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罗彩娟]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作为壮族主源的“骆越”文化表征
  作者:罗彩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9-30 | 点击数:10723
 

摘要:作为壮族主源之一的“骆越”族群,其文化不仅呈现于我们的历史书写中,还存在于骆越后裔——壮族代代相承的诸如干栏房、蚂虫另节等族群文化象征中。骆越国古都遗址所在地的壮族人民以骆越文化展示馆的方式展示,同时以一年一度的有关骆越的节日和祭祀仪式等实践活动来加以宣传弘扬骆越文化。“骆越”族称的出现是族群意识产生的标志;骆越人共同的生活习俗是壮族文化特征的积淀;古骆越国遗址——武鸣壮乡活生生的有关骆越文化展示和节日活动及祭祀仪式等实践活动,是人们对骆越国的历史记忆和曾经辉煌的地方政权的想象,也是壮族凝聚自身,增强族群认同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历史记忆;族群认同;骆越;壮族


  引言

  骆越属百越中之一种,商周至秦汉时期生活在岭南西部地区,因其分布地跨今天的中越两国,与侗台语诸民族都有着历史渊源关系。自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和越南的学者们对骆越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学者对骆越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骆越的起源与分布问题;二是骆越文化研究;三是“骆越”族名的含义;四是骆越社会经济研究;五是骆越宗教信仰研究;六是骆越与周边及现代诸民族关系;七是骆越社会及其性质问题;八是中国学者对越南骆越文化的研究;九是中国学者对越南学术界在骆越历史研究上存在不实之论进行的批驳与辨正。对于其中一些问题,学者们还没有达成最终共识。而越南学术界对骆越展开的研究,主要涉及骆越起源与分布,骆越建立的初级国家与雄王崇拜、青铜文化、东山铜鼓,还有越南民族与骆越的关系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存在诸多与历史事实不符之处,对此,中国学者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搜集,用实证材料与研究成果进行了有力的辩驳。越南对骆越历史文化的研究,有如下特点和趋势:1.服务于“本土化”的骆越民族溯源。2.助推以骆越文化认同传承为纽带的国家认同。3.大力促进骆越文化研究国际化传播和交流。因此,在构建国家认同需求下,越南积极推进骆越国族认同以及具有本土特色的骆越文化性认同,骆越文化研究产生了明显迎合民族认同的流变现象。相比之下,中国学界对骆越的研究主要基于历史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进行与骆越历史文化相关的学理探讨,较少涉及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需求,更多表现出纯学术性,而较少政治性。基于此,笔者认为,结合历史文献和当下壮族地区相关骆越文化实践活动,从族群认同、民族认同的视角来探讨骆越文化问题,是重要的一个视角。本文将从这个方面进行初步的尝试,从而更好地揭示当下热闹的骆越文化实践活动背后的逻辑和意义。

  一、“骆越”族称的出现与族群意识的产生

  虽然学界对于骆越的地理分布、骆越的名称含义等方面还存在争议,但是壮族的先民源于我国古代百越民族集团中的西瓯、骆越,这已经成为我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界的共识。1980年出版的《壮族简史》中曾论述:“分布于广东西部和广西境内的西瓯、骆越等支系,则同壮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壮族主要来源于土著的西瓯、骆越”。张声震主编的《壮族通史》认为:“在众多的越人种属之中,壮族乃渊源于西瓯、骆越人。”徐杰舜提出壮族起源于古代百越集团的骆、形成于两宋时期的观点。从骆到壮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从骆到瓯骆和骆越为第一阶段;2.从瓯骆和骆越到俚和僚以及乌浒蛮为第二个阶段;3.从部分俚族和僚族发展为壮族为第三阶段。到秦汉之际,先秦时的骆已经逐渐分化成西瓯、骆越两个族群。玉时阶认为,今天的左江流域和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及海南岛等地是当时骆越人活动、居住的区域。他最后得出结论:古代西瓯、骆越分别演变进化成后来的北壮和南壮,他们是壮族的两大主源,所以,壮族的族源的主流不应是一元论,而应是二元论。

  作为壮族两大族源的西瓯与骆越属于同源的部落,他们很早就共同生活在一起,有时被统称为“瓯”或“瓯骆”。罗香林先生根据唐宋史籍的考证,认为“盖西瓯与骆越,似以今日柳江西岸区域为界,柳江东南则称西瓯,柳江西岸区域以西称骆越,而此西岸区域之接连地带则称西瓯骆越。罗香林是以柳江为界,从地理位置上对西瓯和骆越进行了区分。“西瓯大致以湘漓流域为活动中心,而骆越则主要集中在左、右江流域。”张一民等进行了更详细的划分,认为“西瓯的活动地域是五岭以南,南越之西,骆越之东,大体包括汉代郁林郡和苍梧郡,相当于柳江以东、桂江流域和西江中游一带。骆越的活动地域则在西瓯之西,汉代牂牁郡东部和东南部,印度支那半岛北部;大体相当于左右江流域、贵州省西南部及今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从而确定了西瓯和骆越活动和分布的不同地理区域。西瓯、骆越的地理分布特征,奠定了后来壮族共同地域的大致范围。至于“骆越”族称的含义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一大话题。《交州外域记》说:“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而《广州记》中则云:“‘交趾有骆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可见‘骆田’与‘雒田’相通,‘雒民’亦即‘骆人’,故‘骆人’之意,就是垦食骆田的人。”

  王柏中在《中国史研究动态》发表长文《“雒田”问题研究考索》,对学界有关“雒田”研究加以梳理和考索。学者们对“雒田”的观点有四:一是雒田为农田诸说;其中最为普遍的观点认为雒田是古骆越人开发利用的一种农田,即用来种水稻的水田;二是“雒田”属水耨的耕作方法;三是“雒田”是雒越的土地制度;四是“雒田”乃民族称谓。他最后指出,由于“雒田”历史记述的时代较为久远,文献不足且又充满歧义,现有的研究结论各有道理,所以都不足以盖棺论定。

  如今对于“雒田”的含义还未有统一定论,但是基本认可“骆,又作雒,因垦食‘雒田’和其活动地区多‘雒田’而得名”这一说法。由于土地有雒田,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而治理这些骆田的又分别为骆王、骆侯、骆将,因而把垦食越田的越人称骆越。所以,耕种骆田的人称为骆民。据现有文献记载“骆越”的“骆”,是由“骆民”演变而来的。作为壮族主源之一的“骆越”族称的出现,意味着壮族先民最初的族群意识的产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条: ·[王晓葵 雷天来]“祭祀”与“纪念”之间
下一条: ·[陈金文]盘瓠神话:选择性历史记忆
   相关链接
·[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邓婧怡]“非遗”视域下鄂尔多斯传统舞蹈的历史记忆与身体实践
·[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丁影影]族群认同视野下龙南客家香火龙的传承路径研究·[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
·[霍志刚]神话的当代转化与族群认同·[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
·[张成福]历史记忆、文化资本与国家级非遗·[李干]台湾泛文面族群文面文化复兴现象析论
·[邢莉]当代乡土社会神圣空间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族群关系的再生产·[高健]元神话、神话剧本与民族叙事
·[黄彩文 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刘薇]怒族神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毕艳君]青海多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 ·[蒋帅]地名叙事的去污名化实践
·[隋丽]象征与标识:满族插佛托习俗变迁中的文化互动与族群认同·[毛晓帅]作为日常交流实践方式的个人叙事
·[梁爽]新疆锡伯族的本土化与族群认同·[杜琳宸]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