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艺术》2018年第3期 总第142期
目 录
·学界名家 |
|
|
走野路小路,但不走近路
——我的田野经历与学术历程 |
潘年英 |
|
|
|
|
·前沿论坛 |
|
|
回到康德:对科学、艺术、审美的反省 |
李森 |
|
|
|
|
·文化遗产 |
|
|
从边缘出发:民族文化遗产现代转化与时尚生成运作的同构问题 |
苏东晓 |
|
藏族碉楼的“神性”
——理性与遗产性 |
李春霞 |
|
作为重构物与人秩序的遗产 |
潘宝 |
|
|
|
|
·文化研究 |
|
|
“风土之音”的形成机制与学理阐释 |
曹胜高 |
|
从《山海经》看《易》的起源 |
吴晓东 |
|
盘瓠神话:选择性历史记忆 |
陈金文 |
|
|
|
|
·艺术人类学 |
|
|
我们能发明一种世界艺术研究吗? |
〔美〕詹姆斯·埃尔金斯 文
李修建 译 |
|
艺术参与乡村建设的人类学前沿观察
——中国艺术人类学前沿话题三人谈之十二 |
李耕 冯莎 张晖 |
|
视觉文本与史诗口头文本的互文性
——以彝族毕颇身体装饰及祖师坛神像为中心 |
李世武 |
|
想象的农民与农民的想象
——龙门农民画的规训与传播 |
储冬爱 |
|
影像与城市边缘群体社会空间的生产
——从视觉人类学的视角看城市社区中的参与式影像实践 |
朱健刚 赵杰翔 |
|
|
|
|
·艺术考古·图像志 |
|
|
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刻符中的昆仑形象 |
宋亦箫 |
|
六朝时期的“山水”、地图与道教 |
陈铮 |
|
|
|
|
·艺术探索 |
|
|
史实、传闻与历史书写
——中国戏曲、曲艺史中的俳优进谏传闻 |
祝鹏程 |
|
南传佛教课诵仪式音声的跨界融合与变迁
——基于中缅边境两个市(县)的比较研究 |
董宸 |
|
凝结在手工艺中的时间
——论手工艺品的时间性 |
姜坤鹏 |
|
|
|
|
·艺术遗产纲目 |
|
|
布袋戏 |
黄李娜 |
|
|
|
|
·发现异邦 |
|
|
土著艺术是否为宗教观念的再现
——基于极地博物馆馆藏考察 |
曲枫 |
|
|
|
|
·学界资讯 |
|
|
海上丝路漆艺:一个被世界消费的民族文化
——兼评《漆向大海》 |
胡玉康 |
|
|
|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介 |
|
|
“西南地区传统花丝工艺及纹饰在现代首饰中的应用”项目简介 |
李詹璟萱 |
(封二) |
“西南地区传统花丝工艺及纹饰在现代首饰中的应用”项目主持人李詹璟萱简介 |
李詹璟萱 |
(封三) |
|
|
|
金桥唢呐 |
徐婷 供图 |
(封面) |
封面说明 金桥唢呐 |
张华 |
|
生活艺术 素胎镂空龙舟 |
徐艺乙 供图 |
(封底) |
封底说明 素胎镂空龙舟 |
徐艺乙 |
|
布袋戏 |
叶明生 等供图 |
(彩页)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李中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