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张举文]成人仪式研究的一部经典民族志著作
——《祈颂姑——赞比亚本巴女孩的一次成人仪式》中文版代译序
  作者:张举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7-21 | 点击数:11351
 

        理查兹1899年7月8日出生于伦敦。父亲是位出色的律师,获得过爵位,并曾在当时的殖民地印度加尔各答工作,之后成为法学教授。母亲来自“知识贵族”家庭,积极从事社会福利工作。这些背景深深影响了理查兹成年后对公众服务事业的热爱。理查兹在家中四个女孩中排行第二。她的童年时代是在印度度过的。回到英国后进入一所有名的寄宿学校(Downe House School)。大学就读于著名的女子学校,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Newnham College),主修是生物科学。

        1922年大学毕业后,到德国做了两年社会救济工作,之后回到英国在纽纳姆学院开始读营养学硕士学位。期间开始关注文化需要与生物需要的问题,以及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思想。1928 年,她进入伦敦经济学院成为马林诺夫斯基的学生。1930年,在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获得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一个野蛮部落的饥饿与工作》(于1932年出版)。这项对于本巴社会的研究不仅奠定了后来她的《祈颂姑》研究的基础,还确定了她成为营养人类学的开拓者的兴趣。当时,马林诺夫斯基以他的课堂魅力和崭新的功能主义的社会人类学思想吸引了一批有为的学生,包括后来在学界颇有影响的福蒂斯(M. Fortes),埃文思-普里查德(E.E.Evans-Pritchard)等,为英国以及世界人类学奠定了重要的根基。理查兹正是这一小批人类学家中的一位,也是当时少有的女博士之一。

▲ 理查兹博士论文的初版

        1931年至1932年,理查兹只身来到英属殖民地北罗得西亚,亦即后来独立的国家赞比亚,开始了对本巴部落的调查,这也是继续和扩大她的博士论文的田野调查。这一年里,她集中调查了“祈颂姑”仪式,但是,当时完成的记录手稿直到1956年才得以出版为《祈颂姑》一书。1933年至34年,以及1957年,理查兹又先后多次回到非洲,在本巴和附近地区为殖民政府工作。

        在她1955年从英国退休之前的二十多年里,理查兹奔波于殖民政府的工作与教学工作之间。1931-37年间曾担任过伦敦经济学院的讲师。1935年,理查兹担任国际非洲语言与文化国际中心下属的饮食委员会主任。期间还曾多次往返于英国和南非与乌干达等地。1938年至40年在南非的特兰斯瓦(Transvaal)地区工作,参与建立殖民地社会科学研究会,并曾在1938 年任南非金山大学的高级讲师。1941年她回到英国,在政府的殖民地办公室工作。1944年再次回到伦敦经济学院教课。因为理查兹在各方面的出色工作,1945年她获得里弗斯纪念奖章。1946-51年担任伦敦经济学院专职讲师。1948年,参与建立并任职乌干达的麦克勒里学院东非社会研究所,1950-55年担任该所所长,来往于英国与乌干达之间。1955年,她获得最优秀不列颠帝国勋章五个等级中的第三等司令勋章。1956年,退休后的理查兹开始在她的母校纽纳姆学院教课,并建立了人类学研究所,组织成立了剑桥大学非洲研究中心。

        1959年至1961年,理查兹因为她卓越的人类学研究,而不是因为她作为一位女性而被选为英国皇家人类学学会有史以来第一位女会长。从1960年代开始,理查兹开始关注自己居住的社区,运用人类学方法展开对“本文化”的研究,这也可以说是人类学从研究“异文化”转向对自身研究的先例之一。从1962年起,与利奇等人类学家开始创立对“邻里”社区生活的人类学研究和学生培养工作。其成果体现在一系列有关出版物,如1981年出版的《处于核心的血缘关系:1960年代艾塞克斯西北的埃尔姆顿村的人类学》。1964-1965年,她担任英国的非洲研究学会第二任会长。1967年,作为英国社会人类学家被选为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FBA)。1974年,被选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AAS)外国荣誉院士。1984年6月29日,理查兹在英国去世。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建军】

上一条: ·[乌丙安]妙峰山香会文化空间研究的新贡献
下一条: ·一个美国人与三语版《苗族史诗》的故事
   相关链接
·[左怡兵]故事演述与仪式实践:《西游记》故事版块的聚合动力·[张淇源]作为数字表演的送王船:仪式的媒介化与视觉语法机制
·[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
·[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唐植君]中日兄妹神婚仪式中的“柱”
·[石子萱]高塔上的长发新娘·[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
·[刘朴淳]塑造圣神:三一教庆赞仪式研究·[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
·[梁玉婉]仪式的动力:节日仪式实践的变与不变·[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明洁]瑶族“追魂”与“赎魂”仪式的调查报告·[李梦]功能弥合:宝卷的叙事与仪式
·[李洁]丧葬仪式的音声与秩序空间构建·[李佳南]漳溪畲族乡蓝大将军出巡仪式探赜
·[房晓燕]婚礼仪式情境下的阶序性亲属关系研究·[陈阳]闽南农村近 50 年丧葬仪式的“变”与“不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