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丙安教授在柏林逝世之后,辽宁大学经过与家属沟通,尊重家属意愿,没有在沈阳举行追悼会。党委书记周浩波教授、校长潘一山教授向乌丙安教授家属发去了慰问唁函,表达了深切的哀思。2018年7月16日上午9:00—12:00,在辽宁大学文华楼223教室举行了一场庄重又简朴的追思会。乌教授的生前好友、弟子、社会相关组织代表齐聚在此,共同追忆与缅怀乌丙安教授。追思会由文学院周福岩教授主持。
周福岩教授首先对乌丙安教授的生平事迹作了总体介绍并念诉悼词。乌丙安教授数十年来始终执着坚韧、宠辱不惊、激情饱满地为国家的文化命运、为民俗学学科建设与教育倾注着其作为民俗学家的全部智识与良知,后辈们应在乌教授打好的基础上砥砺前行。
开场辞:
今天,在这里,我们跟辽宁大学民俗学的奠基人,我们的头雁,敬爱的乌丙安先生告别。先生的骤然离去,让我们这些常伴左右的人悲戚难禁,音容宛在,却阴阳两隔,从此我们不得不接受要在内心、言谈、回忆、阅读中跟先生在一起的方式。
但我们仍然是有福之人,有幸与先生韶华相遇,有幸得到先生无尽的教诲,有幸承继先生的事业,在先生开辟的学科基础上继续砥砺前行。
先生对中国民俗学、中国民间文学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都做出了卓越的个体贡献,数十年来始终执着坚韧、宠辱不惊、激情饱满地为国家的文化命运、为民俗学学科建设与教育倾注着其作为民俗学家的全部智识与良知。乌先生是大地的歌者,是中华悠久农业文明真诚的守望者,在乌先生的言传身教中,我们把握到了从钟敬文先生起始一脉相承的民俗学学术传统的真精神与关怀,认识到了民俗学以及广义的民间文化研究对于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意义。
乌先生豁达、幽默、亲切、仁厚、深情,同仁、后辈无不感怀其人格的非凡魅力。对于生命中早年的艰难困苦、晚年时师母先逝及自身的病痛折磨,先生都从容面对,始终谦恭虔敬。直到最后让我们看到的仍是正视与承受人生苦难的智慧与单纯。“出走逾半生,归来仍少年”。乌先生终生对世界怀着儿童般的兴致与挚爱,胸中装有大海当然不会在意风风雨雨,有目标的人当然不会在寸尺得失间浪费时间。乌先生的出类拔萃和卓越处是前辈学者留给我们的真正遗产,作为挂怀国事民瘼、肩负责任、行使判断的公民和知识分子的遗产。
弟子们将铭记恩师教诲,将我们共同所投身的民俗学事业发扬下去。
愿先生安息!
文学院杨太教授、抚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赵兵主任,抚顺市师专吕焱老师、原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姜相顺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沈阳校友会常务副会长惠友成先生、文学院庞艳华书记、文学院吴玉杰副院长以及各位来到现场的组织代表和个人代表依次宣读发来的唁电唁函。
各界组织和个人发来的唁电唁函、追悼文章(未收录完全,持续更新中)
组织单位
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
文化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中国民俗学会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内蒙古民俗学会
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
山东省民俗学会
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
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北京师范大学辽宁校友会
北京师范大学沈阳校友会
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抚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朝阳市乌梁海文化学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间文学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民俗学人类学系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
复旦大学文博系
华中师范大学非遗研究中心
中国海洋大学民俗学
云南大学文学院
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
河南大学文学院
温州大学民俗学
沈阳音乐学院研究生部
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福客民俗网
上海文艺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广东省神州民俗杂志社有限公司
红属文化红属风俗汇
姓名单位(按姓氏排序)
巴莫曲布嫫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白文喜 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白银亮 阜蒙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
曹保明 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常祥霖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
朝戈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
陈岗龙 北京大学
初春枝 沈阳满族剪纸非遗传承人
初松峰 同济大学学生
德丸亚木 日本民俗学会会长
杜晓帆 复旦大学
段友文 山西大学
冯骥才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冯姝婷 辽宁大学学生
高丙中 北京大学
关溪莹 华南农业大学
郭崇林 哈尔滨师范大学
郭淑云 大连民族大学萨满文化研究所
韩春虎 辽宁大学文学院院长
何彬 日本人文社会科学学会副会长
洪展 辽宁大学学生
黄旭涛 南开大学
黄永林 中国民俗学会民俗教育专业委员会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惠友成 北京师范大学沈阳校友会常务副会长
吉国秀 辽宁大学
纪宏林 辽宁大学毕业生
