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周如南 陈敏仪]日常生活批判视野下的视觉表意实践
——“云养猫”网络文化分析
  作者:周如南 陈敏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0-27 | 点击数:5714
 

摘要:互联网时代,借助文字符号传递的抽象意义已逐步让位于建立在图像传播基础上的实践。“云养猫”作为现代人的一种视觉表意实践,进入日常生活视野。本文运用虚拟民族志方法,解读时下“云养猫”网络文化流行的原因、表现和后果。发现,“猫”因其在互联网语境中独特的视觉表意效果,促使了个体的高自我涉入与心理投射。“云养猫”是都市人们精神世界内卷化的表达手段,即以温和的视觉沉浸方式对焦虑、压抑的日常生活进行隔离与疏解。

关键词:日常生活;视觉表意实践;云养猫;网络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日常生活与符号实践

  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Husserl)曾提出“生活世界”(life-word)的概念强调曾被科学和理性遮蔽的人的主体性,认为“生活世界的存有意义是主体的构造,是经验的,前科学的生活成果。

  世界的意义和世界存有的认定是在这种生活中自我形成的。”舒茨(Alfred Schutz)则用“日常生活世界”一词将胡塞尔的理性批判带入社会批判,用来指代一种意义结构。1930年以后,随着现象学、符号互动论和常人方法学的崛起,社会学对平民的日常生活研究全面展开。

  在这一时期,舒茨、卢曼(Niklas Luhmann)、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等社会学家将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生活世界理论嫁接到社会学理论中,从而引发了社会学范式革命。

  日常生活是遍布一切人类活动领域的基础性的层次。个人的家庭、天然共同体等直接环境是日常生活的基本寓所,日常生活旨在维持个体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它是一个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为基本存在方式,凭借传统、习惯、经验和天然情感等文化因素而加以维系的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

  从某种意义上,日常生活是剩余的。在现代生活中,日常生活不再与高等文化观念融为一体,而是转变为与后者相分化却不分离的一个层次,因为现代社会高等文化的高等专业化和技术性的发展使之日益远离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总给人一种单调、重复、乏味、无聊的外在感觉,于是,人们热衷于寻求新奇、刺激。然而,日常生活不是对外部生活世界运行的盲从,而是一种心理习惯和价值选择博弈的结果。日常生活中的人会经常性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生活,并寻求日常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合理性,以此获得心理的稳定性和安全感。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身心体验构成了日常生活的状态和社会文化空间,而社会文化的符号分析系统支撑着每一个身心体验的解读。

  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强调日常生活的表意符号实践,他发现在现代性晚期,人们为了摆脱日常生活的压抑性便转向种种闲暇活动,诸如收藏、电影、体育或艺术,从中寻找解脱。表意实践是指把各种概念、观念和情感在一个可被转达和阐释的符号形式中具体化。表意实践是意义的生产和交换、给予与获得的活动。

  霍尔(Stuart Hall)指出,我们给予事物意义是凭借我们表征它们的方法:我们所用的有关它们的语词,所讲的有关它们的故事,所制造的有关它们的形象,所产生的与它们相关的情绪,对它们分类并使之概念化的方法,加于它们之上的各种价值。现代性条件下,技术的功能逻辑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导致了语义学范式的转型,视觉及其形象占据主导地位,大量符号取代了行为者,提供了日常生活中欲望实现的替代物。

  在互联网时代,表意实践常常以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视觉符号,宣泄情绪意识,以视觉表现为主的网络文化亦常常由此形成。网络文化冲击了传统的日常生活领域,使日常生活领域“人道化”,并使生活主体走出日常生活世界,进入非日常生活世界,它对人的主体生成、人的生存方式变更、社会文化模式转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日常生活领域具有保守性、惰性、束缚个体发展等消极特征,按照赫勒(Agnes Heller)的观点,日常生活批判的任务不在于一般的抛弃迄今为止的日常生活结构和一般图式,而在于使之“人道化”。当下网络文化的内在特性和文化整合效能,及所蕴含的主体的、理性的、探索的、创新性的文化机理和文化模式,对传统的、自在的、经验性的、人情化的日常生活文化模式构成严重冲击。换言之,网络文化的出现和发展必然为传统的日常生活领域的“自觉化”提供了重要契机。

