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结论
每种传统工艺遗产都处于活态流变的过程之中,需要以动态的观点对其活态流变加以考量。可以说,每种传统工艺遗产都有自己的特色或风格。传统工艺遗产中一些重要的、核心的部分承载了这种传统工艺遗产的特色或风格。传统工艺遗产是相对稳定的,但也不是完全静止的,有的也会有变化,但不能改变变化的基本方向,否则就会导致整个工艺特色或风格的改变,发生变异。而一些次要的部分即使发生变化,甚至重大的变化,对传统工艺遗产而言关系并不大。凉山彝族传统漆艺的核心部分首先是土漆(天然漆),只有用土漆才是传统漆艺,否则就不是。其次是彝族特色的器物种类、造型、图案、色彩。正是彝族特色的器物种类、造型、图案、色彩使其与其他传统漆艺(如汉族的多种传统漆艺)区别开来,形成彝族漆艺的特色。上述这两点都属于凉山彝族传统漆艺的核心部分,其他的属于次要部分。属于核心部分的彝族的漆彩绘,是用黑、红、黄三色漆(土漆),手工彩绘彝族特色的图案,虽然色彩、图案有点点滴滴的变化,但不能发生重大变化,改变方向。如果用汉族的漆彩绘,虽然技法差别不大,但色彩、图案完全不同,那就不是彝族漆器了。相反,漆器的木胎以前是用自制的脚踏车床手工车制,后来改用从工厂购买的电动机械车床车制,从手工到机械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对漆艺的特色,质量没什么影响,属于次要部分。布拖彝族银饰工艺的核心部分首先是白银,不然就变成了其他工艺。其次是布拖彝族银饰的种类、样式、图案,具体为银排扣、银帽、银胸挂,及其相关的成型、錾刻、镂空等工艺。虽然银排扣、银帽、银胸挂的样式、图案等一直在变化,但没改变方向,一直具有布拖彝族特色。而布拖彝族银饰使用的银片和银丝,以前是自己手工加工,现在购买机器生产的,虽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没影响到布拖彝族银饰的特色,属于次要部分。用动态的核心部分和次要部分的观点分析传统工艺的流变,需要深入细致的研究,不能简单地在不同工艺间进行类比,也不能简单地只将手工制作作为衡量是否是传统工艺的标准。例如,银丝是手工加工的还是机械加工的,对布拖彝族银饰就不重要,属于次要部分;而贵州施洞苗族的银饰工艺中,银花丝工艺就是其特色所在,属于核心部分,只能手工加工。不同的工艺(包括原料、工具、技术等)生产不同的产品,产品不但是工艺的集中体现,而且直观、具体。因此,产品的特色或风格、数量、质量可以作为评价传统工艺遗产变化的三条标准。产品的特色或风格改变,不管数量、质量如何,都是变异;特色或风格没有改变,数量减少,质量降低,就是衰退;特色或风格没有改变,数量增加,质量提高或保持,就是兴盛。
民间传统工艺与经典传统工艺不同,前者主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相关联。每种传统工艺产品都包含了实用性和文化性(社会文化意义),两者的比重在不同的传统工艺中虽然不尽相同,但它们都与独特的消费习俗相关。独具特色的消费习俗是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的基础,并影响到传统工艺的特色或风格。喜欢或需要传统工艺特有风格的消费可称为特色消费,这些消费者可以称为特色消费群体。特色消费群体对民族特色工艺品的需求,是这种民族传统工艺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作为“非遗”的民族传统工艺更是如此。因此,就“非遗”保护而言,需要着力关注特色消费习俗和特色消费群体。
每种民族传统工艺在多种力量的作用下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当某种传统工艺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又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力量,并与这种遗产场域中已经存在的其他力量相互作用。由于每种传统工艺遗产场域中相互作用的力量不完全相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力量所占权重不完全相同,与这种遗产场域中原有力量相互作用的方式(配合、争斗等)不完全相同,从而同样是传统工艺遗产,在活态流变的过程中会呈现出兴盛、变异、衰退等不同状态。为此,要更好地保护“非遗”,对不同的传统工艺遗产应该采取有区别的措施:有的重点在认可,有的重点在规范生产,有的重点在经济补助。从以上个案来看,对布拖彝族传统银饰工艺遗产这类兴盛的手工艺,更多的是需要被政府和社会认可,只要传统的消费需求旺盛,传统银饰工艺就会自然持续发展;对于凉山彝族传统漆器工艺遗产这类变异的手工艺,在被认可和发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规范生产经营;对于雕版印刷工艺这类衰退的传统工艺,在被认定的同时,经济方面的支持就显得很重要了。
(文章发表于《民族研究》2017年第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姜舒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