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李汝宾]丧葬仪式、信仰与村落关系构建
  作者:李汝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2-08 | 点击数:7956
 

  三、葬礼仪式中的信仰

  1.葬礼体现着对祖先的尊敬与敬仰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生活中没有一个统一、强力的宗教信仰。人们认为,先人的去世,仅仅是肉体上的消亡,其灵魂并没有离开,会时刻关注并庇佑后人的生活。所以,对于祖先之灵的敬畏与信仰就成了村落社会中最重要和最直接的信仰之一。

  葬礼,是把一个人从在世之人推向先人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也是后人如何把过世之人满怀尊敬、内心虔诚、体面地送到人间的彼岸———灵魂世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葬礼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繁杂而又相对标准化的仪式。在这个仪式过程中,很多环节都透露着对祖先的崇拜与信仰。从老人去世的那一刻起,灵魂就开始踏上了西去的征程,孝子孝女们第一时间就要到门口拿起照路镜,竖起招魂幡,点燃倒头马,为老人灵魂的出发做好第一步。然后就是七次去土地庙上香,不停地为老人解扣、送钱,扫清各类上路障碍。到最后一天,还要把老人已经去世的老伴的灵魂再招进来,为新去世的人接上头,让他们在西天再继续互相照应。这些仪式无一不表达着后人对先人的敬重。

  葬礼是一个程式化的过程,但同时又是个人或集体表现的舞台。人们认为,亡者去世后灵魂升天,不但会与已经过世的其他先人进行沟通,还会与上天的各路神灵沟通。亡者亲属在葬礼上的表现不但老人的灵魂能看得到,其他祖先和神灵也都能看得到。个人如果在葬礼上表现不好,不但会受到同村人公开或者私下的批评,还有可能因得不到先人或神灵的庇佑而遭受灾难。所以,在丧礼全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都表现出自己应有的悲伤与虔诚。

  2.民间信仰在葬礼过程中的体现

  在山东潍坊的大部分地方,特别是农村,无生老母信仰是在当地影响最为广泛的一种民间信仰,井塘村也是如此。井塘村大部分女性村民不但笃信四季老母,她们还信仰着村里另外两个神灵———玉皇大帝和关圣人。去世的L姓老人也不例外,她生前笃信不移的信仰在葬礼过程中的一些环节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1)亡衣上的信仰痕迹

  老人去世前,自己(或者女儿、儿媳)会做好去世时要穿的衣服(亦有买成衣者),包括衣服、帽子、鞋子、枕头、绣花腰带等。但是无论是自己做的衣服还是买来的衣服,一般信仰神灵的老人都会在衣服上特别是帽子里面、枕头上面、腰带上写上或者绣上自己经常在神灵前念诵的佛经。或者给自己做一个绣花的类似胸牌的东西(人去世后挂在胸前),上面也都写上或者绣上佛经。这些与神灵相关的物品一般在亡者火化时一同烧掉,它们本就是亡者在世间与神灵沟通的信物,现在随亡者灵魂一起升天,会让神灵更加明确地确认亡者在世时的虔诚,能使神灵更加容易接纳死者的魂灵。

  (2)魂灵工具上的信仰

  不但逝者的衣物上布满了与神灵之间的联络信物,逝者灵魂升天时主要乘坐的两种工具,一个叫做倒头马,一个叫做送魂轿,其设计与布置也都充分体现了他们平日的信仰。

  首先,老人去世后要第一时间烧掉那个事先已经准备好的“倒头马”。在这个倒头马的背上,老人去世前也会准备一个相当于马鞍似的东西,老人一般称之为“钱衩子”,“钱衩子”上也都写有或者绣上佛经(如“五把钥匙”)。老人去世后就会把这个“钱衩子”横搭在纸扎的马背上,在“钱衩子”两边的袋子里装上事先准备好的纸钱与钱粮灰(人在世时会把自己送给神灵的钱粮———一般是将黄表纸燃烧后的灰留存一部分),连同“倒头马”一起烧掉。