  当下网络视觉表意实践的文化生产与消费过程,不仅直观地呈现出网络文化对视觉形象符号的依赖,而且清晰地映射出当代中国的总体精神面貌和社会心态,我们在社会转型的中观层面既能看到视觉表意实践对于社会生活的形塑力量,又能观察到社会生活本身对于所有“生产—消费”活动参与者的视觉规训,以及与此相关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心态。此时“云养猫”作为互联网热点文化行为走进我们研究视野。

  “云养猫”是指人们每天在互联网上观看宠物博主发布的猫图片或视频以代替在现实生活中养猫的行为,数以万计的网民如今通过“云养猫”的方式来达到身心的满足与愉悦,这种视觉表意实践成为当下广泛流行的网络文化。

  本文运用虚拟民族志的方法,通过对“云养猫”者的访谈与参与式观察,分析“猫”这一符号的视觉文化特征,解读时下“云养猫”网络文化的流行原因,探索视觉表意实践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及其逻辑,揭示互联网时代都市人群的日常生活状态与社会心态。

  二、从亚文化到风尚:作为视觉符号的“云养猫”现象简史

  (一)“萌即正义”:猫的互联网视觉观感

  互联网兴起的几十年间,猫俨然成为互联网上最受欢迎的动物。与猫的热度相比,同为人类宠物的狗则逊色不少。截至2014年,世界第一大视频网站YouTube上已有超过200万个猫视频,共吸引了近260亿次观看,单个猫视频平均拥有12000多次点击,远远高于其他类别的视频。互联网上的猫图片据估计可达65亿张。

  在英国,每天上传到互联网的自拍照片是140万张,而上传的猫照片则是380万张。在美国,互联网上的猫甚至有其一年一度的节日,包括“洛杉矶猫电影节(the Los Angeles Feline Film Festival)”以及在明尼阿波里斯和芝加哥举行的“互联网猫视频节(the Internet Cat Video Festival)”。

  在中国,百度贴吧“猫吧”聚集了168万人、共有近3200万个帖子,知乎中“猫话题”有超过3万个问答与近18万关注者,在微博搜索“猫”则得到12亿条内容……猫似乎天生就该成为互联网的宠儿。从生理上,猫带有“可爱”的视觉属性:大额头、圆脑袋、大眼睛、短鼻梁、柔软的身体,这样的长相符合“婴儿模式(baby schema)”,可以激发人类内心深处原始的情感和照顾欲望,有研究者称之为“可爱回应”(the cute response),此时大脑释放多巴胺,使得人的态度变得友好、温柔。

  从心理上,猫可以使人解除防备与紧张感,因为它小巧、亲密无害,令人依恋,令人情感萌动,与当下流行的“萌文化”的内涵不谋而合。自然的选择使得大部分哺乳类动物在幼年期都具有“婴儿模式”,但狗等动物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可爱消退”,而猫的外貌却基本保持不变,始终“萌态可掬”,因此从现实世界到网络世界,猫在视觉上对人类的吸引力从未停止。

  (二)极客生产内容(GGC):互联网中“晒猫文化”的兴起及其意义赋予

  2005年5月22日,互联网上第一个猫视频“Pajamas and Nick Drake”被上传至YouTube上,上传者为YouTube联合创始人之一陈士骏(Steve Chen)。

  对于二十一世纪初的网民而言,看到其他用户上传的猫视频是非常新奇的体验,因此猫视频也成为YouTube初期获取新用户的“秘诀”之一。然而,与现在猫“称霸”网络文化形成对比的,是互联网早期猫被赋予的意义:猫是极客(Geek)自我认知的映射——猫不需要带出去溜,不需要经常洗澡,基本是个夜行者。

