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钟静静:《土族传统民间组织青苗会研究》
  作者:钟静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2-04 | 点击数:4143
 

       书名:《土族传统民间组织青苗会研究》

  作者:钟静静

 

 

  基本信息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1日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105154579
 
 
 

  内容简介

  地处西北重镇兰州的兰州大学,拥有悠久的民族学和边政学研究传统。1949年前的兰州大学就立足区域与民族特色,在民族研究领域有了一定的探索与积累。一是以马鹤天、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边政学、边疆学研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第二次中国边疆研究高潮中,马鹤天、顾颉刚、黄奋生等均为当时的代表人物,而这三位学者都与兰州大学有交集。1928年2月22日,甘肃省务会议决定在法政专门学校的基础上合并中山学院成立大学,组建以教育厅长马鹤天为首的7人筹委会,4月1日正式成立“兰州中山大学”,马鹤天任首任校长(1928年2-11月在职)。马鹤天由此而成为兰州大学民族学学术系谱中的重要一环。他的《甘青藏边区考察记》堪称民国时期关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准民族志”作品。历史学家、边疆研究代表人物之一的顾颉刚,一生有六次西北之行,其中为期长的两次,都是在甘肃。1937年9月至1938年9月,他到甘肃、青海考察并著有《西北考察日记》。1948年6-12月,他应辛树帜校长之邀赴兰州大学任教并任历史系主任。二是“魁阁”团队成员之一谷苞先生在兰州大学任教并从事民族研究。谷苞出生于兰州,1935年赴清华大学求学,后转入社会学系,在陶云逵教授指导下学习人类学、民族学课程。1941年10月,他转到由吴文藻教授、费孝通教授主持的云南大学和燕京大学合组的社会学研究室工作,度过了三年的“魁阁”调查时期。1944年,他到兰州大学任教,开设民族学相关课程并在洮河、白龙江流域及甘肃各地开展田野调查。1949年8月,谷苞随解放军西去新疆,开始了另一段学术生涯。三是国立兰州大学边疆语文系的设立。1946年,国民政府正式设立“国立兰州大学”,辛树帜校长首倡开设边疆语文学系,设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专业。藏学专家杨质夫先生受邀担任边疆语文系主任,先后任教的学者有吴均、程克星、关德栋、丹巴嘉措、王沂暖、李国香、胡斯振、马宏道等著名学者。1952年在新中国院系大调整当中,已改称少数民族语文系的原兰州大学边疆语文系,与原西北大学边政系一起,被划归到新成立的西北民族学院当中。此时,有一位民国时期边疆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西北大学边政系来到了西北民族学院任教,他就是黄奋生先生。黄奋生完成了我国*部藏族历史教材《藏族史略》,应兰州大学的邀请在历史系开设了“藏族史”课。在此时期,一位年轻的新疆学子进入兰州大学历史系求学,并逐渐走上了民族学研究的道路,他就是杨建新先生。1958年大学毕业的杨建新先生留校任教并参加甘肃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领导了对东乡族的首次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写出了《东乡族简史》。1959年底到1963年,杨建新先生受兰州大学派遣到中央民族学院进修,师承民族史大家翁独健教授,并得到蒙古史学家贾敬颜、藏学专家王辅仁诸教授的指导。

      作者简介

  钟静静,女,1985年生于河北献县,先后于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获得历史学学士、法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民间组织与民间文化等。在《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西北民族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


继续浏览:1 | 2 |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邹昌林:《中国礼文化与儒学研究》
下一条: ·宋颖 主编:《民俗传承与技术发展》
   相关链接
·[白廷举]仪式实践、礼俗互动与文化认知·[徐永安]“坐床”仪式:民间信仰与宗教中的“神灵转移”观
·[文忠祥]乡村振兴中民俗文化介入的可能性·[何志强]信仰契约与乡贤新构:精准扶贫进程中民间组织变迁的功能性探究
·[李向振]冀南涉县娲皇宫庙会香社组织的田野考察·[刘目斌]社会组织、仪式实践与象征权威
·中国土族“梆梆会”遗俗祈祷平安·白晓霞:《土族民间传说与女性文化研究》
·[李向振]冀南涉县娲皇宫庙会民间组织调查报告·[岳永逸]社会组织、治理与节庆:1930年代平郊的青苗会
·从“守艺”到“受益”,互联网时代“非遗”如何活起来·百年“纳顿”谁来传承
·[文忠祥]民和土族婚礼歌演唱模式及社会功能初探·[钟进文]藏族《格萨尔》在土族和裕固族中的流传与变迁
·[文忠祥]传统的现代面相:传统青苗会社会功能的现代转型讨论·粤港民间组织的非遗保护实践
·[姚琼]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保护的日本经验·[谢周宏 衣晓龙]民间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探讨
·唐卡艺师西合道:别让唐卡艺术走上炮制之路·[梁凤英]纳顿节:土族人的“大好”节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