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市场与能力:传统工艺当代传承关键问题”学术论坛举行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2-18 | 点击数:4036
 

   2018年12月9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和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承办的“市场与能力:传统工艺当代传承关键问题”学术论坛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随着我国新中产的崛起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影响,传统工艺有望成为新的生活时尚而走向复兴。面对新时代下由城市中产阶级主导的消费市场,传统工艺逐渐实现转型。传承人基于文化自觉及市场能力积极进行生产实践的更新,尤其是传承人联合企业、创意工作室、创意开发团队等新型生产模式,结合当代市场需求开辟创新路径的传承和发展模式。针对这些新人新貌,需要及时进行观察和反馈,故举行本次论坛。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前所长方李莉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朱霞教授、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季中扬教授、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谢崇桥教授,同济大学国际设计与创意学院张磊副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孟凡行副教授,苏州工美手工艺学院赵罡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田兆元教授、徐赣丽教授、李明洁教授和王均霞副教授等来自全国12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0余名专家学者和上海多所高校的博硕研究生出席了本次论坛。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文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田兆元教授在开幕式上代表主办方致辞。会议围绕着传承与创新、实践与反思、市场需求等议题,与会学者展开了深入讨论和对话。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研究员发表主旨演讲。她在发言中指出,文化生态处于一个由失衡到再平衡的动态过程中,当下文化生态平衡的重建具体体现为生活革命与传统文化复兴,其中伴随着新中式时尚的出现。新中式时尚与社会审美的转向,推进了传统手工艺作为一种雅文化的复兴,参与到中产阶层新生活样态的建构中。在此基础上,她进一步提出,审美转向带来的将是一场中国式文艺复兴的兴起,这种文艺复兴基于人对自身文化的重新认识,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回归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生活样式”,因此,其复兴的形式主要表现在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上,而这种来自民间的传统手工艺复兴正是激发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生机与活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朱霞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季中扬教授和北京联合大学谢崇桥教授都聚焦讨论如何看待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创新,应该如何把握创新的合适尺度,强调人文精神与核心文化是传统工艺传承中的关键所在,在具体实践中传统工艺可以在此基础上借用新的技术手段和物质载体不断创新。复旦大学博士后吴昉从媒介材料入手,分析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流变与其本体语言,并指出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介与新制作方式同样可以呈现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与精神脉络,与前几位学者的观点恰相呼应。同济大学张磊副教授将手工艺区分为艺术手工艺和生活手工艺,以社会创新视角来反观传统工艺振兴,强调振兴生活手工艺的焦点要从文创产品转向社会创新系统,发展创造型社群。

  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以上海地区多个非遗传承人的口述材料为基础,阐释了上海工匠及其精神的特征,尤其是这个群体的家国情怀、师道传承、市场意识、创造意识以及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游红霞博士的发言紧跟这个主题,她依据上海地区传承人的口述材料,勾勒了传承人的传承能力谱系,分析传承人已具备的能力和尚未凸显的能力,为未来传承能力的建设方向提供参考。东南大学孟凡行副教授对学界关于农民画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指出学界缺乏对自身知识生产的批判性研究,存在着“复杂实践的简单理论化”倾向。华东师范大学王均霞副研究员通过对鲁西南年节食品制作和流动过程的个案考察来书写女性生命史,从日常生活实践角度探讨女性角色的再生产。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副教授介绍了近几年来贵州手工艺类“非遗”助力脱贫的实践经验,并就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增进社区文化认同的探索进行了表述。华东师大博士研究生唐睿以实际案例入手,分析传统工艺活态传承中各方力量的交织参与,借以反思传统手工艺融入生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传统手工艺如何应对,与会者对此进行了比较集中深入的讨论。杭州师范大学袁瑾副教授,以杭州半山泥猫为例,论述了这项传统手工艺随着文化生态的消失而逐渐衰微,后通过符号再建构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但由于缺乏市场需求,只能进入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公共文化展示资源。中国科学院博士后王文超对当代京郊特种手工艺生产浪潮进行了回顾,展示了一种市场需求主导下“扩大化生产”的手工艺复兴模式,并指出应该基于传统手工艺的生计属性而尊重其创新和演变,鼓励品牌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的多位老师和博硕研究生亦对这个主题进行了发表。李明洁教授基于对桃花坞年画《琵琶有情》版式变异过程的考察,指出民间、传统都是动词,民间是由市场需求塑造的,民间概念有其市场底色。华东师大博士后李柯认为,非遗与相关自然、人文生态形成互动统一的谱系,修复乃至重构文化谱系才能接续活态的文化传统,那些原本具有商品属性的传统技艺类非遗才能重获市场认同。但作为不同的价值体系,非遗保护与市场开发既有统一的一面,也存在矛盾。博士研究生姚莉对贵州侗族滚边绣个案进行分析,认为培育市场认同可能是市场条件下少数民族手工艺类非遗生存、传承的一种路径。硕士研究生侯丹洁考察了参加非遗研修班的传承人群体,发现大量手工艺人只作为设计者和制作者,并不直接面向市场,其创作基于对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想象,并且这种想象也成为他们创新的内在动力。另一位硕士研究生王聪基于在上海陶艺体验店的田野,强调基于市场逻辑,手工艺体验在都市语境中作为商业模式而存在,并不以传承为目的,而是以手工艺作为商业经营的一种文化素材。徐赣丽教授指出在审美资本主义语境下,民间艺术的当代变迁可能朝向文化符号、专业艺术或者转化为其他艺术形式;伴随着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以及审美成为资本,民间艺术成为可以估价的商品,传统民间艺术要在当代延续其生命,就需要找到“新的市场”。

  华东师大民俗学所常务副所长徐赣丽教授做会议学术总结时指出,本次论坛的发表内容都是关注当下、有温度和品格的学术议题,大家来自不同学科,跨学科的思考和交流呈现了各自不同的思考,也让大家对同一问题保持更清醒的认识。她提出,希望未来能够建立起新的学术共同体,继续对共同关注的手工艺研究展开更深入的跨学科讨论,碰撞出灿烂的智慧之光。希望能以此次对相关问题的研讨作为起点,继续推进,进行深入研究和广泛交流。

  文章来源:华东师大社会发展学院官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北师大文学院召开“‘一带一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国际学术研讨会
下一条: ·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的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
   相关链接
·[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张寒月]妇女、传统手工业与民族地区新内生发展·[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
·[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
·[喻颖 林毅红]新时代湖北汉绣文化基因传承研究·[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雨彤 胡燕]金陵茶文化聚落的活态传承探析
·[杨赫]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分析·[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