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民俗认同的学科与跨学科意义
1.促进学科范式转换
从研究方法角度看,民俗学经历了“文本中心”“语境中心”“交际中心”以及“表演中心”等几个范式。从方法论角度看,民俗学经历了“文明与野蛮”“(异人种)种族志或民族志”“上层与下层”“中心与边缘”,以及“主流与多元”等基于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思想的范式。例如,当前在美国的“族群认同”和“多元文化主义”便是新的潮流,其中,一方面试图走出后殖民时代的思想阴影,以“族群”取代“种族”;另一方面又呈现出巩固现有的基于“种族”意识而构建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困境。“民俗认同”试图推动学科范式的转换,从而进入不以“种族”为意识前提的对“民”(即文化群体)之传统传承的研究,将“俗”置于更广泛的不同“民”之群体的互动中来认识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以及消亡进程和规律。
2.融合跨学科思想,推助跨学科研究
民俗认同的概念本身就是跨学科观点的融合结果,也因此有助于跨学科的民俗研究。例如,因为有了生物学对基因组(genome)的研究,我们才更清楚人类的“种族”(race)完全是为了某种社会和政治制度构建起来的。因为有了社会学对社会群体的不同分类方法(包括以种族为依据)以及人类学对人的分类(如早期的体质测量),我们知道了许多社会矛盾和学科观点的起源。因为有了考古和地理文化对人类迁徙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当今人类文化是近六万年的发展演变结果。所以,在我们认识某一个文化传统时,需要将其置于更大的文化互动背景下看其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民俗认同的概念便是基于这些思想而强调对人类文化传统自身传统的传承规律的研究。
(原文载于《民间文化论坛》2018年01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