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李永平 樊文]民族民间屠龙文本与禳灾隐喻
  作者:李永平 樊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4-21 | 点击数:11443
 

  从考古和文献证据看,中国有屠龙、好龙、畜龙、豢龙、食龙、祭龙、乘龙的完整文化链条。豢龙从蛇开始,逐步向豢养鱼、鳄鱼、猪、马、羊等多种动物转变,且归豢龙氏家族管理。这一点在轴心时代的中国文献《左传》中有明确记载:

  秋,龙见于绛郊……蔡墨曰: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昔有飂叔安,(飂,古国也。安,其君名也。),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嘉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65]

  《史记·夏本纪》云:“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为帝孔甲。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66]孔甲“淫乱”,诸侯相继背叛,成为夏代由盛到衰的转捩点。“淫乱”首先表现为对奇异美食的涉猎贪得无厌。豢龙氏是一支善于驯养“龙”的氏族。陶唐氏的后代刘累从学豢龙氏掌握了驯养“龙”的本领,而被孔甲赐为御龙氏。孔甲贪食美味“龙”,因此物难得,孔甲进而求之,为避免孔甲的求索无度,刘累“惧而迁于鲁县”。据考古学者调查在今河南鲁山县昭平湖景区发现了“刘累故邑”。[67]

  要还原龙神话,中华文明才一个参照。笔者认为,人类生存的早期,为了抵御外来入侵,获得充足的食物来源,被动或者主动杀死的异己怪物,种类繁多,难以计数。因此,龙首先属于上古人类族群因种种原因打压的异己力量。

  不同地理区域,不同族群,人类早期的不同时间段,其无意识深层结构的形成有共同历史境遇:1.对于地域空间上陌生阃域的集体焦虑和不适应;2.对威胁人类的异类它者的惴惴不安;3.潜意识对不能命名、不能定义、难以言说的彷徨苦闷。这些集体无意识的焦虑,草蛇灰线,伏脉万年,在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述上,要么绽放为原始意象,要么板结为原型结构,要么抽穗为原型母题。用一个数学公式表示,不同民族的经验千差万别,是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进一步还可细分为连续变量和类别变量。早期不同民族神话用“龙”表述这些自变量,在西方的有龙分别有Greek dragon,Slavic dragon,Armenian dragon,东方的有Indian dragon,Persian dragon,Jewish dragon,Chinese dragon,Japanese dragon,Vietnam dragon,Korean dragon等等。这些表述之所以给人婆娑迷离,面目漫漶的印象,正是神话这一“拟语言符号”的特点造成的。所以说,龙是早期各民族共同经验的“表述性症候”,是含义极为丰富的特殊能指。

  早期各民族神话、民间故事叙述中,把各种危害自身生存而被剪除、镇压的形象,汇聚为一种想象的怪物“龙”,并作为禳解各种灾异的“公共的替罪羊”。因此说,上古各民族有统一的龙的理念,却并没有统一的龙的图像和龙表述。在祭祀的仪式上,龙显圣为某一具体怪物,把它作为沟通天地的神灵。今天各民族口承叙述中的屠龙文本,是远古以来的民间集体记忆的口头遗产,其文本的生成中还孑遗着“口头诗学”中的大词——“屠龙”、“吃人”、“英雄”、“龙王”、“恶魔”、“撒旦”等等。

  希伯来文化吸收了苏美尔宗教信仰,因此完整地保留了苏美尔神话中恶龙(kur,大蛇)原初观念。进一步研读这些神话文本,我们有了疑问:为什么不同文明的龙原型都是蛇、蜥蜴、鳄鱼等地面或地下生活的动物?

