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庆]嚼杨枝:历史上的洁齿习俗
  作者:王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4-14 | 点击数:11293
 

  据2011年10月21日《南国早报》载:

  我国正式的医书中记录刷牙用的杨枝,首见于隋代的《诸病源候论》,其中有“以水杨枝洗口齿”的记载。唐代《外台秘要》的《升麻揩齿方》中提到:“毎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明确写明每天早上用一头咬软的杨柳枝来进行口腔保健了。北宋《太平圣惠方》中的《七宝散》提到把海蛤、琉拍、珍珠、白石英、玛瑙、光明砂、房香等七种药物“共为极细末,每日取柳枝打碎一头,点药揩齿”。政和年间的官修医书《圣济总录》“口齿门”则专列《揩齿》一节,其中竟然列出了多达28种揩齿药方,其中多个揩齿药方中提到用杨枝揩齿。另在《齿龋》一节中也提到把药材“捣罗为散,用柳杖子咬头令软,散置齿间,良久温水漱,早晨临卧用之。”由此可见,杨枝用于口腔保健大概在隋唐开始就逐渐被医家认可了。即便如此,杨枝刷牙法在我国并不普及。虽然有大量的佛经和壁画提及杨枝刷牙,但其真正反映的都只是印度佛教的内容,都是以弘扬佛法为要旨,并非都是中土风情的真实反映。如《梁高僧传》以及《续高僧传》中所列的律师高僧,只有“漱口”之仪,而并没有杨枝刷牙。晚唐日本求法僧圆仁所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也只提到:“斋后,同于一处漱口,归房。”并没有提及刷牙。《中国印度见闻录》一书在讲唐朝末年的时候说道:“印度人使用牙枝,他们如不用牙枝刷牙和不洗脸,是不吃饭的。中国人没有这一习惯。”

  《中国印度见闻录》采掇远来中国的阿拉伯商人的见闻,编成于回历237年(公元851年),其中的说法大致是可信的。索瓦杰在对该书所作的注释中也说:“在中国,刷牙是不礼貌的。中国人是饭后漱口。”

  虽然种种迹象表明,嚼齿木护齿并未成为广大中国人的选择,但从孙穆的《鸡林类事》一书中,我们也能窥测到,在宋代,日常生活中似乎就有了“齿刷”的使用,但当时“齿刷”的形制和使用方法还有待更多的史料证明。从本文前面提供的日语中对“杨枝”的解释,我们也可大略推测宋代“齿刷”的使用情况。

  有关刷牙的问题,宋红先生写有《中国人使用牙刷考》一文。宋先生认为:

  尽管按照《敦煌石窟全集》第25《民俗画卷》的说法,中唐的敦煌壁画已生动描绘出以齿木净齿的画面,但嚼齿木的举动(在唐代)至多仅限于僧人圈内。

  赵宋时代,出现了用马尾制成的植毛牙刷,名曰“刷牙子”。“刷牙子”的出现,必定与中国僧人效仿印度僧人的修持方法有关。但社会舆论并不主张用其刷牙。宋周守中《养生类纂》“早起”条曰:“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疏易摇,久之患牙痛。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极有所损。今时出牙者,尽用马尾灰,盖马尾能腐牙龈。”与此同时,该书又有“漱口”条,仍把漱口作为日常养生之法,提出“早漱口不若将困而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然而至南宋,牙刷显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因为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甚至出现了牙刷“专卖店”。请看宋吴自牧《梦粱录·铺席》中的如下载记:“狮子巷口徐家纸札铺、凌家刷牙铺、观复丹室;……金子巷口陈花脚面食店、傅官人刷牙铺、杨将领药铺。”又有“诸色杂货”条记店铺出售之各类物件曰:“又有铙子、木梳、篦子、刷子、刷牙子……洗潄盂子、冠梳、领抺、针线,与各色麻线、鞋面、领子、脚带、粉心、合粉、胭脂、胶纸、托叶、坠纸等物。”……由考古发掘报告可知,我们已得到辽代的牙刷实物。这是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牙刷实物。“中医药在线网”(www.cintcm.com)刊出的网络图书《中医历史》第八章“辽夏金元时期医学”第五节“临床各科成就”七“眼耳鼻喉与口齿科”第(四)项“口腔科的进步”中对其有详尽描述:“1953年在发掘辽宁大营子村驸马卫国王墓葬时,从随葬品中发现了两把象牙制的牙刷柄,牙刷头部呈扁平长方形,有8个植毛孔,分两排,孔部上下相通,每两孔间的距离相等,虽因年代久远,牙刷头部所植毛束已消失,但仍可以看出植毛的痕迹。牙刷柄呈细圆柱状,整个牙刷的制法、形状与现代的标准牙刷很相似,该墓葬时间为辽应历9年(959),由此可见,最晚在公元10世纪前,我国已经发明了植毛牙刷,这是继用手指揩齿及用杨柳枝头咬软擦齿以后的洁齿用具的一大进步。”

  宋红先生文中还讲了宋代以后牙刷在中国的使用情况,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

  最后需要指出,在汉语文献中,“杨枝”除了用以清洁口腔之外,很多时候还作为祝咒作法的法器使用。《晋书·佛图澄传》载:“(石)勒爱子斌暴病死,将殡,勒叹曰:‘朕闻虢太子死,扁鹊能生之,今可得效乎?’乃令告澄。澄取杨枝沾水,洒而祝之,就执斌手曰:‘可起矣!’因此遂苏,有顷,平复。”《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载:“泗州僧伽大师者,……唐高宗時至长安洛阳。行化历吴楚间。手执杨枝混于缁流。”在这两则记载中,杨枝是作为作法驱邪的法器使用的,现在的佛教法事中还如此使用。前文注释中日语“楊枝”的第三义项就是把杨枝作为巫术仪式中的咒物使用,不知道中日习俗间是否有渊源关系。

(本文原载于《民俗研究》2014年01期。注释从略,详情参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张之帆]轿子的形成、演变与跨地域传播
下一条: ·[周晴 宫清华]清代以来粤北排瑶林农景观的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