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张永]论沈从文早期的民俗学意识
  作者:张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5-11 | 点击数:7565
 

摘要:沈从文的民俗学意识是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形成的。虽然作家很少提及民俗学和民俗学活动,但他早期发表的《镇筸歌谣》等若干文本,相当符合当时歌谣搜集的标准、要求和规范。沈从文早期创作的剧本,不仅具有浓郁的民俗学意味,而且也是后来独具民俗风情的“湘西世界”一个极为重要的风向标。民俗学意识与文学创作共时性有机融合,构成了沈从文创作的稳定风格和特色。

关键词:沈从文;民俗学;文学创作

作者简介:张永,博士,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教授。


  提起沈从文,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他创造的那风俗淳朴、诗意感动的“湘西世界”。丰富的地域民俗书写,构成了沈从文“湘西小说”的重要有机部分,成为其显在的创作风格。这种创作风格与他早期接受民俗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一九二三年八月,沈从文独自从湘西来到北平。之所以作出这种选择,是因为他在此前接触到了《新青年》、《新潮》等一批“五四”新文学的刊物。他“记下了许多新人物的名字,好像这些人同我都非常熟习。我崇拜他们,觉得比任何人还值得崇拜”,产生去北京读书的想法。沈从文后来也说过,若没有这些新刊物,“我虽时时刻刻为人生现象自然现象所神往倾心,却不知道为新的人生智慧光辉而倾心。”凭着军人“打烂战”的那种果断与决绝,沈从文打算“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

  此时的北平,“五四”新文学、民俗学的活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实事求是地讲,研究沈从文及其创作,他在北京大学学习的这段经历无论如何是绕不过去的。北京大学不仅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更是一种独特的现代文化现象,它在沈从文的创作道路上起了至为关键的作用。也就是说,沈从文的民俗学及文学创作的意识都是在这里酝酿和形成的,并且,民俗学与文学创作在他身上产生了奇妙的结合。

  首先,沈从文的民俗学意识是在北京大学民俗学氛围中形成的。第一,北京大学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祥地。一九一八年二月一日,《北京大学日刊》刊载刘半农主笔的《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蔡元培同期也刊登了《校长启事》对歌谣搜集活动表示支持:“本校现拟征集全国近世歌谣……敬请诸君帮同搜集材料”。征集近世歌谣简章后来在天津、上海、武汉、广州等地陆续刊发,产生了较大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一向以社会文化批评为宗旨的《新青年》也转载了这则简章,给中国现代民俗学活动推波助澜。

  第二,北京大学成立了健全的民俗学机构和组织,开展民俗学活动。一是一九一八年二月成立的“歌谣征集处”,作为搜集民谣的专门机构。二是一九二○年十二月十九日成立的“歌谣研究会”。歌谣研究会由周作人、沈兼士等人主持,并扩大了民俗学的搜集范围,除了民谣以外,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童话谣谚等都是采集的对象。三是一九二三年五月成立的“风俗调查会”,用“田间作业”的方式展开民俗学实地考察。例如,风俗调查会与歌谣研究会就组织人员对北京妙峰山、东岳庙等地展开民俗学调查,取得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四是一九二四年一月成立的“方言调查会”,进一步把方言土语纳入民俗学研究的范畴。需要补充的是,一九三六年五月,北京大学成立了“风谣学会”,沈从文被吸纳为会员并出席了第一届年会。北京大学相继成立的民俗学机构,聚结了大批文化名人,为民俗学活动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保障。

  第三,北京大学在设立民俗学组织机构的同时,积极创办民俗学的刊物,出版民俗学著作,扩大了民俗学影响。一是一九二二年“歌谣研究会”并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后创办了《歌谣周刊》。它摆脱了早先《北京大学日刊》刊载民谣“日刊一则”的局限,成为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第一个专门性刊物。从一九二二年创刊到一九二五年的三年间,《歌谣周刊》出九十八期(包括增刊一期),发表歌谣达两千两百多首。顺便提及一下,一九三五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恢复“歌谣研究会”,《歌谣周刊》复刊。从一九三六年四月到一九三七年六月,共出五十三期。复刊后的《民俗周刊》也倾向于民俗学的文学研究。二是一九二五年十月,《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创刊,发表歌谣故事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三是“歌谣研究会”相继推出和出版了系列民俗学研究的“歌谣丛书”、“故事丛书”和“歌谣小丛书”。如顾颉刚的《吴歌甲集》、《孟姜女故事的歌曲甲集》、董作宾的《看见她》等民俗学著作。

  据现有资料来看,沈从文鲜有论及自己当年参与民俗学活动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受到当时民俗学影响,形成自觉的民俗学意识。沈从文的民俗学意识从一开始就与自己的文学创作结合在一起。众所周知,由于蔡元培办学的远见卓识,北京大学“对不注册的旁听生,毫无限制”,因此在北大旁听的沈从文也就不可能置身民俗学氛围之外。他曾这样说过:“热情为物是具有传染性的,领导的既由大学师生,所以对学生分子影响特别大。这影响直接虽限于学校,间接实普及全中国。”沈从文虽然谈论的是文学活动,但与文学活动同时存在的民俗学活动也是如此。随着北京大学歌谣搜集、研究和出版的热络,民俗学在二十年代渐成“显学”。这从当年北京大学开设的文科课程就不难看出。当时的国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等都开设了“人类及人种学”等民俗学课程。一九二五年北大国文系开设的“中国方言学”、“中国古方言学”课程,显然与方言调查等民俗学活动有直接关系。北大校园兴起一波又一波的民俗学活动,自然抬升了民俗学课程的关注度和接受面。再说,从沈从文的学科背景来看,由于早年只读了了几年的私塾,他根本不可能也没有兴趣旁听他毫无基础的理科课程,最有可能旁听的应该是一些包括民俗学、人类学这样的文科课程。不过话又说回来,沈从文的旁听身份似乎比有学籍的学生更有优势,他完全可以集中精力,投入更多的时间,专注于感兴趣的文学、民俗学课程的学习。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郑土有]深切缅怀秦笃才(秦耕)教授
下一条: ·[萧放]一位老人与一部民间文学百年学术史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