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田野报告

首页民俗学文库田野报告

[尹艳艳]“送大暑船”习俗记
  作者:尹艳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5-08 | 点击数:5215
 

·《中国海洋大学校报》“田野采风”专栏系列文章·

      “送大暑船”习俗在浙江台州沿海地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这里的许多渔村都有这一民间传统习俗。小学时,我常跟着邻居去看“送大暑”,至今,我对这一习俗仍有着浓厚的兴趣。“送大暑船”是大暑庙会最核心的一项活动,如今它已成为一项综合性民间习俗。

      “人山人海”庙会行

      今年的7月22日,即大暑之日,椒江葭沚的五圣庙如期举行了“送大暑船”活动。当天下午1点左右,“送大暑船”的队伍从五圣庙开始出发,十几名壮汉将大暑船从五圣庙内抬出,正午时刻太阳最大,大家都汗流浃背,却使出最大的力气将船放在准备好的竹架上,由大家轮流抬到江边。近几年为省力,人们才在竹架下面使用轮子,将大暑船拉至江边。

      跟在大暑船后面的表演队伍分别来自集圣庙、文昌阁、龙王宫等当地庙宇,浩浩荡荡的送暑队伍从五圣庙出发,用彩轿抬着“五圣”神位和地方神神位沿葭沚主要街道逶迤而行,并沿路表演民间文娱节目,如舞龙、舞狮、腰鼓、花鼓、荡湖船、地方戏等,目的在于娱神、娱人,增加节日的狂欢气氛。各路赶来的信众香客则沿路祀祷,祈求平安幸福。每到一个十字路口或者具有标志性的街口,表演队伍都会停下来表演,舞龙的、舞狮子的、耍藤球的都有,此时江边的祭坛上早已点燃香烛,庙会总指挥和相关人员向祭坛叩拜,在庙会队伍中表演的舞龙和其他表演方阵等依次向神灵叩拜。

      “大暑船”的队伍走在最前面,最先到江边。壮汉们将大暑船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绑有25个柴油桶的竹筏上,竹筏上铺有油纸,再往上一层焊了铁,增加牢固度。“大暑船”被运送至码头后,由几位老人在大暑船边设坛祭拜,将五圣神位一一供奉到大暑船上的神龛之中,待一切就绪,此时一般正是潮水涨满的时刻,等大暑船被大渔船拖出椒江口外白沙洋时(现在的椒江二桥),正好开始退潮,借助着潮水的力量,大暑船顺江而下,越漂越远,也带走了人们美好的祝福和祈求幸福平安的心愿。护送大暑船的民众直到看不见大暑船的船影时,才不舍地离开。

      炎炎烈日“送清凉”

      一路上,街道两旁的居民端茶送水,给参加活动的表演人员和群众送清凉,免费提供棒冰、冰饮料、冰粉,等等。当地居民褚先生说:“年年如此,当地居民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都是自愿付出的,大家都是为了开心,为了让活动举行得顺利,为了未来顺风顺水。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我们不能忘记,虽然 ‘文革’期间活动中断过,但其实大家都有偷偷地举行,当地渔民多,举办大暑庙会更多的是求得一份心安。我最喜欢看的就是大暑船被大家抬着出五圣庙到江岸这个过程,船刚从庙里出来的那一刻,如鳌冲天,十分壮观,中途舞龙、舞狮子的表演也很精彩,上万人参加送暑活动的场景也甚是壮观。”

      “古风犹存”须传承

      当地政府部门十分重视这一古老的习俗活动,庙祝李先生跟我说,街道办工作人员在大暑前一天还来走访过,“送大暑船”时负责安保的除了当地民警,还有武警战士,可见大暑庙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充分肯定了它在休渔期丰富渔民文化生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葭沚的“送大暑船”活动一年比一年红火,社火祭祀和表演场景吸引着各地成千上万的民众。在许多人眼里,这一习俗如今依然蕴含着传统的民间文化。

      由于政策的影响,葭沚街道今年开始改造旧城,拆迁老屋,“拆迁不影响五圣庙,但五圣庙周围的老房子会全部进行改造,那么多人从台州各地赶来,抓住机会参加旧城改造前的最后一次传统庙会,旧城改造后会拆除五圣庙周围的全部民房,道路也会扩建,庙会仪式肯定会发生或多或少的改变,旧城改造之后,肯定会失去之前的一些传统,但不论发生怎样的改变,我们也都想记住庙会最本质的样子,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我六十多岁了也会灵活使用手机,用影像、照片记录这次庙会”。葭沚当地居民褚先生感叹道。

      为什么要“送大暑船”,人们现在说不出所以然,但在历史长河中,这一习俗满足了人们“送暑平安、祈求幸福”的文化心理需求。“大暑船”也成了台州湾渔民所特有的文化符号。在将来的建设中,我相信“送大暑船”这一习俗会一直延续下去,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得到更好的传承。

      作者简介:尹艳艳,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2016级民俗学硕士研究生。

(原文载于中国海洋大学校报 - 第1995期(2017年11月9日) - 第04版:副刊)

(本专栏投稿邮箱:1178718234@qq.com)

【本文责编:张建军】

上一条: ·[王新宇]中华第一卯——走进荔波水利大寨
下一条: ·[贺少雅]关于民俗学田野调查方法的思考——从“三进平卿”谈起
   相关链接
·[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张结伟]试论《猗觉寮杂记》中的民间习俗·[扎西卓玛]礼物与信仰:一个藏族村庄中的礼物交换习俗研究
·[杨丽云 刘玉珍 秦婕]苏元春与抢花炮习俗之间关系研究·[韦成]桂西北民间禁忌文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研究
·[王晓鸣]浅谈节气习俗特点·[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
·[那仁毕力格 萨其拉]古代人禁忌习俗多样功能探源·[刘吉平]西汉水流域崇鸟习俗的生成与演变
·[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高洁宜]由俗至礼:探析乡村移风易俗中的贺号习俗
·[陈爱国]蚕桑习俗中的“蚕花”考释:基于蚕虫“生命力”的视角·[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李悦]中国的节庆习俗与民族时令戏·[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赵洪娟]中古敦煌祈赛习俗观见敦煌与西域之文化关系·[陈连山]从“天雨粟,鬼夜哭”到敬惜字纸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