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围绕着丧葬信仰与仪式展开的人际互助关系,搭建了孝子孝女、围观者与当事人以及生者与亡人之间的隐秘关联,并调整、重塑和涵化着相互之间的关系。丧葬仪式在沟通家庭、宗族、村落关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一种本质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与核心联结起来,并借力邻里互助习俗进一步整合地缘联系的互馈机制。通过人情交流,丧葬仪式及其有关信仰有助于抚慰死者亲属,并使其在集体活动中获得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丧葬仪式 信仰 村落关系
仪式,通常是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表述符号与行为方式。它可以是世俗的人际交往,也可以是神圣的献祭活动,此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过渡、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丧葬是生者为死者举行的最后的告别仪式,一方面寄托了生者对死者的哀思与祝福,另一方面也表达了生者灵魂的敬畏和祈求。1葬礼是个人自己的生命舞台上的谢幕演出,与出生时的仪式相似,在这幕演出中,个人永远只是一个被动的主演。
一、井塘村自然与历史图像
青州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为古“九州”之一。因地处东海和泰山之间,位于中国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故名“青州”。1986年由原益都县撤县设市,现为省辖县级市,由地级市潍坊市代管。井塘村位于山东省青州市区西南15公里处,隶属王府街道办事处。井塘村是一个典型的山村,其村南为玲珑山,东为纱帽山,北有凤凰山,村子坐落于玲珑山脉向北延伸的一个小山坡上,依山而建,民居坐北朝南,从山脚延至半山腰。据考,井塘村始建于明代景泰七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该村因东南纱帽山下有一清泉,常年不涸,形成一塘,村民将塘砌石筑高为井,井塘村村名便由此而来。村中随处可见用石头精工而造的明代古居,房屋依着海拔约300米高的山体建造而成,历经几百年沧桑变化屹立不倒。村内道路则多用青石板铺成,古石桥、古井、古庙分布村中。
原来村民都居住在井塘古村之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由于古村交通及用水不便,人们纷纷迁居至古村上方的鞍子口周围居住,到90年代几乎所有村民都迁居至鞍子口的四周。现在的井塘村形成了石头结构的古村与砖瓦结构的新村共存但又界线分明的“一个村落、两种风格”的显著特点。正是这种新旧结合的特点,决定了井塘村是一个既保留了传统风俗习惯又具有现代气息的山村。
井塘村是一个既开放又传统的山村。如今的井塘村主要从事山楂、核桃等经济果物的种植和加工行业,村民收入水平较高。众多从事生产经营的人口决定了井塘村与外界联系的频繁性,也使得这个村庄具有了开放性与包容性的显著特点。举例来说,自1972年以来,这个400多户的村庄共迎娶了43位上门女婿(约占村庄总户数的10%),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女婿村”。这么多上门女婿与村内居民相处和谐,平等共处,这就充分说明了村落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特点。与村落的开放性相对应,村落还保留了大量的传统的风俗习惯与民间信仰,如无生老母信仰(四季社)、王皇信仰(玉皇社)以及关帝信仰(关帝庙会)等一系列的民间信仰体系。同时,井塘村在传统民俗文化如节日、婚嫁、丧葬、建房等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仪式与信仰都有相对完整的保存与传承,特别是在男婚女嫁、生儿育女、养老送终、生老诞辰等人生仪礼方面保持着色彩浓郁的传统观念和行为,这也从侧面说明井塘村还是一个民风相对淳朴、传统相对闭合的乡土社会体系。
二、一个老人的葬礼