江帆 辽宁大学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姜雪 辽宁大学毕业生
金丹妮 辽宁大学学生
金英珠 铁岭朝鲜族文化艺术馆馆长
孔达 复旦大学
李成森 辽宁大学毕业生
李海波 辽宁大学文学院副书记
李惠芳 武汉大学文学院
李文娟 辽宁大学学生
李扬 中国海洋大学
李泽鑫 辽宁大学学生
梁聪聪 辽宁大学学生
刘波 辽宁大学学生
刘华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刘蕾 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
刘莎 贵州民族大学学生
刘邵远 复旦大学学生
刘守华 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
刘晓春 中山大学非遗研究中心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刘则亭 古渔雁民间故事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鲁茵 复旦大学学生
马知遥 天津大学
孟慧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
牛蒙 辽宁大学毕业生
潘鲁生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潘一山 辽宁大学校长
庞艳华 辽宁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
祁姿妤 复旦大学
邱雨萱 辽宁大学学生
邵凤丽 辽宁大学
隋丽 辽宁大学
孙悦 复旦大学学生
万建中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王崇印 山东邹城非遗中心
王光 锦州市文联退休干部
王鹤铮 辽宁大学学生
王向峰 辽宁大学文学院
乌兰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
吴金玲 辽宁大学毕业生
吴效群 河南大学文学院
吴玉杰 辽宁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邢传佩 海城高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邢莉 中央民族大学
徐婉君 复旦大学学生
徐占海 沈阳音乐学院
杨福泉 云南大学
杨金会 原锦州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
杨久盛 沈阳音乐学院
杨利慧 北京师范大学
杨太 辽宁大学
杨秀 中国艺术研究院
杨旭东 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
叶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兼副会长
詹娜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院长
张安 复旦大学学生
张多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张丽丽 辽宁大学学生
张鹏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
张莹 辽宁大学毕业生
张贞 辽宁大学学生
赵志浩 辽宁大学学生
周波 信阳师范学院
周福岩 辽宁大学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周浩波 辽宁大学党委书记
周佳宁 辽宁大学毕业生
周孟圆 复旦大学学生
周宇 抚顺地秧歌传承人
周紫檀 复旦大学学生
祝何彦 辽宁大学学生
祝秀丽 中国科技大学
辽宁大学唁电:
乌丙安先生家属:
惊悉乌丙安先生不幸逝世,不胜悲恸。
乌丙安先生作为忠诚的教育工作者、杰出的人文学家、卓越的民俗学家,毕生关注国家与民族的命运,积极投身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他用时光诠释了对祖国文化的热爱,用热血抒写了对民族遗产的深情,为留住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堪称民族文化的坚挺脊梁!老先生的逝世让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导师、好同志,是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重大损失。
对乌丙安先生的逝世,辽宁大学党委书记周浩波、校长潘一山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深表沉痛哀悼,并向乌丙安先生的家属致以诚挚的慰问!
乌丙安先生精神永驻,风范长存!
二0一八年七月十二日
辽宁大学文学院唁电
乌丙安教授家属:
惊闻乌丙安教授离去,悲痛不已!
乌丙安教授把一生献给了我国文化教育事业,为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奔走疾呼,是民俗文化的理论家,是非遗保护的实践者,也是卓越的教育家。乌丙安教授是我校民俗学科的开创者,从教七十余年来,倾心尽力,兢兢业业,披肝沥胆,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民俗学人才,为辽宁大学民俗学学科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乌丙安教授的离去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前辈,好导师,好同事,我们谨代表文学院全体教职工表达沉痛的哀思,愿乌丙安教授安息!
韩春虎 庞艳华
2018.7.12
各界人士发言过后,开始进行悼念仪式,各位老师代表及辽宁省蒙古族促进会代表为乌教授的遗像献上哈达,学生代表为遗像献上鲜花,并集体鞠躬表达哀思之情。
重温先生音容笑貌,与会人员怀着沉痛的心情观看了乌丙安教授珍贵的照片集锦和讲座视频,勾起了与乌丙安教授回忆的点点滴滴,不禁潸然泪下。
在忆恩师环节中,乌丙安教授的好友以及学生依次上台说出自己与乌丙安教授的故事,深切表达了自己的追忆之情。同时现场开设直播,为无法到场又想参与追思会的友人和弟子们提供了观看平台,并挑选留言进行宣读。
辽宁大学文学院民俗学教研室悼文:
[江帆]给我人生以最深刻影响的恩师……走了
[周福岩]前辈学者留给我们的真正遗产——悼恩师
《悼吾师》
噩耗如雷震长空,华夏痛失乌先生;
民俗伟业天梯断,再见音容梦几更。
杨太教授
民俗学的前行者,晚辈的提携者,笑傲人生的智者。乌先生千古!
