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福清的求学之道和田野经历,作为一个案例生动地阐释并证明:中国回族先民不仅为沿丝绸之路的人类文明互动与交往做出了历史贡献,而且在神州大地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进程中,继元而明至清,回族先贤秉持自身的文化传统并将之融入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仅从中亚“东干人”多元母语形成统一母语——“回族汉语”文化及其于百年承载的口头传统文献的史实,与之前土尔扈特百年东归,近现代以来各族群华侨救国图强等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践行交响。此类历史经验通过李福清的汉学之路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凝聚力与传播力,对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一带一路”建设重任,启示是多方面的。
关键词:李福清;中亚故事;中华文明;一体多元;传播
作者简介:郝苏民,西北民族大学国家民委哲社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西北民族研究》编辑部。
一
从现当代国际汉学(中国学)纵观欧亚学林代表人物,就学术视野涉猎之宽广,探究中华经典与民间文化之深入,以及成就、策略和机遇而言,李福清(丌剜剽刳劂丨仂赜剜赜刳亻夭刳劓劁刳剡)所获得的声誉与成就,受到国际有识之士的广泛认可。从其一生的跨文化学术生涯考量,他牢固地立足于汉学研究,并获得了罕有其匹的权威地位;与此同时,他纵深开拓、游刃有余地将中国文化纳入平行比较研究,视线从中国国内各族群延伸至亚洲整体的汉文化圈(或曰东方学)及其相关领域,在漠北、东亚、南亚等区域性研究中不断有所创获。这种类似“差序格局”的步步推进及其与“中心文化”比较之路,对当前“一带一路”语境下有担当的中国学人来说,应具有理论与方法论等多方面的启示,其治学之道也值得品味、深思及借鉴。
李福清不愧为苏联和解体后俄罗斯的著名汉学家,在时代激流的漩涡里,竟能独树一帜地闯出20世纪苏、俄汉学方面的杰出业绩,不仅确立了其所在国对其成就的认可,荣任苏联国家总统对华文化顾问,而且中国官方与学界也授予其极具重要地位的嘉奖(中国政府、教育部及民间社团等)。他在汉学多个领域皆颇有建树,并不断开拓和推进了俄罗斯悠久的汉学传统与势力;在西方中国学发展历程中,于主、客双方都被首肯的“运气”与影响,甚至田清波(Antoine Mostaert)、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等上一辈汉学泰斗在某些方面也不可项背。尽管他们非同代人物,且目标各异。然其学术视野的正果与权威性,难道不在海外学林中稀有的显赫之列?!
然而,正是这位成就卓越的汉学家,其举步汉学基础的启蒙乃是汉语关的扎实闯入,进而对中国文化母体的民间文学或曰口头传统所做的田野工作一举成功,竟是在当时他的祖国——苏联大地,上演了一出“秀才不出门”便旗开得胜——斩获丰硕的传奇!这是《天方夜谭》的“芝麻开门”吗?
答案无可置疑。不过,正如走进中国故事绵长历史隧道一瞥,往往在意料之中必见多彩纷繁之景象,也能有令人拍案惊奇的意外发现!李氏汉学起家的奇迹,让人惊羡之余,却也是惊而不怪的中国文化富矿之必然。若追根溯源,其成就当归因于对“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特征的深刻认识。“丝绸之路”的历史开凿,实在是成就了一个紧随贸易之后文化与文明的通道,“天下为公”之和平“大道”,深深渗透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她对人类的惠济是于无声处浸润的永无止境。仅这一人文生态——民族走廊的历史景观,先后羌、氐、匈奴、回鹘、乌孙、党项、鲜卑等,你进我出,我来你往,通婚交融,迁徙繁衍……常言道,中华文明之“博大精深”,确非浅尝辄止的实用性行为所能领悟。否则,就很难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这类惊天地泣鬼神的一系列伟大“事件”。例如,早在1628年,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人为觅新草原,大部离开塔尔巴哈台故土,越哈萨克草原,渡乌拉尔河道,游牧到其时无主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一带,在人烟稀少的草原劳动生息,不仅开拓了家园,还建立了游牧封建汗国。然而,在此生活多年以后,他们遇到来自沙俄帝国的压迫,尤其是无法忍受心灵及精神的巨大压力。18世纪60年代,他们一反前愿,决心回归故土——1771年,由首领渥巴锡率领武装起义,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和大自然严酷险阻,历经千辛万苦,不惮重大牺牲,毅然返回故乡!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巩固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谱写下了令天下人惊呼不可思议的光辉篇章,可歌可泣。
李福清当年的汉学启蒙之路始于碎叶城,此地其时属于他的祖国苏联,但也有人认为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出身之地;继而进入今属于吉尔吉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交界地带并被称为“东干人”的乡庄——正是在这里,他开展了田野调查,并获得预设丰收。不久前,严绍璗有一段记述和点评:
从国际中国学的总体内容考察,……李福清院士在理解与继承前辈学术的基础上独具慧眼,他致力于从中国最广大的民众精神生活中探索中国文化的底部基础。①诚如本书以较大的功力,全景式地解析了李福清院士从圆园世纪缘园年代起着力于以孟姜女故事为核心的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他从当时在苏联的吉尔吉斯共和国和哈萨克共和国的东干人(中国回民西迁的一部分)采访开始,又进入中国本土进行考察,……依据自己多元实证材料实证,主张这一故事原本是集体承传的口头叙事之作,在承传中进入史传和书面文学。它体现了“李福清学术”对中国文化的“底层建构”和“民族特征”的关心和把握,或许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可以说“李福清学术”发掘和表述了中国文化的真正的核心与初始性价值。②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