2011年7月24日,L老人与世长辞。84岁对井塘村人来说,是一个相对高寿的年龄,老人去世时已经有了玄孙,五世同堂,村里人称之为“喜丧”。从老人去世的那刻起,丧葬仪式也正式揭开了帷幕。纵观老人整个葬礼的过程,以时间为轴心,大致可将葬礼仪式按流程先后次序分为倒头(去世)与报丧、上纸与解扣、拜祭与迎客、点戏、出殡与下葬等环节。
1.倒头(去世)与报丧
井塘人把人去世叫做倒头。父母在临终前,由儿女们给穿好早就准备好的寿衣,慢慢将老人从里屋床上移至明间(正屋),下铺干草、褥子,上盖新被子,由儿女守护,并高声呼喊“娘啊,您别走,您回来呀”等话语。老人咽气后,将寿衣纽扣系好,胸口上放一糊盐纸包,脚下用粗麻绳捆紧,面朝上,脸上蒙一花笺纸。其左手袖中放面饼数个,右手袖内有七个疙瘩麻鞭一支。1亡人头前放一冥桌,上摆糕点,再摆一陶罐,内装饭食,罐口盖一面饼,用锅灰染黑,在罐中间插一双筷子。再点上一盏冥灯,放一香炉,灯火与香火都要保持不间断,冥桌前再放一瓦盆,用来烧纸。
准备完毕后,儿女们还要将一把梯子竖到门口,由长子登上弹子,一手拿锣,一手拿镜子,用镜子隔着箩照着两方,并说:“娘啊,西天佛爷处是你的家,您慢慢走哇。”这是为逝者“指路”。指路完毕,儿女们便将事先准备好的纸马放到大门口一边,并将一件逝者生前穿过的袄或褂子,搭在纸马之上,口中说道:这匹马十样精,善人门口等一等。备上鞍和辔,带上双嚼环。逝者上马好喜欢,脚踩莲花镫,手捹桃花鞍,逝者上马好喜欢。白马抬腿上西南,步步踏着万朵莲。晚上早下店,早晨晚起身。防备那不巧的人。荒草野坡别住下,恶水湾里别饮马,西天佛爷面前是你的家。娘啊,上牲口吧。
这时将纸马点着,儿女们哭着回到灵屋,开始守灵。
老人去世当天,子女们便与本族中人商量老人去世后葬礼的安排,并决定给家中亲朋好友报丧。报丧一般由族人完成,报丧人分别到逝者女儿家、侄女家、丈人家、外祖父、舅、姨、姑等家送信,告知亲朋好友老人去世和出殡的消息。
2.上纸与解扣
上纸与解扣的过程其实是给土地爷和小鬼们送礼的过程。据说每个人都会在阳间做下一些坏事,人死后会被拴在土地庙周边的大树上,由小鬼看守并接受审问。上纸钱和解扣一方面是为了给小鬼们和土地送礼,让他们少一点或者不去折磨去世的人,解扣是给逝者解开套在身上的枷锁,好让人平安归西。
在井塘,老人去世后,一般都要到村里的土地庙前上7次纸并进行解扣。1
前五次上纸的仪式基本相同。上纸队伍从家中出发,长子手端传盘(托盘),盘中主要是放花笺纸,次子手提一壶浆水,其后依次为老人的三子、侄子、孙子、侄孙子等所有男宾,接下来是儿媳、女儿、侄媳、侄女、孙媳、侄媳等依次排开。去上纸的路上,他们均不能出声,只是低头前行。去上纸的路上每人手中还要拿着一根点燃的香,到达土地庙后都放到土地庙前的位置。
到达土地庙后,男性亲属们面向西方下跪,儿子们并列跪在最前面,其他人随后,女性亲属们则跪在土地庙的北侧的空地上,面朝南。女儿、侄女不用下跪,直接到土地庙前的大松树周围进行解扣的仪式。解扣时,长女手拿“长钱”,其他女儿、侄女随后,围绕土地庙位置的大树正转三圈、倒转三圈,口中念叨“娘啊,你别害怕,俺给你解扣了,长长的绳,大大的扣,别难为俺娘”。解扣后将长钱放到传盘上,和长子带来的花笺纸一起点燃,快烧完的时候往花笺纸上倒上带来的浆水。这样,上纸仪式结束。上纸结束后,所有亲属痛哭,起立回家,回去的路上边哭边走,直到家中。
与前五次上纸不同,第六次上纸的仪式与前几次略有不同,村里人称这次上纸叫做“送大钱”。这次上纸的时间是在上午十点多进行,老人娘家的亲戚们也参加了这次上纸的仪式,上纸的时候他们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但在到达土地庙后并没有参加具体的仪式,只是在土地庙周边坐下,待整个上纸仪式结束后一起回到丧主家中。另外,本次上纸的过程在礼生主持下进行,丧主请来的鼓乐班子还会在来回的路上用大喇叭和唢呐吹着哀乐。2除此之外,仪式与前几次没有特别大的区别,所烧的花笺纸也没比前几次多。
第七次上纸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次上纸的过程叫“烧轿”。本次纸上完后,亡灵就算是被送走了。所以本次上纸活动中增加了一些特别的仪式,最主要的仪式就是“乡祭”和“烧轿”。
本次上纸时长子要在传盘中带上逝者的牌位,长媳要带着为老人准备的包袱和一个大红棉袄。另外,帮劳的人还要把事先准备好的一顶纸轿和一头纸马带到土地庙前。
举行完解扣仪式后,长子将长钱放到路中央事先准备好的供桌3前,男性亲属全部在道路两侧依次跪下,同时鼓乐吹打,同村另外两个姓氏的同乡代表进行拜祭,为老人送行。
