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我们的节日,前进中的传统
  作者:记者 李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8-19 | 点击数:7487
 

   “牛女渡河,民间乞巧。”这几天,全国各地群众以各种方式喜迎七夕节,人们在月下乞巧、拜织女,歌颂忠贞的爱情,祈祷家庭的和美。这些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的重视,传统节日在今天得到了更好的存续与发展、传承与弘扬。传统节日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把人们原本平淡的生活变得富有诗情画意,也更有温度与情感。群众在收获满满幸福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

  感知传统 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

  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今天,我们传承与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人对风调雨顺、个人康健、家庭团圆、天下太平的美好期盼,对天地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祖宗先贤的缅怀与尊崇,对亲情的倾注,对乡情的依恋,对弱者的关怀,对爱国之情的执著,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主导价值观念和理想诉求,利于天地之和、人人之和、身心之和,具有重要的生活价值、情感价值、认同价值和文化价值。”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张勃说,传统节日是大家共同的日子,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不分男女、职业、年龄,共同投入约定俗成的活动中,共同营造和感受节日独特的气氛,从而在“天涯共此时”中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

  民俗学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表示,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传统节日是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时机,也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可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其次,通过对节日文化传统的展示、节日故事的讲述、节日理念的传承,可以让年轻人从中感知传统,这也是对其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方式。此外,传统节日还是一个经济生活的节点,是人们进行物质交流和消费的重要时机。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也是全人类可以共享的文明成果,中华儿女有责任把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传播开来。

  营造氛围 存续传统卓有成效

  “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节日,十八大以后理念又有新的发展,更加重视人民的获得感和传统节日中人民的主体地位。以前是政府办节、群众看热闹。‘还节于民’后,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传统节俗逐渐回归,节日形态也变得更加鲜活、丰富。”萧放表示。

  良好节日氛围的营造,得益于这些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和卓有成效的工作。2007年,国务院正式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纳入国家假日体系,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包含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据不完全统计,31个少数民族的44种民族节日已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一些非遗项目,如社火、舞龙舞狮等都受到各地的重视,成为节日里最吸引人的活动之一。

  此外,国家加大了对传统节日的抢救记录与研究保护力度,比如于2009年启动、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规划实施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力图对传统节日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准确、真实、全面的记录。这是国家首次发动数十个专业领域的数百名专家,对我国现存的各地区、各民族传统节日(包括庙会、歌会、祭典等)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研究、记录和整理。项目内容与成果形式分为三部分,分别为《中国节日志》(文本)、中国节日影像志和中国节日文化数据库。

  项目丛书共选取各民族、各地区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150个左右,以节日立卷编纂,总计200卷、5000万字左右。截至今年6月,总立项数152项子课题,完成结项的有115项。中国节日影像志项目负责人马秋晨表示,中国节日影像志是国内第一次系统地进行传统节日拍摄记录,截至今年6月,已立项145项子课题,从高山到河谷,从雪地到热带雨林,既记录了我国悠久含蓄的农耕文明,也呈现了豪迈奔放的游牧文明。

  契合时代 节日内涵在传承中发展变化

  传统节日虽然在中国走过几千年的历程,但节日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着的。从我国传统节日形成发展的历史看,其起源于周秦,奠基于汉魏六朝,发展于唐宋,在明清至近代又发生了较大变化。

  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弘扬必定面临着各种挑战,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时代给我们的新命题。

  “传统节日只有找到与现代社会、时代精神的契合点,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当下,国家需要进一步组织多种力量、运用多种渠道加强对传统节日相关知识和价值意义的宣传普及工作,深化社会成员对传统节日的认知、理解和感情,形成选择传统节日的文化自觉。”张勃表示,大家要尊重传统、不忘本来,因时制宜、融古创新,增强传统节日的魅力,倡导民众认真过节,守规矩、重仪式、多动手,由此获得过节的独特体验,避免传统节日空洞化。传统节日的传承更需要上下同心、共同努力。作为个人,最直接的贡献就是将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投入到过节当中去。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生命之河中最动人的浪花,是中国人生活之树上最绚烂的花朵,当人们用行动传承它时,它也会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幸福、更美好。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8-08-17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二十四节气(三)特种邮票首发
下一条: ·经济民俗学:传统民俗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经济能量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
·[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张隽波]民间抗战历书的视觉形象表达与政治话语建构
·[尹立娜]节日民俗的价值建构主体及方式·[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
·[汤健敏]节日结构中民间艺术的传承·[娄健]“跨越时空的萤烛末光”
·[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程锐]长征记忆的节日建构·[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李炎欣]节日记忆的强化与唤起
·[李雅洁]论女性在节日中的多样化角色·[柴书毓]节日中的仪式叙事与女性能动性实践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