,却也是限制其传播与传承的最主要因素。昌黎皮影戏是以唱功见长的表演艺术,但以“老奤话”语调为基础的影戏唱腔,冀东地区以外的人是很难听明白的。观众听不懂唱词,自然也就不能理解剧目的表演内容。为解决这一问题,“向东皮影剧团”在冀东以外的地区进行演出时,虽然仍以传统的影台作为表演舞台,但将剧本中的唱词以幻灯的形式展示在影幕上。这样既保留了昌黎皮影戏表演的“原汁原味”,又照顾了不同语言背景观众的欣赏体验。然而,昌黎皮影戏唱腔在传承方面的问题却是不易解决的。昌黎皮影戏演唱艺人不仅需要有一副音域宽、音色佳的好嗓子,还要用抑扬顿挫的咬字去刻画人物,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轻易掌握的。杨金波先生说:“(昌黎皮影戏)现在在演唱方面太薄弱了。演唱得需要他(学习者)嗓子先天条件一定要好……得下好多苦功夫。”而且,对“老奤话”这一方言的陌生感不仅仅是对非冀东地区的人而言的,即便是冀东地区长大的年轻人,在普通话教育普及的当下,也渐渐失去了讲、听“老奤话”的能力与兴趣。因此,昌黎皮影戏在演唱方面的退化最为严重。

  昌黎皮影在剧目编写与更新方面也面临难题。一方面,现在仍在使用的影卷主要是明末至清末之间的作品,是由晚清时代、民国时代以及解放前后的皮影艺人抄录流传下来的。其中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有《双失婚》《金石缘》《镇冤塔》《五锋会》《二度梅》《珠宝钗》《青云剑》《三贤传》,这些都是多年来脍炙人口的影卷。这些脱胎于演艺故事与民间传说的剧目在传统社会中曾广受欢迎,但冗长的剧情以及对传统礼教的宣扬却未必适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程式化的剧情也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为适应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向东皮影剧团”在皮影戏的展演中,选取影卷中最为“精彩”的段落进行表演。所谓“精彩”的段落,即在短时间的剧目情节中,既包含唱、念、做、打等诸多表演元素,同时又能有机会展现灯光布景特技。2007年,为迎接中国“文化遗产日”,“向东皮影剧团”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以每场十分钟、一天演出六场的方式表演《火焰山》《穆桂英招亲》等代表性剧目,37天共展演197场,其有趣的情节与变幻莫测的操纵吸引了许多观众,反响强烈。但是选取“精彩”段落进行表演的方式并不是解决剧目革新问题的根本方法。目前昌黎皮影戏剧本编写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剧作家的缺失。张向东老先生无奈地坦言,曾经专门编写剧本的人已经随着时代消逝了,寻找具有文化基础的新编写者又太难。皮影艺人大多只能对传统剧目的表现方面稍作改动,但却不具有编写剧本的文化水平和能力。不同年龄段的人对皮影戏表演有不同的要求与期待。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条: ·[侯松 吴宗杰]“古迹”与遗产政治的跨文化解读
下一条: ·[胡玉福]非遗保护标准与文化多样性的矛盾与调谐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唐璐璐]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