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年华易老 记忆永存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成果首次发布
  作者:记者 胡克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6-21 | 点击数:4224
 

  “妈妈,电影里的爷爷在做什么?”

  “他是非遗传承人,他守护着一门老艺术。”

  “那我可以去当爷爷的徒弟么?”

  “电影放完,你可以自己去问问那位爷爷。”

  黑暗中,一个稚嫩的面孔看着电影中苍老的面容,与自己的母亲发生了上述的一段对话。6月9日,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启动了“年华易老,技·忆永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系列活动。此次展映月包括主题交流活动、优秀成果推介活动、纪录片展映及主题展览等,是我国首次举办的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主题的专题影展,共有25部非遗纪录片参加展映。

  谁在讲述中国故事

  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国之瑰宝。正是由于传承人的坚守,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历尽沧桑仍熠熠生辉。由于传承人的这种核心性与不可取代性,加之传承人普遍年事已高,少部分非遗项目仍存在“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危险。传承人所承载的技艺、经验、文化记忆与教学能力,是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与动力来源。

  201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全面启动,资料收集与影像记录并举,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实践、教学的全方位记录,对已有文献进行收集,建立传承人专题资源库,并将记录成果制作成纪录片,进行公共传播。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受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委托,作为学术咨询和验收机构,于2018年5月完成了首批抢救性记录项目的验收工作,最终有227个项目通过了专家评审,其中25个被评选为优秀项目。

  

6月9日,在国家图书馆文津堂报告厅,古渔雁民间故事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则亭及拍摄团队与观众分享拍摄故事。(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提供)

  全维度体验非遗影像

  “我叫刘永安,我住在湖南省邵阳县九公桥镇白竹村燕窝岭,我是邵阳布袋戏的第十八代传人……”在一小时的纪录片中,每次唱戏前,刘永安都会说这句话。影片定格在了刘永安挑着戏担子的镜头中,不少观众被刘永安感动,悄悄擦拭着眼角的泪水。电影放映后,刘永安的戏担子被现场打开,观众刚刚从电影中看到的画面被呈现在了面前。刘永安站在戏担子后面,又说起了那句“我叫刘永安……我是邵阳布袋戏的第十八代传人”。

  在活动现场,邵阳布袋戏拍摄项目的导演吴晓丹面对观众分享自己的感受:“这片子我们陆续拍摄了两年多,前后10多次,采访从冬天到夏天,片中的油菜花开了又败。刘永安自成一派,一个人就是一个剧团,唱、演、乐队都是他自己,我们一边拍摄一边在思考传承与保护的问题。大家看到片中刘老的戏担子,感受不到重量,我可以告诉大家,足有80斤。多年来刘老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唱戏,孤身前行。不论这个时代给他的舞台是大还是小,他对布袋戏的感情都坚定不移,从容、坚守,他对待传承和传播执着而热情。”

  在展映月的活动中,国家图书馆将放映、传承人演示、主创团队交流等形式有机融合在一起,观众不仅可以看到优秀非遗纪录片,还可以现场与项目的主创团队、专家学者、传承人进行交流和分享。在一个月的活动中,国家图书馆陆续举办“谁在讲述中国故事”“和时间赛跑”“多彩贵州”“快乐非遗,健康生活”“手艺”等多场主题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非遗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和主创团队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让人们从不同角度体验非遗影像的魅力。

  用记录的方式保护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认为,通过数字影像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记录,这是一件不可替代的工作。影像是当下时代传播非遗最好的助手,不仅是记录,还可以通过大众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唤醒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对于非遗项目纪录片的拍摄,何苏六认为,拍摄者不仅需要对于非遗的专业性,还需要对于影像的专业性。这些专业性会最终影响成片的质量,更会影响到受众对某个非遗项目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印象,所以必须以近乎严苛的标准来要求。影片还需要深入发掘非遗内核,挖掘其如何成为非遗,这就需要团队在人文、地理、历史、民俗等多方面进行考证和研究,最终深层次地挖掘素材,呈现出非遗纪录片的精品。

  影像不仅是记录手段,也是一种研究方法,新媒介产生新视角,带来新的资料和思考角度。这些非遗项目几乎涉及传统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要问题,对传承人的影像记录,是保存非遗资料、促进非遗传承、加强非遗研究与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文化传统、保持文化多样性的有效方法。这是一项深入、全面且相当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它可以让非遗传承人的资料尽量完整地留下来,作为档案存留,将来只要人们愿意,都能从中找到丰富的精神食粮。

  “我们常问自己,到底谁在讲述中国故事?我想这些非遗传承人都是讲述中国故事的人。”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田苗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致力于为每一位传承人做一部纪录片,其目的在于研究、传承和推广,服务于大众,服务于世界,而“技·忆永存”的立意就是要把传承人手上的技艺和脑中的记忆用影视文献的方式保留下来。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8-06-21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条: ·[毛巧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文化符号的重构
下一条: ·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比赛报名公告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
·[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