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春节表现出了一大特点,重心从农村文化转向了城市文化,这就衍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春节的古老习俗如何适应现当代,年轻人如何继承传统年俗,如何让春节过出浓浓年味……著名民俗专家乌丙安带您一起揭晓答案。
春节申遗给人们最多的感触是,需要保护好年味中的优秀习俗,把它传承下去。那些向往美好生活、体现尊老爱幼、表示长幼有序、营造吉祥喜庆的习俗,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也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应得到重视和弘扬。近日,《小康》杂志记者对中国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乌丙安进行了独家专访。
《小康》:我们应该如何深入了解过年这样的节日的内涵?今天怎么样来过这个年呢?
乌丙安:这个问题主要是春节古老的过大年如何适应现当代,特别是现代化的需求。它最大的一个特点,由农村文化如何把重心转向城市文化。过去按照农历,按照二十四节气来过年,这一年下来就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过年这个活动是家家户户参与的,所以过年的喜庆应该回到社区。现在我们社区不作为,这不行。德国过的是公历年,周围的村子,医生、企业老板都出来表演,很热闹。像我们各个社区,我们的街道,就应该做这个工作。我觉得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意识出了问题,我们过年的观念没有像过去那样全民自己起来自发过。每周末社区都应该有活动,到了过年的时候这个活动就更大了,应该是这样。应该逐渐逐渐在我们的各个大城市研究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挖掘出来这些习俗,最重要的是红火热闹。而且让年轻人参与进来,老人带动年轻人、青少年,用最现代化的新形式把这些古老的活动内容带进去。
《小康》:这也是一种美好的向往。
乌丙安:应该别把祭祀忘掉,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没有统一要求。不要把它看成是封建迷信,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其实祭祀完了以后才庆丰收,企盼丰收,今年有灾了也要庆祝,预祝今年新的一年。所以不是说晚上在家看个春晚就叫过年,真正活动有很多,比如拜年,不是说微信拜年了就不去亲戚家。我现在发现我们之所以过年冷落,就是人跟人都不接触了,就没有热闹了。来一回热闹一回,街上走走串串,现在也不去了,红包给你发了,快递已经给你发了,我给你把礼物发过去了。过年就是要热闹,就是要声张,就是要看到我们的红火,家族兴旺,没有这个习俗哪行啊。过去我们小时候跟家人穿新衣服到处去拜年是一个很大的乐趣,还不是光收压岁钱这么简单。压岁钱是一个象征,这些习俗都是很美的,它主要的目的在于增岁。为什么长一岁?我小时候给的钱尽管花的是民国时期的大铜币,也是硬币,最贵的1元钱是银币。我们那时候给了以后就收起来,新年给了那么多吉祥的铜币,中间有方孔,自己有个盒子攒起来。攒起来以后,过一年以后这个就给自己家老人了,各家都是。孩子收了这个钱以后大人拿过来,到时候过年再给别人,拿红线串着给。山西、陕西、山东,华北这些地方都是用红线,红线串上铜钱给压岁钱。
《小康》:因为这两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了,好多人说到咱们春节申遗的问题,您觉得春节申遗我们怎么来做比较好?另外一个,因为我们春节基本上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节日,我们给外国人传递我们春节的时候应该怎么来讲述我们这个节日?
乌丙安:从国家来讲,端午节咱们应该属于世界人类非遗了。从非遗来做节日的申报,它也是非遗,它跟世界遗产都是一样的。国际上通行叫法叫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山、长城,泰山、故宫这些个文物它也是世界非遗。咱们所说的申遗是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叫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当然可以做了。而且甚至于认为比端午节还有条件。但是这个申报联合国非遗,它对于申报国家自己保护春节有成就,就有条件报。比如我们,我们保护春节多年了,在中间有些历史曲折的时候把春节改变了一些,但是基本上还是承认这个节日的,不像端午节,端午节曾经我们破坏过,但是我们也说明了,破坏是暂时的,但是还是保护,所以到今天还在说明保护的好。它必须有保护的成绩和申报条件。它有两个情况,一个就是说你过的很好,过的非常好你也就没有必要了,因为它没有危险,它不会最后濒危,就是说春节不会没有了,需要保护,不报并不等于它就不是一个国际的节日,不是说我们报上去让人家别的国家都过,不是这个意思。
(本文刊于《小康》2018年第6期)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