  类似的是极客们喜欢“宅”在家捣鼓技术,有着非传统的生活习惯与不一般的趣味,爱熬夜。他们惺惺相惜、互相陪伴,同时也都由于不循传统、略显古怪而不容易被外界理解。因此“猫”和“狗”成为了极客自己和主流文化的重要隐喻,在互联网早期,极客们上传的猫视频被视为对抗传统主流文化的亚文化,他们借助猫的形象以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态度。在狗被主人带到户外玩飞盘游戏、一起散步慢跑时,早期极客们制作着一个又一个猫视频,通过上传获得海量转发点赞。

  作为互联网的开拓者与技术精英,极客在互联网建构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极客生产的内容构成了早期互联网的主要内容。极客“晒猫”在吸引万千粉丝的同时,也留下了互联网内容的路径依赖。爆红的猫图片、猫视频给网络上的内容管理者施加了持久的影响力,也带来了巨大的网络流量。通过极客,猫不仅进入了互联网的领域,更作为一种特立独行、古灵精怪的视觉符号在互联网中开始流传。

  (三)“统治”互联网:“拜猫教”的产生与“猫经济”时代的来临

  第一个以猫图片形式出现的病毒式传播事件在2006年席卷互联网,这个创作被称为“LOLcat”,网民在猫图片上添加幽默的文字,并将其广泛分享至贴图讨论版或其他网络讨论区。紧接着2007年,名为“我可以吃三明治吗?(I CAN HAZ CHEEZBURGER?)”的第一张“猫表情包”出现。

  以此为起点,“猫表情包”开始在互联网大规模地攻城略池,演变至今天更为流行的“猫gif(动态图片)”。作为“表情包”登场的“网红猫”开始涌现并引发无数网民的热烈追捧。国外的“小家伙猫(Lil Bub)”“不爽猫(Grumpy Cat)”、国内的“吾皇( 吾皇的白茶)”“瓜皮( 瓜皮的id酱)”等在社交网络上均坐拥数百万粉丝。

  随着经济的发展,“萌宠经济”变得火热,各种以猫作为形象的产品层出不穷,猫成为了极具话题性的营销手段,成为了logo、海报、广告的主角与吉祥物,与猫相关的商品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猫在互联网受到推崇的同时,许多围绕“云养猫”而产生的网络流行语被广泛传播:“猫片”,指猫的视频、静态图片或动态图片;“吸猫”,指对猫的喜爱动作,包括对猫亲吻、拥抱甚至忍不住使劲嗅等,引申为表示对“猫片”的渴望;“撸猫”,指对猫进行抚摸、揉捏、按摩等爱抚动作。

  每日数以千计的猫视频、猫图片作为娱乐内容或表情包被制作、上传与发送,引起关注与热议。2015年,纽约移动影像博物馆(Museum of the Moving Image in New York)举办了一场名为“猫如何统治了互联网(How Cats Took Over The Internet)”的展览,将用影像展示了一段猫攻占互联网的历史。一个“信众”规模庞大的“拜猫教”已应运而生。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周星]便溺·生育·婚嫁:马桶作为一个隐喻的力量
下一条: ·[陈沛照]从民间仪式到文化展演
   相关链接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陶子煜]当局者观·[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
·[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
·[韩若冰 黄潇婷]“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
·[罗瑛]景颇族日月神话的仪式与日常生活实践·[陈星煜]坚定开辟当下生活世界的民俗研究
·[吴秀杰]解析日常文化中的量化结果诸态·[王均霞]朝向普通人日常生活实践的神话图像叙事研究
·[施爱东]讲故事的民俗学:非常事件的正常解析·[张士闪]中国礼俗传统的田野考察与文化阐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