  除了倒头马的布置外,最后一次到土地庙上纸时烧的那个送魂轿也布满了信仰的痕迹。在井塘村,有信仰的老人在世时如果信仰四季老母,她一般一年至少会有4个号布子(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各一个),如果老人要是还在玉皇大帝前挂了号,她每年还要再加一个号布子。1这些号布子除去去世后缝在身上的那几个外,其余的要全部布置在这个送魂轿上。这些号布子一般都会根据数量的多少缝在轿子周围,缝上号布子才表明这个送魂轿布置完成。这个号布子意味着老人在人世间的信仰时间的长短,老人们认为,人去世后当灵魂坐上这个轿子,抬轿子的小鬼看到这些号布子就会明白去世的人在世时是信仰神灵的,这会让亡灵少吃苦。

  四、丧葬过程中的村落关系

  1.村落互助

  L姓老人去世后,从第二天开始,事主就开始找村内一些人帮忙,买菜、请厨师、租借碗筷、搭建灵蓬、准备丧服、联系戏班子等一系列工作都由不同的帮劳者开展。在出殡的前一天下午,大约有10个壮劳力为老人挖掘墓地,这项工作最为辛苦,需要花费10个劳力整整一天才可完成。据村里老人说,一个墓地的挖掘一般来说都需要20个工时才可完成。这些前期工作都是在为出殡当天的一些仪式做准备。

  出殡当天需要的人更多。在这之前,一个非正式的由村委主任和村上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的处理本次丧事的理事会(俗称“里柜”)已经成立起来了。经“里柜”与事主事先商定以后,一个用人更多、分工更细的帮劳人员的名单就形成了。为了方便通知到每一个帮忙的人,“里柜”事先会将分工名单拟好写好,当天早早地贴在了事主家的外墙上,方便帮劳者查看,以各司其职。

  L姓老人丧葬理事会分工如下:里柜:吴道光、孙世德、吴道乐、孙好平、吴道群、吴广春外柜:孙世平、孙世发、吴庆福、吴兆仁文书:孙全道、孙全林执客:孙好聚、孙好全杂务:吴广全、孙全河记账:孙世禄上坡:吴兆法、孙世增、孙世荣、孙世双、吴孟英、孙世恭、吴兆才、孙全森打水:吴延顺伙夫:吴兆君执盘:吴兆厚、孙全利、吴新昌、孙世发、吴道强管水:孙世贵、孙全平盅筷:孙全海管酒:吴兆成管馒头:吴收平、孙世华捡菜:孙世堂、吴兆义挂布帐:孙全祥、吴正平、吴喜平、吴彦兴、吴亮平

  这么多人前来帮忙,作为事主要进行感谢是必须的。但是出殡那天事主的主要任务就是守灵、送灵,是没有时间来对帮忙的人进行感谢的。所以在出殡当天的一些仪式过程中就会不时地穿插着事主对帮劳者的感谢,村上称之为“谢劳”。笔者当天的调查发现,事主至少在三个环节对帮劳的人进行了谢劳的仪式。

  第一次是在回亡的路上。基本仪式是在回来的路上经过外柜时,男性亲属要跪在路中间进行磕头对帮忙的人表示感谢,这时外柜要将记录礼钱的账单放到传盘上,然后长子再端着传盘到里柜的门前进行叩谢,这时里柜将账单收起。长子再叩首后回到灵前。

