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毛巧晖]他者“制造”与家园守护——“老虎外婆”型故事中的儿童教育观
  作者:毛巧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5-21 | 点击数:7232
 

      通过智慧逃出他者魔掌之后,就是故事特别强调的“看家护院”了。“相比之下,中国的这类故事主要是侧重教育少年儿童识别伪装的恶人,培养看守家门的能力。”艾伯华在老虎外婆故事分析中对“孩子留守”提出了疑问,而这正是这一类型故事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社会对儿童的教育观念。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需要“获得适应社会所必需的社会经验和社会技能,并建立起社会联系”,如上文所述,儿童的社会联系是建立在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社交圈,他适应社会必需的社会经验,在中国社会首先就是“齐家”,这也是中国社会传统居家规范的重要启蒙教育。通过故事文本(表2),从孩子的名字、被惩戒的开门人、逃生方法与惩罚工具等都能看出“看家”“不放外来人(他者)进家”等儿童教育题旨。

表2“老虎外婆”型故事中轻信者与看家护院

      “老虎外婆”型故事中,不同故事文本中孩子的数量不等,但一个孩子的比例极低,在表2的13则故事中,只有流传于广西巴马的瑶族《人熊姑娘与人熊婆婆》与浙江宁波的《红毛野人》是一个孤女与一个男孩。这与中国传统社会“多子(女)”诉求有关。在多个孩子中,孩子们的名字引人注意,比如门关关、门闩闩、扫帚疙瘩等。“故事所描述的也主要是人们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社会或家庭生活环境、条件产生的心态、精神的表述。”这些名称背后正是门闩、门关、扫帚在日常生活中作用的形象化。门关、门闩扣在门鼻上,就将庭院锁紧了,也就将“他者”拒之门外,如果有外人破门而入,就用扫帚疙瘩将其打出去。用家庭生活中常见事物,更易进入儿童的思维与记忆,向儿童灌输守家护院的观念。当精怪进入室内,被识破之后,孩子们想办法逃离,表2所列13则故事中有7则涉及孩子找借口上厕所,精怪要求他们在炕下、地上、门后等,他们说:炕下有炕神、门口有门神、地上有地神等,这一则说明日常生活中的卫生习俗,再则就是将“家”纳入神圣空间,增强儿童的敬畏。如黎亮编述《从前,有一嘟噜童话:老故事里的人生课》的《老狼精》在给孩子讲述中,让孩子了解的就是这一故事中“看家护院”妙招多。

      尽管母亲离家时一再强调,让孩子们不要轻易开门,但总有孩子上当,从表2可以看到,除了流传于福建漳州的《虎姑婆》是姐姐阿娇开门外,其他都是最小的孩子首先被“精怪”骗取,容易成为“受害者”。这与《狗耕田》《兄弟分家》《牛郎织女》等故事中“幼子幸运”不同。可见这一故事更是希望通过讲述,劝诫、警示年幼的孩子;同时也体现了对年长孩子看家护院观念的强调,这也与中国宗法社会中对长子的重视息息相关。

      总之,“老虎外婆”型故事是启蒙儿童的故事,也是教育儿童的故事。在故事文本中,将“家外”视为“他者之境”,危险之地,强调“家”的安全,所制造的“他者”形象狰狞恐怖,但“危险之境”并非无法跨越,智慧恰是跨越的桥梁。同时,“看家护院”是神圣的,并向儿童传授各种看家妙招。正如齐普斯所说“我们把古老的童话加以变形改造,使之融入我们生命的构造。”在当下,无论儿童文学的发展,还是儿童教育的推进中,重视学校教育、科技知识的学习与传播,却忽略了儿童成长中传统文化在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而民间故事中的儿童教育观恰可弥补这一薄弱之处。

(本文原刊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2期,注释及参考文献详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建军】

上一条: ·[侯兴华]文化冲突视阈下云南部分傣族改信基督教与边境社会稳定
下一条: ·[刘文峰]对传统戏剧传承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
   相关链接
·[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孙瑶琦]“他者”视域下的民俗书写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张亦洋]癞女、鬼怪与他者:晚清以来小说戏剧的癞俗书写
·[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蔡磊]自我与他者:新媒体中武汉女人地域性格的呈现
·[张锦鹏]闻香识人:宋人对进口香药的利用与他者想象·[陈悦]妖怪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
·[王尧]“女性调查者”:学术共同体中的性别他者?·[德]约翰尼斯·费边:《时间与他者》
·[董晓萍]女性的社会发展及其文化多样性·[黄剑波]往来于他者与自我之间
·[任志强]狐与胡:唐代狐精故事中的文化他者·[张海岚]从“唐茶”到“港式奶茶”
·[张岩 祝鹏程]青岛德式下水道:一则谣言背后的中西想象·[王杰文]日常生活与媒介化的“他者 ”
·[刘大先]中国人类学话语与“他者”的历史演变·[卡舒巴]“他者的”遗产:城市文化、市民社会与城市展望
·[郑文]多面的他者:16世纪到20世纪中叶西方视野中萨满形象·[林敏霞]1768年妖术大恐慌中的“他者”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