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邵凤丽]当代祭祖礼仪模式初探
  作者:邵凤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3-28 | 点击数:9764
 

  三、仪式与性别:参祭人员标准的变化

  作为祭礼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家族成员是整个祭礼得以进行的核心构成要素。然而,不同时期的家族组织对参祭人员身份的规定不同。虽然按照《家礼》文本的最初设定,家族中的男性成员和女性成员共同参加祭礼,但是这一规定并没有被明清时期的家族组织所认同。明清社会家族组织严格规定女性不能参加祭礼,剥夺了女性作为家族成员参加祭礼的权力。女性成员被驱逐出了祭礼仪式现场,使得女性成员对祭礼的参与由现场转到幕后,她们更多的是负责祭品的准备工作,而无权以参祭人员的身份出现在祭祀现场。与之相比,在当代祭祖仪式中,女性成员再次出现在祭礼现场,作为正式的参祭者参加祭礼。

  在杨氏春节祭祖仪式中,参加祭礼的女性成员主要是指家族媳妇,他们不仅负责祭品备办,且可以参加祭礼,同男性成员一样进香祭拜。在临清汪氏春节墓祭仪式中,女性成员不仅包括以媳妇身份进入家族的外族女性,还包括汪氏家族的女儿,这两种家族女性成员都获得了参加祭礼的权力,可以遵循自愿原则参加清明祭礼。虽然在部分祭祖仪式上,家族的媳妇和女儿都获得了参加祭礼的资格,但是这种变化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呈现不均衡性。可以看出,当代社会人们对参祭者身份的判别标准具有多元化特征,同时传统男性主导的参祭者标准正在经受挑战。

  在家族女性成员当中,媳妇因婚姻关系获得了家族成员身份,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女儿是否是家族成员呢?传统社会否认女儿的家族成员身份,只能接受作为媳妇身份嫁进来的外姓女儿。到了现代社会,人们正在逐步打破这种观念,强调血缘传承的重要性。如果具有血缘传承关系,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是家族的正式成员,既可以参加祭祖,也可以登入族谱,“原谱让女孩明显处于附属地位,新谱对此作了改变,女孩不仅和男孩一样,在父母栏目中并提,还在正档位中和男孩一样,占有一席之地”[5]。当代家族中的女儿获得参加祭礼、登上族谱的权力,究其原因,主要是民俗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一个家庭只生育一个孩子,这使得人们的性别观念随之发生了改变,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逐渐被扬弃,人们在思想上开始接受女儿作为家族成员和传承人,并给予更多的家族权力和责任。

  人是祭礼仪式的设计者、实践者,是仪式得以进行的原初推动力,只有充分调动所有人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才能保障祭礼仪式长久不衰的延续。现在,由于家族组织正处于转型期,祭祖礼仪的恢复发展也尚未形成统一的模式和规范,不同地区、不同家族对女性是否可以参加祭礼的看法尚不统一。但若从家族文化的历史延续和凝聚族人角度出发,家族组织要保证祭祖礼仪未来的更好发展,必须努力吸附更多的族人的参与,其中就包括家族女性成员,只有抛弃性别的阻碍,才能充分调动家族所有力量,维护和促进祭祖礼仪的良性发展。

  四、由“公”到“私”:祭祀经费来源的变化

  为了能够给祭礼仪式的举行提供祭品、祭器等物质保障,家族组织需要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支付祭礼中的各种费用。根植于传统家族社会的祭田是传统祭祖礼仪举行的重要经济保障,“兴属仙游为壮邑,四民士风为盛,士风盛故多世家宦族。今有合族祠堂,置祭田以供祀事者,仿文公《家礼》而行”[6],但这一经济保障随着家族社会的消亡而消亡。在土地国有的国家政策管理下,当代家族组织没有了祭田提供祭祀经费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家族组织想要保证一年一度祭祖礼仪的顺利进行,势必要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经济援助。家族组织寻求经济援助,首先会求助于具有血缘关系的族人。而族人为了表达孝思之情,也有责任和义务捐资助祭。这样,族人捐资成为了当代家族组织获取祭祀经费的首要来源。

  自愿参与是当代祭祖礼仪的首要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人们对祭礼的捐资行为也随其所愿。临清汪氏家族每年祭礼之前,族人都遵循自愿原则捐资助祭,捐款数目没有限制,多少均可。凡是族人捐款助祭,家族组织以张贴红榜的方式以示表扬。家族组织将收到的捐款统一起来,用来购置这一年祭礼所需的祭品、器物。在吉林杨氏家族,祭祖仪式在主祭人家中举行,一切物品均由主祭人负责备办,其他族人不参与准备,也不必出资。在河北吴氏家族,祭祖仪式中的物品是家族祠堂历史传承下来的物品,祭品则由族长自行准备,家族组织不干涉。从以上三个个案看,他们举行祭礼的经费来源已经由家族组织转到个人,由集体到个人,由“公”到“私”,这是当代祭祀经费来源的重要转变。

  当代祭祖礼仪的经费主要来自个人,通过个人自愿的方式进行捐献,不是强行摊派。族人为祭礼捐资,既是他们表达孝思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家族责任感的体现。人们如果要将家族活动开展下去,要把祭祖仪式办得隆重、热烈,就必须在活动过程中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浦晗]语境与路径:“印度戏剧输入说”考论及其学术史意义
下一条: ·[张多]遗产化与神话主义
   相关链接
·[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张永钦]夫妻权力分析:入赘婚家庭关系与家庭决策模式探讨
·[闫睿欣]“赛博”求签:新型民间信仰实践互动模式研究·[吴宇佳]传统年俗与数字时代的互动研究
·[高健]神话主义何以神圣·[范宗朔]《一千零一夜》中的旅行式叙事结构及其文化意蕴
·[段微]中式恐怖游戏中的民间叙述模式解析·[包海青]神话原型到历史叙事:蒙古族感光型起源传说生成的思维模式探究
·[朱佳艺]地方传说的“合并—分流”模式·[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
·[肖永晖]山花烂漫新时代、凝心聚力话民艺·[吴言]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的关系
·[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孔军]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空间规划的要求、模式与建设原则
·[楚惬 张子程]“云中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及其保护模式研究·[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
·[陈泳超]明清教派宝卷中神道叙事的情节模式与功能导向·[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姚慧]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