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孙邦金]照明方式的变革与中国传统昼夜时间生活的近代转型
——以晚清温州煤油灯的普及为例
  作者:孙邦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3-31 | 点击数:12122
 

摘要:近代以来的百多年间,中国城乡照明技术迅速从灯烛时代迈入煤油灯时代,继而又跨入电气时代。如果以煤油灯在晚清温州的传入、推广与普及为微观例证,可以清楚地看出近代中国照明技术的革命不断加速的历史进程,也可以从中管窥近代中国城市与乡村在接受西方工业文明与生活方式洗礼时的多重消息。

关键词:照明方式;社会时间;近代转型


  火光所照之处,驱散了夜晚的黑暗,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照明技术的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可谓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缩影。近代以来,中国城乡照明经历了从菜油灯、点蜡烛、烧竹篾到煤油灯,继而再从煤油灯到电灯的技术革命。这一照明技术的革命,是近代中国努力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之潮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普及推广过程中饱含了近代中国城市与乡村在接受西方工业文明与生活方式洗礼时的多重消息。我们仅以煤油灯在晚清温州的传入、推广与普及为微观例证,就可以看出近代照明方式变革对于中国传统城乡社会有着多重影响:它用最简单、直接和广泛的方式影响了国人的中西文化观,祛魅了国人对夜晚时间的传统观念,放松了传统社会政治制度对民众平日里夜晚时间的严厉管控,有力地促进了夜间生产与生活的蓬勃发展。更为关键的是,它与钟表时间一起为昼夜不息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形成准备了新的昼夜社会时间观,悄然却显著地改变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式的昼—夜时间生活的深层结构。

一、照明与文明

  光与火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象征,原因在于它们能温熟食物,御寒保暖,驱散黑暗等。在人类照明的历史上,自人工光源取代了自然光源之后,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滞留于使用油灯与蜡烛的“灯烛时代”。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广大乡村才开始普遍使用电灯照明,从“灯烛时代”迈入到“电光时代”。而此前近一个半世纪里,则经历了一次从菜油灯、蜡烛甚至烧竹篾到煤油灯,继而从煤油灯再到电灯的技术革命。煤油灯照明,作为居于传统灯烛与现代电灯的过渡方式,其风头很快就被电灯所掩盖,但它作为电灯普及之前的主要照明工具,在人类照明历史上仍旧占有重要地位。现在稍微上了点年纪的中国人,恐怕都有过煤油灯下生活的深刻记忆。夕阳西下之时,万家灯火如星星般点亮,那昏暗恍惚不定的灯光顽强地将黑暗驱散至各个角落。人们在煤油灯下炊餐叙旧,穿针引线,计账苦读,集会宴游等等不一而足,遂成为乡村夜间生活至为常见的生活场景。煤油灯没有稍后的电气化照明那样具有革命性,不过它的普及却是近代中国接受西方工业文明洗礼的一个重要前奏,对于中国城乡传统的昼夜时间生活与夜晚观念的现代变迁产生过悄然而多重的贡献。

  在人们的时间生活中,每一天都是由黎明、早晨、中午、下午、傍晚和夜晚所组成,或黑暗或光明的两种基本次序结构规范着我们每天的生活节律。在夜晚照明技术不发达的条件下,白昼时间是工作时间,通常显得短暂、紧张而忙碌,夜晚时间则是显得漫长、松弛甚至停滞的休息娱乐时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为传统乡村社会作息时间的常态结构。不过随着现代照明技术的发展,传统昼夜时间泾渭分明的结构开始“脱域”,现代工商业社会中昼夜不息和世界标准时钟时间日渐重塑了人们的时间生活结构。本文拟以煤油灯照明方式在近代温州城乡的普及为微观个案,勾勒其从油灯时代向电灯时代递进的具体历史进程,然后再进一步分析照明技术变革与中国乡村社会近代转型尤其是传统农业社会昼夜时间生活结构的“脱域”等现象之间的多重关联。

二、晚清温州煤油进口量的快速增长与煤油灯的普及

  中国人使用石油照明的历史据说可追溯至北宋以前,但是近代西方工业化生产的煤油(“洋油”),却是伴随着近代中国大规模开埠通商才开始传入、推广和普及的。对此一历史,近代中国报刊《格致汇编》说:“1861年,英国伯明罕地方初造火油灯,十五年内其业大兴,每年所造之火油灯几至无算。日耳曼与美国多仿英国法,制火油灯与英国所造者略同,其价亦相去不远。”而近代中国最早使用源自西方的“洋油”和“洋油灯”的地方,是粤港地区西方人聚居的洋行与街道,然后是通商口岸,继而再从中国沿海向内陆不断扩展开来。从1860年代末期开始,上海等地洋行开始在报刊上大做广告,售卖煤油及煤油灯。不过,与此同时,各地因为煤油灯失火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的报道,以及煤油商品厘金税收问题,亦经常见诸报端。因此,洋油在各地经常被禁止大量囤积,只许少量存放、售卖、携带,以免发生危险。《格致汇编》(1876年春季号)“互相问答”栏目中记载,“火油一物,近今中国所用者年多一年,惟其物最为危险。”煤油由于主要用于照明,因之亦被称为“火油”、“灯油”、“火水”。至19世纪70年代中期,在引领风潮的上海已有五六家由广东人开设的商店,专门制造、出售玻璃煤油灯。到了19世纪80年代初,“上海城内店铺皆改蜡烛为煤油灯,渐而乡镇大户、会计之房、读书之案,无不灿列玻璃之器。”

  浙江最先进口和使用煤油的是宁波地区,于1865年首次进口了7.17担煤油。量虽然很少,却足以表明煤油灯照明方式此时已出现在浙江境内。一开始的几年里由于煤油灯普及程度很有限,宁波海关的煤油进口量增加不是很明显,不过自1871年进口了7618加仑煤油之后开始大幅度增长。此后20年间从无到有,很快成为该口岸仅次于鸦片、原色布和锡的第四个大宗进口商品。据1882-1891年宁波海关十年报告,煤油进口量统计如下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刘磊]电影院与民国时期青岛的都市民俗
下一条: ·[鞠熙]清中期城市社会的差序格局
   相关链接
·[张金岭]法国社会中的时间及其文化隐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