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萧放 朱霞 主编:《民俗学前沿研究》
  作者:萧放 朱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5-30 | 点击数:5449
 

  目录

  日本民俗学的特色——福田亚细男教授北师大系列讲座之一

  一、关注行为研究
  二、关注历史变迁
  三、对语言的重视
  四、深受柳田国男的影响

  日本民俗学的形成——福田亚细男教授北师大系列讲座之二

  一、发现“民俗”
  二、柳田国男的出现

  后柳田时代的民俗学——福田亚细男教授北师大系列讲座之三

  一、民俗研究所关闭后关于民俗学发展动向的讨论
  二、学院派民俗学的形成
  三、民俗学的方法转换与新视野
  四、文化财保护、博物馆与民俗学
  五、对柳田国男及日本民俗学的批判

  日本现代民俗学的潮流——福田亚细男教授北师大系列讲座之四

  一、对柳田国男与民俗学的批评
  二、都市民俗学与现代民俗学
  三、民俗主义
  四、超越“一国民俗学”
  五、重归“在野之学”

  论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一、文化的定义、分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特点
  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和措施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四、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谈谈实践民俗学

  一、为什么单独提出实践民俗学?
  二、从学科史来看,民俗学的主流是理论研究,不是实践研究
  三、谁的实践或谁在实践?
  四、为什么需要实践民俗学?
  五、实践民俗学是站在先验立场的民俗学
  六、实践的民俗学是反思的民俗学
  七、实践民俗学是批判的民俗学
  八、实践民俗学是未来民俗学

  当代中国的生活革命与民俗学的“乡愁”

  一、“生活革命”是什么?
  二、持续的现代进行时
  三、审美的乡愁弥漫中国
  四、家乡民俗学与乡愁
  五、现代民俗学需要超克乡愁

  与陌生人打交道的心意与学问——在乡愁与大都市梦想之“前”的实践民俗学

  一、陌生人原则和熟人原则,先验与准先验知识
  二、实践论的“爱人如己”与认识论的“推己及人”
  三、《一件小事》:实践目的论的精神现象学转变
  四、作为先验原则和方法的家乡共同体与都市社会

  日常生活的未来民俗学

  一、日常生活与民俗学
  二、日常生活的民俗学
  三、日常生活民俗学的核心问题
  四、日常生活的未来民俗学
  五、总结性的陈述

  家乡民俗学:历史、伦理与方法

  一、“家乡”的概念
  二、家乡民俗研究构成了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三、科学主义视角下家乡的对象化及民俗学的先天悖论
  四、学术范式的转换与家乡民俗学合法性的确立
  五、家乡民俗学研究中的伦理与方法问题

  “表演研究”的思想起源

  一、转向“交流”的行为科学
  二、民俗交流的社会基础
  三、民俗表演的必要条件
  四、“讲述的民族志”:一种描述性的理论
  五、“讲述的民族志”:一种描述性的方法
  六、结语

  理解“表演研究”的三篇经典论文

  一、表演:作为一种讲述模式
  二、“文本化”与“去(再)语境化”:“表演研究”的理论突破
  三、“类型的文本间性”:表演与权力

  后记

 


继续浏览:1 | 2 |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日]西村真志叶:《中国民间幻想故事的文体特征》
下一条: ·陈泳超:《声教所及——对纪晓岚新疆行脚的民俗回访》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
·[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
·[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林诗瑶]空间与地方
·[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