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国际经验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经验

[希特拉里·盖楚阿·雷纳]墨西哥非裔族群政治动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希特拉里·盖楚阿·雷纳   译者:叶譞 张青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0-24 | 点击数:10269
 

非裔人口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好吧,故事有很多,但我听过的最古老的一个是这么讲的:很久很久以前,在米尼索港有一艘船失事了。据说那艘船很大很大,整个坏在了那里,船上下来了许多黑种人,人们说我们就是这样到这儿来的。很有可能事实就这个样子,因为在这儿我们都喜欢海上的生活。

  ——科扬特斯村,堂娜·伊万赫利娜·马里切的口述

  许多船只到达了米尼索港,带来了那些叫做“昆卡”的智利姑娘。早年的居民们对音乐人说:“弹一首那些智利姑娘们跳的昆卡舞曲吧”,黑人们便伴着音乐跳起舞。再后来人们常说“弹智利曲子”了,从那时起,在奇卡海岸就经常跳智利舞,举办舞会,跳跳方丹戈舞,然后在热闹欢腾中结束。

  ——科扬特斯村,堂·莱昂尼西奥·罗哈斯的口述

  对于来自非洲的第一批奴隶和黑人居民来说,到达完全陌生的文化、地理环境意味着剧烈的转变,为了适应现实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产生了创立认同的需要。

  那些通过不同方式、出于不同原因到达瓦哈卡州奇卡海岸的人们,运用和重新定义本土文化元素,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异质性。如果说肤色的不同是主要差异之一,与原住居民“不同”的行为实践则成为构成种族间关系的中心差异。

  在主要的文化元素中,值得强调的有口头传统、宗教习俗、以母系社会为主的亲属关系、不同的舞蹈及音乐表达形式等等。这些主题本身就是非裔人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并已开始被纳入当今有关权力的讨论之中。通过这一进程,我们可以窥见未来公民身份逐渐形成的过程,毫无疑问这对于非裔族群政治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奇卡海岸非裔居民通过集体行动正在进行的种族化进程中,有必要深入反思这一被理解为自身遗产的文化内涵。这一种族化的行动也引入了其他能够积极影响差异性的积极元素,为该地非裔人口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为了更好地进行反思,有必要回到安娜·罗莎·曼特贡的提议,将“文化遗产”视为社会结构的过程进行阐述:

  如何能够帮助将遗产理解成社会构建的一部分?基本上在于承认断裂和冲突的存在,不管是在定义遗产的过程中、有关遗产保护的政策中还是与遗产保存者的关系处理上。遗产的形成的过程是动态的,它扎根于现在,对过去进行重建、选择和阐释。这并不意味着对毫无生气的过去表达敬意,而是对社会的延续性进行后天的创造,其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正是传统。

  应该被纳入讨论的首要元素便是关于回忆的记忆。特别是口头传统,对于非裔居民来说是核心元素之一。它通过神话、传说的传承为非裔居民提供归属,同时也为该种族的存在提供了时间区位。在此需要强调,奇卡海岸的非裔居民向年轻一代和我们这些外来的陌生人传递“他们乘船而来”的观念。从不同的历史研究中可以得知,这些非裔人口的来源多种多样,如果传说中的海难真的存在,也是相当罕见的。然而这种社会构建(海难)对很多人来说确实是一项种族起源的解释。

  笔者认为对族群政治动员及其建构过程的关注是有意义的。有人认为必须集中努力推动非裔人口的祖辈历史进行社会化和普泛化,人们才能得以了解有关祖先抵达本地的更多细节。而该案例有趣的地方在于,尽管如此,关于海难的神话传说却一直流传至今,可以推测本地非裔人口的身份、甚至是他们自己的文化遗产在构建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矛盾。但是谁又决定了结局呢?

  这一回忆汇集了众多元素,而一种“创造性破环”的过程应运而生。卡洛斯·佛图纳将此过程定义如下:

  主体对共有的自我合法标准进行不间断的修订;根据日常社会形势的多样性随机应变;当今社会中独特的经济、政治、科技及文化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对主体身份原型进行的不断调整。

  事实上,可以认为奇卡海岸自治区的社会动力转化危及了有关集体回忆的构建。由于移民造成的家庭分裂是明显的例子之一。在某些情况下,有些年轻人(男性和女性)选择不再返回,而另一些选择回来的人们则追求“北边(美国)”的生活方式———例如年轻人们加入小团体或者“帮派”———与他们祖先的生活方式渐行渐远。面对这样的形势,特别是在家庭构成的有关方面,我们也能观察到一些好的情况,有助于记忆的代代传承:我指的是祖孙关系。父辈的一代人在外生活工作,导致祖父母作为孩子们的监护人,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尽管孩子和年轻人这一代深受教育制度和大众传媒的影响,文化遗产的传承还是得到了保证。

  关于身份来源的有关内容,笔者在科拉雷洛自治区进行的一期田野调查中,得以和当地的祖孙们交流,请他们讲述自己作为“一些小黑儿们”是如何抵达这片地区,其中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露尔德斯(女孩,12岁):嗯,我把奶奶给我讲过的告诉您,我们黑种人老早老早就在这儿啦。奶奶说之前我们在瓦图尔科那边,那儿有好多像是农场啦、糖厂啦之类的,黑家伙们在那儿干活儿,但是之后呢他们为了不干糖厂的活儿,就到这儿来了,我们就开始种椰子、卖鱼,就是这样…

  堂娜·玛丽亚(露尔德斯的奶奶,67岁):对,就是这样,之后那些黑种人很多都离开了,不是在这儿就是在那儿留了下来,有些在圣多明各,有些人更远点,跑到格雷罗去了,但我们呢后来为了捕鱼就来到了这里,之前有可多鱼了。但不光是这样,据说在阿卡普尔科那儿有很多黑人是坐船来的,有人说是海难,嗯,就是这么叫他们的,另一些人说是逃跑来的黑人,这些就是我们的历史,就是逃跑,就是这样…

  祖孙之间传承的并不只是这类关于“逃跑”或逃亡的历史记忆;通过一样的方式人们传承着举办聚会的方式、表现舞蹈的样子、特别是爷爷教给孙子的捕鱼技巧……传承着相似的技能。本文第二部分提到过有关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并行路线,奇卡海岸重要的族群政治动员逐渐将当地知识分子组织的话语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了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加能够确定未来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马千里]“一带一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策略
下一条: ·[袁剑]中亚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现状及特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