  第二次是在出殡时路上。所有男性亲属走在灵前面,要比灵柩速度快,走过一段时间,他们将面向灵柩对帮忙的人进行叩谢,这次主要感谢的是抬灵柩的人。

  第三次是等封坟的人回来的路上。他们会跪在村口处,等那些帮忙封坟的人回来时,他们在路两边叩首表示感谢。

  帮劳与谢劳是村落之间最为常见的一种互助关系,也体现了村落中最为原始的一种互助的原则。关于村落互助,费孝通认为,“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喝酒,生了孩子要送红鸡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1因为在这个村落中,每一个人都很明白,帮助他人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还会需要他人的帮助,帮人等于在帮已;另一方面,被帮助的人也总会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去主动帮助别人,欠别人的人情必然会择机还上。其实,在整个帮劳过程中,帮助者也不会在乎这次帮忙又使别人欠了自己一个人情,被帮助者也不必然会认为自己又欠了别人一个人情,也许在刚刚过去不久或者在不久的将来这种人情已经被付出或者很快就被还上。同时,这种互惠行为对维护村落团结与基本生产生活秩序也有着重要意义。帮助者通过这种帮助行为能在心中感受到自己在村落中的存在,被帮助者也通过被帮助确认了自己在村落中的地位。

  2.随礼———交份子与“收头”

  如果说帮劳是村落互助的一个重要体现,那么随礼则是典型的村落互惠。在井塘村,随礼分为两个部分,公开的随礼叫做随份子,私下的随礼叫做“收头”。

  交份子钱是公开的,是要被记录在案的,村内份子钱一般20-100元不等。在本次丧礼上,由于L姓老人的长子是在青州里工作,所以他的同事都随了200元的礼钱。份子钱是要归公的,一般在整个葬礼结束后都会由里柜结算好统一交给事主,最后由事主家庭成员统一协商处理。

  与交份子相比,收头是半公开进行的,主要体现村民个人在村落中的私人关系。在丧礼当天,同村中和老人亲属关系较亲密的村民会在他们上香的路上、有事离开灵棚的间隙偷偷地将钱塞进他们的手上或口袋中。相对于份子钱,收头的钱相对来说金额就比较少了,一般是2元、5元,最多也就是10元。在收头的过程中,一个人可以给多个人送头钱,反过来说,一个人也会收到很多同村人送给自己的头钱。收头主要在女性之间进行。与份子钱不同,因为收头体现的是个人的私人关系,同时,收头也是私下秘密进行的,所以这个收头的钱就全部归他们个人所有了。

  既然有随礼,则必然会出现委托他人代为随礼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像葬礼这种仪式,与事主关系较远或认为自己不适合出现在葬礼上但仍应该随礼的人,如孝子孝女的同事、事主的亲家所在村落上的比较远的血亲(如堂兄弟等)一般不会亲自去参加葬礼,而是委托需要参加葬礼的亲朋捎上自己的礼金,礼金一般不会太多,10元、20元、50元不等。被委托人会将礼金捎到事主家并交给记账的管事。这时管事要用白纸将所有送礼金的人写出一个名单,再写上逝者家人对其感谢的话,由被委托人带回自己的村庄,张贴在自己村庄比较显眼的位置。这个张贴用的收据他们称之为“谢帖子”。谢帖子的主要作用一方面是让委托人看到他的份子已经被带到,并通过这种形式让自己与事主的关系在社区内得到同村人的确认。另一方面,事主也通过这种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感谢之情。

  互惠是人类社会一贯遵循的一种理念,体现着村落关系中朴素的互助理念,也体现着乡村社会中的公平原则。在村落关系中,人情是最容不得计算的。费孝通先生指出,“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相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1村落关系往往也就是在这种欠与被欠的循环中越发亲密,秩序也越发井然起来。在这里,人情成为了维持村落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虽然说人情本身是不能被互相计算的,但个体村民会将随礼这样的人情在自己心里计算。举例来说,在一个人情往来之中,一个人如果给你随了50元的礼金,当你再给他还礼的时候如果少于50元就会被视为无礼,当事人当面不说,但也会在无形之中拉远个人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帮劳是既不能公开计算也无法私下算计的人情,但随礼这种私下或者半私下的个人行为是不能公开计算但是要被个体私下算计的一种人情。