  笔者认为,背后的真正秘密在于支配人类观念的隐蔽秩序:无论是苏美尔神话还是古埃及以降的闪米特文明都有怪兽蛇的信仰,这些蛇都代表地下陌生阃域,从不升天也不飞翔。所以在不同文明早期,也就是“轴心突破”之前,文明还没有分岔,世界龙的一个方面象征了地理空间观念中与天空(上)相对的空间——冥府(下),这一点在人类最古老的文明——苏美尔文明中最为典型。[65]藏族苯教中,神龙(klu)、赞(jbtsan)和年(gnyan)为本教(Bon)主要三大神。其中赞神居天空,年神居地上,神龙(klu)居水中(地下)。

  因之,屠龙书写在西方固化“内卷”为基督教教义中对蛇的鞭挞和否定,并深度迷恋英雄圣乔治屠龙的类型化叙述结构,其“路径依赖”的背后嵌入的是集体无意识的自然秩序及其深层机制。

  如果没有神话编码的解码工具,出现在上古文献、口头传统、原始民俗、考古材料中的龙神话的文化特质和源流就无法破译,也就难以解析和判断“龙王”神话的面相。

  人类学家基拉尔的“替罪羊理论”为我们破解这一谜团提供了思路:灾难降临时,为推卸罪责、逃避天谴、摆脱恐惧、攫取安全,边缘阃域、难以命名的怪物、异类它者,自然成为“公共替罪羊”被镇压、屠戮,以便禳解灾异。瘟疫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解除以后,替罪“龙”的角色会逐渐发生翻转:龙既是制造灾难的主体,也是禳解灾难的主体,灾难解决了,龙成为“大救星”,被捧上神坛,成为沟通人神的“龙王”。可以说,“屠龙”和“龙王”都是“替罪羊”完成替罪前后的不同“社会角色”,是同一机制中呈现的两种面相。由于替罪“龙”的牺牲,挽救了整个社会危机。受害者和加害者的角色发生翻转,被动地位的受害者成为集体中的全能神。曾经受迫害的替罪羊成为群体赓续的大功臣,在神话表述中逐渐重构为民族的英雄祖先、圣人和各路神灵被顶礼膜拜。[68]回到华夏民族,曾经的“替罪之龙”就被当作具有咒灵的动物,成为沟通神人的祖先神。

四、结论

  必须指出的是,“龙的传人”的表述和“替罪之龙”翻转为祖先神并没有直接关系。和民族寓言“拿破仑睡狮论”一样,“龙的传人说”是海外华人移植自欧洲的关于中国人的想象。这一“新神话”及其表达传入国内,迎合了凝聚民族认同的社会心理需要,在“文化中国”的感召下,通过主流媒体的不断演绎,逐渐成为经典化的表述和“共识”,也成为当代多数中国人树立民族自信,提振民族精神的抓手。问题是:一方面,这一新神话试图重构龙曾经被屠戮甚至食用的历史真相。另一方面,“龙的传人”只看到龙的祥和美好,却无视各民族存在“屠龙”表述和龙曾经的“帝德和天威”!如今,这一反思和中国国际形象中的“中国威胁论”等国际政治议题相关联,强调翻译“纠错”的无比正当性。但是,作为“连续性文明”的中国,应该把“中国龙”作为标准让世界接受,而不是表面化地反思不同语言的翻译转换问题。那种试图以立法的方式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更不免又重新落入回应“他者”目光的后殖民语境中而浑然不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梁青]当代日本民间叙事研究的走向
下一条: ·[扈耕田]中国国花溯源
   相关链接
·[穆昭阳]层嵌式场景实践: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参与者·[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
·[张芸朵]女性电竞迷的交流实践与文本生产·[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
·[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商梦圆]陕西白水仓颉传说与仓颉信仰的日常表现形式
·[毛岸茜]屠龙的哪吒·[刘海平]湘西苗族古歌的文本比较研究
·[李楠]“史诗文本”:概念嬗变与问题阐释·[段微]中式恐怖游戏中的民间叙述模式解析
·[程萌]网络游戏中民间叙事的传统化实践与文化认同·[程浩芯]民间信仰研究的文本进路
·[陈薇]“屋漏”型故事的结构表达及叙事意义·[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詹娜]当代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逻辑探析
·[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王丽清]从民族文化融合看白族大本曲《磨坊记》的文本来源与流变
·[隋丽]民间叙事的情感逻辑:基于黄振华故事讲述的分析·[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