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庆]嚼杨枝:历史上的洁齿习俗
  作者:王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4-14 | 点击数:11375
 

摘要:嚼杨枝,或称嚼齿木,是古代印度清洁口腔和牙齿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曾随印度文化的传播流传到周围许多地方,也随佛教流传到中国,再通过中国流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在宋代高丽语言和日语中都留有这方面的语言遗迹。

关键词:杨枝;齿木;洁齿习俗;佛教

作者简介:王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北京100875)。


  北宋孙穆为奉使高丽国信书状官,撰成《鸡林类事》一书。该书译语部分记有汉语词语的高丽语言的对译,如“天曰汉捺,日曰契黑隘切,月曰妲”之类,其中有这么一条:“齿刷曰养支”。

  按,“养支”应该是当时高丽语的汉字记音,意思相当于宋代汉语中的“齿刷”。在孙穆《鸡林类事》一书中,词语以类相从,“齿刷”列于伞、扇、笠、梳、篦之后,应该是当时宋代家庭中日常使用的清洁牙齿的工具。在现代韩国语中,“牙刷”为(齒刷),从词源来看正是汉语中“齿刷”一词的借用;而跟高丽语“养支”语音相近的(養齒)却为动词“刷牙”的意思。

  从历史来源考察,高丽语中所谓“养支”,实际应该是汉语中“杨枝”一词的借用。在日语中,有“楊枝”(ようじ)一词,义为“牙签”、“牙刷”(歯ブラシ;在现代日语中“牙刷”多称作“歯ブラシ”,是近代借用并仿译英语toothbrush一词的结果)、“柳枝”。日语中的“楊枝”也是借自汉语中的“杨枝”,而后者实际又是从古代印度梵文意译的一个词,这源自古印度“嚼杨枝”的习俗。

  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记有古代印度的“嚼杨枝”习俗。该书卷一末云:“象坚窣堵波北山岩下有一龙泉。是如来受神饭已,及阿罗汉于中漱口嚼杨枝,因即种根,今为茂林。”其卷二云:“凡有馔食,必先盥洗,残宿不再,食器不传。瓦木之器,经用必弃。金银铜铁,每加摩莹。馔食既讫,嚼杨枝而为净。”卷九记那烂陀僧伽蓝附近诸迹云:“次东南垣内五十余步,有奇树,高八九尺,其干两披。在昔如来嚼杨枝弃地,因植根柢,岁月虽久,初无增减。”

  在玄奘之前,汉译佛经中就出现过有关古代印度的“杨枝”和“杨枝梳齿”的记载。通过“杨枝”和“嚼杨枝”二词在《大正新修大藏经》中进行检索,我们能发现很多条相关记载。如东汉安世高译《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曰:“佛告耆域:澡浴之法,当用七物除去七病,得七福报。何谓七物?一者然火;二者净水;三者澡豆;四者苏膏;五者淳灰;六者杨枝;七者内衣;此是澡浴之法。”西晋竺法护译《菩萨行五十缘身经》卷十曰:“菩萨世世持杂香水与佛及诸菩萨,澡面及杨枝梳齿,用是故,佛面口中皆香。”后秦鸠摩罗什译《大庄严论经》卷十曰:“时彼檀越既嚼杨枝以用漱口。”刘宋罽宾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弥沙塞部和醢五分律》:“有诸比丘不嚼杨枝,口臭、食不消。有诸比丘与上座共语恶其口臭。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应嚼杨枝。嚼杨枝有五功德。消食,除冷热唌唾,善能別味,口不臭,眼明。有诸比丘趣嚼木。佛言:有五种木不应嚼,漆树、毒树、舍夷树、摩头树、菩提树。余皆听嚼。”

  玄奘《大唐西域记》及其前译佛经中所谓的“嚼杨枝”应该称作“嚼齿木”,这是古代印度通行的一种揩齿刮舌以清洁口腔及牙齿的方法。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所用的称呼只是沿用汉译佛经中的习称。我国早期的汉译佛经中,“齿木”多译作“杨枝”,上文已举多例;然而,“齿木”也有译作“杨柳枝”的,如大唐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译《佛说陀罗尼集经》卷第三:“每日旦起洗手面已。嚼杨柳枝更漱口讫。”也有译作“柳枝”的,如《佛说陀罗尼集经》卷第四(观世音卷上):“教诸弟子投华向前。次嚼柳枝亦如前投。若其华头向身者好。背向东者知魔障出。向南北者皆为不吉。柳枝嚼处向身者好。”再如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贤劫经》卷第八:“持洗口柳枝一枚贡上其佛。”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诏译《佛说金刚香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卷中:“若诵大明加持柳枝作齿木用至一年者,即得一切所言诚实。言无謇讷。”也有译作“柳木”的,如天竺三藏输波迦罗译《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卷上:“清净澡浴漱口以柳木揩齿。”解脱师子译《都表如意摩尼转轮圣王次第念诵秘密最要略法》:“每日晨朝取柳木咒滿八百便嚼之。”

  可以看到,“齿木”有杨枝、柳枝、杨柳枝、柳木等多种译法,而实际上古代印度用作“齿木”的材料有多种,可以是“杨枝”,但不限于“杨枝”。上引《弥沙塞部和醢五分律》说:“佛言:有五种木,不应当嚼:漆树、毒树、舍夷树、摩头树、菩提树是。余者听嚼。”在这里,佛祖只开列了五种不可用作齿木的树,其他的树木均可听用。除了佛祖的明示之外,对齿木的材料问题,义净法师在其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中也曾对“嚼齿木”有详细的说明和辩证。据《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朝嚼齿木”条载:

  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盥漱清净,方行敬礼。若其不然,受礼礼他,悉皆得罪。其齿木者,梵云惮哆家瑟诧。惮哆译之为齿,家瑟诧即是其木。长十二指,短不减八指,大如小指。一头缓须熟嚼,良久净刷牙关。……或可大木破用,或可小条截为。近山庄者,则柞条葛蔓为先;处平畴者,乃楮桃槐柳随意。预收备拟,无令缺乏。……岂容不识齿木名作杨枝?西国柳树全稀,译者辄传斯号。佛齿木树实非杨柳,那烂陀寺目自亲观。既不取信于他,闻者亦无劳致惑。检《涅槃经》梵本云嚼齿木时矣。亦有用细柳条,或五或六,全嚼口内,不解漱除。或有吞汁,将为殄病。求清洁而返秽,冀去疾而招痾。或有斯亦不知,非在论限。然五天法俗,嚼齿木自是恒事,三岁童子,咸即教为。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张之帆]轿子的形成、演变与跨地域传播
下一条: ·[周晴 宫清华]清代以来粤北排瑶林农景观的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