乡祭的同时,女性亲属开始为烧轿做一些准备。她们将准备好的包袱连同一些花笺纸放入轿中,将大红棉袄披于纸轿之上,同时将四个抬轿的轿夫摆放整齐,同时口中念道:一盏灯照西方,照得西方明晃晃,金铃响,响金铃,杨柳枝,圣水瓶,我送亡人一里程。二盏灯照西方,照得西方明晃晃,金铃响,响金铃,杨柳枝,圣水瓶,我送亡人二里程。……
这样一直重复,一直念到“我送亡人十里程”为止。
待乡祭进行完毕,再将牌位和长线放入轿中,烧轿的准备工作就完成了。烧轿前要让长子站在椅子上,一只手拿一个竹箩,另一只手将一面镜子放到箩筐中照向西方,为逝者照亮去往西方的道路1,然后所有亲属们都将头上的孝带解开,孝带的系扣由头后改系到头前。这时礼生点燃纸轿和纸马,烧完纸轿纸马就意味着老人已经乘轿西去,亡灵已经送走。
3.拜祭与迎客
参加拜祭的都是亡者亲朋,拜祭一般要在上午的上大纸之前进行完毕。亲朋来时一般要带两篮供品,一个篮中主要装大鱼一条、肉方一块、鸡一只、豆腐一块,用蓝色的帐布盖住,另一个篮子里放有一些炸制的供品,用白色帐布盖住。拜祭前帮劳的人先把来客的帐子挂到灵堂两侧,把带来的供品摆到逝者灵前。
拜祭时先由一名一起前来拜祭的亲朋中辈分最长或最德高望重的人作为主拜祭人进行。这名主拜祭人戴上孝帽,穿上孝衣,迈步进到灵堂前,礼生高声喊道:“接拜祭客啦!”主拜祭人开始拜祭,灵棚下的男性亲属均要同时磕头、痛哭。个人拜祭时的形式不尽相同,有拜一跪四叩的(作揖奠酒后向亡者叩四个头),有拜五子登科的(作揖奠酒后叩两个头,行人扶起再作揖、奠酒叩一个头,行人扶起正毡,再奠酒叩两个头,一共叩五个头)。拜祭完毕,慢慢后退,礼生喊道:“谢拜祭的客啦!”这时灵堂前的男性亲属一齐叩头相谢,拜祭人一揖到地表示回礼。主拜祭人退出灵棚后脱去孝衣,摘去孝帽,这时再由同行的其他亲朋一起向亡灵拜祭,这时的拜祭仪式较为简单,亲朋们一起到灵堂前跪下,象征性地哭上几声即可。这时礼生高喊:“撤供。”在灵堂中的一名孝女走出灵堂用筷子夹一点供品放在碗内拿到屋中供到灵柩前,帮劳的人撤下供品进行分类。这样,再依次进行下一个拜祭,直至所有参加拜祭的人拜完为止。
在拜祭的过程中,一些特别重要的客人的到来如逝者未过门的女婿、媳妇以及去世女主人的娘家人都需要孝子带领其他男性亲属到村内的鞍子口进行迎接。迎接时要跪在路边,待这些客人走过之后再跟在他们身后返回家中。
4.点戏
从土地庙上完最后一道纸回来,简单休息一下,稍微吃点东西,重新回到灵堂前。大约在13:50左右,葬礼中最热闹的一个环节———点戏开始了。点戏也要遵守一定的顺序,一般先是女儿、儿子,然后再是孙子、孙媳,孙女、孙女婿,再后是侄女、侄女婿。点戏时,孝子孝女要先拿出一些钱交给戏班的负责人或者礼生,礼生会大声喊出是哪一位孝子或孝女的戏,戏名是什么。所谓点戏一般就是由戏班的人唱一些歌颂或寄思的京剧片段或通俗歌曲。L姓老人出殡当天共点了八首戏,其中有五段地方戏,分别是《上天台》、《哭娘》、《探母》、《白蛇传》和《三娘教子》,三首通俗歌曲,分别是《母亲》、《好人一生平安》、《真的好想你》,整个点戏仪式大约持续了一个小时。
5.出殡与下葬
出殡前,孝子孝女们先将早期请回来的L姓老人丈夫的亡灵送走2,并给老人上了最后一道供品3。这时帮劳的人开始为出殡做最后的准备。下午三点,出殡仪式开始了。首先由帮劳的乡亲先拆除灵棚,以方便将灵柩从屋中抬出来。灵棚拆除后,孝子孝女将撒放在灵柩上的各种粮食收走,用纸包好。村里人认为,谁收到的粮食多,谁家便会田里收成好,财运旺盛。随后,帮劳的人会将棺村用钉子封住,叫做封棺,其中的一个孝子将给老人存放供品的瓦缸摔碎。这时候出殡仪式正式开始,几个身强力壮的人将老人的灵柩从屋子里抬出来慢慢地往外走,同时,所有亲属都大声哭泣。当出殡的队伍走到离墓地还有一半路程之时,要进行一次拜祭,再向老人进行最后一次送别,这次祭拜结束后一些不是直系的亲朋将返回,不再随孝子孝女到墓地。路祭结束当灵柩再次被抬起的时候,长子要将一个瓦盆(也称“阴阳盆”、“丧盆”)摔碎。
到达墓地后,众人将灵柩放到墓地前的空地上,在灵柩上盖上招魂幡。众人开始做将老人灵柩入土的准备。之后便将灵柩放入事先挖好的墓地里。礼生将长子叫到墓地棺材前,用一个笊篱在灵柩前舀三下,同时口中说着“一舀金,二舀银,三舀一个聚宝盆”,将笊篱让长子用孝衣包住拿走。同样的,次子也在灵柩前用一个勺子也舀了三下,将勺子包住拿走。接着,所有的亲属均将系在腰里的麻绳和头上的孝带取下放在孝衣里包住,分别在幕前正反各转三圈,进行圆坟。圆坟仪式结束后,他们全部回去。帮忙的人开始轮流着进行封坟,封坟时先用砖将墓门堵住,再在外面埋上土,最后将孝棒插在坟头上,架上花圈。
封坟完成,整个葬礼仪式结束。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