  3.乡祭

  乡祭是葬礼的一个重要环节,之所以没把这个环节放到葬礼的仪式过程进行描述,是因为这个仪式相对于葬礼来说,其本身所体现的村落关系远远大于葬礼仪式的本身。

  乡祭不同于常规的同村人到逝者灵前的拜祭行为,是同村人拜祭中最为重要也最为正式的一次与逝者送别的环节。乡祭不但安排在给老人上最后一道纸钱的时候进行,而且其场所也同样被安排在上纸地点附近的公开场所———马路上。乡祭时,首先要在马路上设一个简单的灵席(在一把椅子上摆上逝者的灵位,再简单摆上一些供品),男性亲属依次跪在路两边,由事先选定了的同村其他两个姓氏的代表进行乡祭(本次进行外姓乡祭的分别是S全祥和Z传胜)。乡祭时,拜祭的人无论与逝者关系远近都要身着孝服,在礼生的主持下向逝者行规范的三叩九拜大礼,并向逝者敬酒。

  乡祭是整个葬礼环节中的最后一次拜祭,其结束也意味着整个葬礼过程中所有拜祭仪式的结束,因此乡祭应该是整个葬礼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次拜祭。乡祭一方面表达了村落中不同姓氏的村民对逝者的尊敬与怀念,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全村人给逝者的最后一次送行。逝者无论生前还是身后,他所居住的村落才是他最为重要的依靠,无论生死,他永远属于这个村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村落关系的重要性远比一些亲戚关系更重要。

  五、结语

  人生仪礼与乡土社会关系,一直处于人类学、民俗学以及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位置。就意义而言,丧葬礼仪在古今中外各民族中恐怕都具有团结群体、整合社会的功能。从井塘村L姓老人的代表性丧葬仪式的描写与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现实的村落生活中,围绕着丧葬信仰与仪式展开的人际互助关系,搭建了孝子孝女、围观者与当事人,生者与亡人之间的隐秘关联,并调整、重塑、涵化着相互之间的关系。传统丧葬仪式在沟通家庭、宗族、村落关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一种本质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与核心联结起来,并借力邻里互助关系进一步整合地缘联系的互馈机制。在村落社会中,传统文化、民间宗教、家族权威以及实用主义原则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对民众生活观念与实践铺陈着浓厚的传统底色,与此同时,乡民的日常社会生活实践具有上述概念框架所无法涵盖的灵活性、针对性和策略性。传统的丧葬礼仪就是通过这样的人情互动、礼物互惠、劳力互助的交流,抚慰着逝者亲属,和谐着人际关系,进而促进了村落社会的整合与发展。

  (原文载于《民俗研究》2015年03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覃琮]从“非遗类型”到“研究视角”:对“文化空间”理论的梳理与再认识
下一条: ·[万建中]“人民性”:民间文艺的核心所在
   相关链接
·[庄钧然]从信仰空间看瓦猫信仰的动态建构·[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
·[于佳卉]有神若飞来·[姚琼]从怨灵到御灵:论古代日本御灵信仰的形成与吴越文化的关联
·[杨宇]明清洛阳地区关帝信仰碑刻的生成机制研究·[杨建国]山西应县龙王信仰及其演变初探
·[闫睿欣]“赛博”求签:新型民间信仰实践互动模式研究·[徐永安]概念与历史:武当山朝山进香(武当山庙会)习俗特征探讨
·[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萧放 叶玮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与有效路径探讨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王小蕾]海疆与内地的融合:明清以来岭南民间信仰在南海诸岛的传播
·[王嘉炜 宋昕曌]从地方豪杰到忠义神灵:《金沙魏公将军壮烈志》的神性塑造·[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
·[宋亦箫 宋博文]三星堆人的雷神信仰·[商梦圆]陕西白水仓颉传说与仓颉信仰的日常表现形式
·[裘兆远]太湖流域渔民的祖先信仰·[乔英斐]“希望”作为学术概念的可能性
·[彭清兰 陈明 谢康达]疍民文化的儒释道思想解读及其非遗保护·[宁祥文]民间信仰与高台教化:从风俗观念到戏剧实践的探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