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王尧 刘魁立]生命树·林中路
——“民间叙事的形态研究”问答、评议及讨论
  作者:王尧 刘魁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5-20 | 点击数:8544
 

  朱佳艺(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专业2014级直博生):我们做形态学研究要注意哪些问题?您对于实践操作有何建议?

  刘魁立:我自己也做得不好,只有一个建议,就是把研究范围的外沿确定得小一点,认定一个故事或史诗,让材料的同质性多一些。材料太杂就无法展开,会花费很多精力,把自己弄得很疲劳。比方说,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门类特别多,内容也特别精彩,随便举出一种,像灯彩或是景泰蓝,如果进行形态研究就很好,且比故事容易出彩。

  王尧(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博士后):第一个问题,邓迪斯说他所创制的“母题素”概念和普罗普的功能概念并不一致,两者的出发点有何差异?第二个问题,汤普森将母题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角色,第二种是背景、器物等,第三种构成真正的故事类型。我理解,第一、二种都是名词的,而第三种则是动词性的,它在真正推进叙事。邓迪斯的“母题素”也都是动词性的。汤普森和邓迪斯对母题中的名词和动词有区分吗?

  刘魁立: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完全解释清楚的。我只抱准一点:普罗普特别重要的贡献在于他把主人公完全抛弃。为什么要抛弃?因为它可以换成无数别的人、树、神仙,也可以是无生命物,完全没有关系。问题的核心在于,他的“功能”实际上是动作、行为,这些决定了整个故事的演变、发展。“母题素”等概念基本也都是从功能引申出来的。当你涉及工具和人物的时候,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行为、动作。普罗普的功能项中,除了衔接的部分,基本都是动作,如禁忌、违反禁忌。

  王尧:这样是否忽略了对名词性母题的研究?

  刘魁立:不是忽略,而是说这些名词可以变换。它们不重要,不要把它太过形式化。狗耕田不一定是哥哥和弟弟,也可能是两个别的人,或者一只狗和一只猫,完全没有关系,它本身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行为的变化、递进,这是普罗普特别重要的贡献。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人这样认为,过去都是围绕主人公开展,而普罗普则将主人公搁置了。

  王悉源(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专业2014级硕士生):您强调共时性和历时性不能相容,但是否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尝试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我认为邓迪斯的禁忌、违反禁忌等几项“母题素”,就是把普罗普的线性结构和列维-斯特劳斯的二元对立结合起来了。

  刘魁立:我不排斥在一篇文章中结合共时和历时的方法,但一定要言说清楚:我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是以共时的看法;在讲另外一个的时候再用历时。常见的问题是不仅用共时替代历时(或历时替代共时),而且认为它们就是一回事,混淆了两者。

  蔡佩春(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专业2015级博士生):您刚才说到形态研究应该把材料范围限制得小一些,是指地理、时间范围要小吗?如果研究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应该怎么限定范围?

  刘魁立:我的意思是,我们通常是在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上讨论问题,它包括一个共时的横坐标和一个历时的纵坐标。由此可以发现一个特点:历时研究通常接触的是个体,范围可以很大或很小,这并没有关系,它总有一个固定的对象。而共时研究的对象显然不是一个,必须是若干个,这才能称作共时。

二、母题及其分类

  王尧(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博士后):刘魁立老师系统梳理了形态学相关概念和理论发展史,以下仅就该范畴内的一些根基问题提供几点思考:

  (一)、母题

  《民间叙事的生命树》一文关注了母题对情节的链接能力:“母题含有进一步展开叙述的能力,具备相互连接的机制。”并将母题比作“肌腱”,有的肌腱链接能力强,情节发展就有更多可能性,故事就可能从这一点开始派生出更多异文;有些肌腱链接能力弱,可能只能和某一个特定的衔接,后续的情节就比较单一,故事的异文就比较少。同时,它的链接又是多指向的。那么,哪些母题会经常链接在一起,构成“固定搭配”,在故事文本中稳定出现呢?

  两兄弟分家后,可能发展为狗耕田故事。但在另外一些故事文本中,兄弟分家后弟弟分得一头老牛,进而发展为牛郎织女故事。刘魁立老师将这些固定组合称为“母题链”。以上是经常组合出现的母题。反之,哪些母题肯定不可能组合在一起?除因不合逻辑、无法搭配之外,有大量母题是可能组合的,然而在某类故事文本中却很少见到,此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在何种条件下母题组合会变化?如何进行考察?答案可能不仅要从形态学内部寻找,还要考虑诸如民族、地域等外部因素。

  刘魁立老师提出的积极母题链拥有很强的嫁接能力,甚至可以整个地把别的故事类型也嫁接过来。比如蛇郎故事讲到继母生的姐姐嫉妒妹妹,就可以和灰姑娘故事衔接。哪些母题链具备这样的功能?哪些类型又会经常在某个母题处嫁接?灰姑娘和蛇郎既被认为分属不同故事类型,它们的类型边界在哪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李天纲谈中国民间宗教
下一条: ·王福州: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王尧]民间故事的情节链:三个隐喻
·[谭昭]民间故事非核心母题的叙事逻辑与特点·[石满妮 李澈]多面“变婆”与恐怖生产
·[商梦圆]陕西白水仓颉传说与仓颉信仰的日常表现形式·[任宽]中国叙事体系观照下当代虎故事的叙事形态研究
·[漆凌云]从融通到创新:中国故事学的本土化之路·[林恺雯]生命树的双线机制
·[程萌]网络游戏中民间叙事的传统化实践与文化认同·[王尧]度量故事:情节类型、情节基干与核心序列
·[隋丽]民间叙事的情感逻辑:基于黄振华故事讲述的分析·[李一凡]地方民间叙事中的“箭垛式”名词
·[李欣]长平之战与民间记忆·[江帆]民间叙事生成与演化的内在逻辑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李扬教授讲授“国际视野中的都市传说”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施爱东研究员讲授“故事的结构法则与创编技巧”·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陈泳超教授讲授“仪式文艺的叙事策略”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刘魁立先生讲授“民间叙事的形态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