吉国秀教授
乌老师,我想对您说
乌老师,您就这样走了,走得优雅又从容,您用精彩的一生完成了使命,我相信,这一刻,您是含笑而眠的。您太累了,奔走了大半生,也该歇歇了。
每次看您在德国发来的照片,看着您赏花买菜,坐着跑车兜风,都觉得,那样闲适的生活在您的生活中是多么奢侈,您以前从来不舍得如此休闲余生。
而如今,长眠在师母身旁,您二老可以牵手闲游,过无拘无束的生活了。
乌老师,你知道吗?在我心里,您是多么重要的存在。是慈祥的爷爷,是语重心长的老师,是智慧潇洒的豁达老人,是我一生追随的民俗领路人,您是一本厚厚的书,值得我用一生来慢慢翻阅。
第一次听您讲课是在本科的课堂,在哲经楼三楼的有着罗马柱的大教室里,您那时带着眼镜,谈笑风生地给我们讲述德国的见闻,就觉得这个老头很有趣,和别的老师不一样,一点架子也没有,充满激情。
2007年,我参加了辽东满族故事的调查,您给我们进行培训和动员,您笑称自己是八零后,和我们一样年轻。您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干不完的事。
和您交往逐渐增多,聆听您的机会多了,我才更深地懂得了,在您勤奋而精力充沛的背后,您是多么迫切地在与岁月赛跑,在与时间抗衡,您有那么多未完成的使命。
半生坎坷,受尽屈辱,劳改下放,劫后归来时已是人至中年,您像发力的机器,马不停蹄地投身到您热爱的事业中去。调研、采风、著书立说,迫不及待地把二十年积累的思想倾泻,迫不及待地追寻失去的时间。
看着师友们发来的照片,回归后的您,身上永远释放着巨大的能量,脸上永远洋溢着兴奋的光芒。
您是用生命在热爱民俗学科,您是把心血全部投入到了事业中去。您没有时间自怨自艾,没有时间计较得失,没有时间慨叹磨难。
对于曾经的经历,您只是用知识分子的良知,从为国家民族命运和前途的角度而反思。
您的勤奋有时让我自惭形秽。您大半年的时间都在东奔西走,飞来飞去,您忘记了自己是八九十岁的老人,连安检的主任都记住了您这个特殊的乘客,您的干劲惊艳世人。
您总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想法留下来,把自己的思考写进书里去。就在您去世前的几个月,那时您还在沈阳,去德国休养前夕,您还在电话中告诉我最近在做的事,您每日在家还在校对书稿,校对文字到深夜,还和复旦大学谈您的类聚学构想。那时我也错觉了,您健康方面的假象。
您从来不以苦难示人,不以弱者自居,在您的人生信条里,做人就要挺直脊梁,堂堂正正,一生都要写正号,书大写的人生,正向的人生。您是生生不竭的发光体,永远在散发光和热。
即使生病之后,为了不让人担心,也从未流露出半点痛苦,每日热情洋溢地晒着您"潇洒"的生活。可怎知,您时刻承受着病痛的折磨。
所有的苦难,所有的痛苦,在您的眼中,似乎都是不堪一击的纸老虎。您从不惧怕,从不妥协。
您走了,这么多人怀念您,不仅因为伟大,更是由于您火热的一颗心,曾经温暖了所有人。很幸运也很荣幸,我也是被您温暖过的那一个。虽然在您身边学习的时间短暂,但是您给予我的帮助和恩情却山高水长。
您把书架上最后保留的一部分书送给我,并且一本一本地告诉我,从这些书里您获得了什么,希望我看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每一次,我都是带着一箱子书,泪流满面地离开。您用心良苦地教授我如何做学问,您也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人生应该怎么过,怎样做人。
如今,这些都将成为我最宝贵的财富。
您热爱学生,关心每一个后辈。您总说想多和学生亲近,最愿意和学生在一起。我带着学生多次去陪伴您,现在想来,做的还不够,您是多么想把光和热传递给更多的学生。
先生远去了,感谢您每一次亲切的鼓励,怀念您温暖厚重的手掌,多想再给您一次拥抱,告诉您我们多么感激您,热爱您。
安息吧,天堂里您一定还是像孩子一般快乐!
追思绵绵遥寄乌老师
(一)
往事曾堪忧患生,几经沉郁志弥清。
北辽含咽黄沙漫,石砾飞扬雁泣鸣。
踏履行歌为民苦,千秋正道辱荣轻。
躬耕桃李兼天下,諍语奔呼铁臂擎。
(二)
他乡化羽仙归去,至痛未及惜别情。
夜半忽闻谆诲语,笑谈盈面谓吾生。
雄飞鹰健岂折翼,碧海长天壮士行。
一曲丝弦祭思远,先师遗泽润心萦。
写于2018年7月16日凌晨
隋丽副教授
永远怀念我们可亲、可敬的乌爷爷
十年前我在北师大第一次见到乌爷爷,一位精神矍铄、身杆笔挺、充满睿智的长者,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对我们年轻人一点架子都没有,还说“我们都是80后”……乌爷爷总是那么乐观、豁达,一有机会就给我们讲有趣的故事,和我们分享人生的苦与乐……来到辽大,和乌爷爷有了更多的接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乌爷爷对民俗学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奉献。乌爷爷毕生耕耘民俗百花园,“80后”坐着地铁,从浑南到沈北,长路奔波,不辞劳苦,对学生们倾囊相授,风雨无阻。坐在教室里听课,心里充满了幸福感。幸福,虽短暂,却足以令人怀念,永远怀念我们可亲、可敬的乌爷爷。
邵凤丽副教授
场外连线未到场友人、弟子,表达缅怀哀思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辽大民俗学”2018-07-19 【本文责编:张丽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