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观风问俗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观风问俗

娄烦狗俗
  作者:张贵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3-15 | 点击数:8628
 

   中国养狗历史悠久。从考古资料可知,中国的家狗遗骨,迄今在北起内蒙古、南至台湾,西起陕西、东达辽宁等省份内的2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均有发现,最早可达距今7000-8000年,表明在中国整个新石器时代,养狗的习俗已十分风行。娄烦文明与华夏文明同步发展,在几千年的养狗历史长河中,由于狗的用途广泛,机智勇敢、忠于职守,形象可爱等特点,深受人们喜爱,成了娄烦人的亲密伙伴。狗的形象,也渗透到民俗活动的方方面面。

  娄烦人爱狗,主要是因为狗是娄烦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助手。娄烦地处偏僻山区,居住分散,过去狼害多,盗贼多,狗以自己特有的机灵勇猛,为人们看守门户,防狼防盗;与放羊人跟群防狼伤羊。

  因为娄烦人的生活离不开狗,所以就形成了许多与狗有关的习俗。

  过去农村文化落后,给孩子起名字,猫猫狗狗随意叫,其中有“狗”字的最多。看到孩子圆头圆脑很可爱,就顺口叫个狗狗、狗娃娃,长大了就叫大狗、狗大。以后的孩子,就跟着老大,二狗、三狗一路叫下去。为了让小孩长大,给刚生下的小孩起名字有很多方法,比如专给小孩起不好听的名字叫狗蛋、狗不理;把小孩抱出街院,先碰上人叫创人,先碰上狗叫创狗;小孩出生后,用长红头绳一头拴在小孩的胳膊上,一头拴在街、院里的树上或家畜腿上。拴在树上的叫桃拴、拴杏,拴在家畜腿上就叫狗拴、拴驴。不过因为家家院里都有狗,最先碰上的大多数情况下是狗。农家也养猪,可是即使碰上猪,孩子也不会叫创猪、拴猪的。因为猪很快就被人杀了吃肉了,能保孩子长寿吗?

  还有的人家,为了让小孩长大,给小孩剃头时要留狗耳耳,即在两耳上边和后脑勺上各留一撮头发,过12岁生日时才剃掉。

  在娄烦剪纸、刺绣、布贴、面塑等手工艺品中,狗的形象也很多。即使给去世的人做纸扎,也要做一只狗放进去,让亲人在阴曹地府也有个伴儿。

  据说狗健壮勇猛,预示着人家兴旺。如果跑来野狗,更是好兆头。俗话说:猫来穷,狗来富。娄烦人没有杀狗吃肉的习惯,直到狗年老而死。狗在正常去世时,也不死在自家院子里,而要挣扎着到野外僻静处悄然离去,真是有恩有义的动物。

  在民俗活动中,狗也是受尊重的家畜。每年二月二龙抬头节,娄烦人晚上点用谷面捏成的龙灯灯,捏灯灯时,捏一只“狼”扣在一个窝窝底下。待窝窝蒸熟了,人们吃饭前,先把“狼”喂了狗。狗得到的这种礼遇,连为人类出力流汗的牛马也望尘莫及。

  人与狗的密切关系,使狗对娄烦民间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收集的3000余则(条)民间故事、民歌和俗话中,狗的形象出现了近150处,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

  在民间故事中,娄烦群众认为人是狗救下的,所以爱喂狗(故事详见《太原日报》2106年9月5日拙作《娄烦民间文学中的鸟》)。不论谁家养了狗,有人吃的,也就有狗吃的。狗也宁愿守着主人度过最艰难的岁月,直至和主人一起饿死。

  娄烦人爱狗,还因为狗是忠臣,狗能救主。中国民间流传许多义狗救主的故事。在娄烦,最著名的要数三元村黑狗救主的故事了。在三元村李氏所供奉的祖先神轴上,始祖为南宋理宗时的忠宪大夫李元璋,他的画像旁,卧着一只黑狗。

  传说李元璋的前辈李大人(名无考)在朝为官时,正值金兵南侵,李大人由于力主抗战,犯言直谏,被朝廷降旨灭门九族。李大人因无法给家中报信,心急如焚。他从家中带来的一只黑狗见主人愁眉不展,就朝李大人叫了几声。李大人暗想,莫不是黑狗要救我李家之后?便对黑狗说:“你如果能救我李氏一门,就朝我叫上三声。”黑狗果然朝着主人叫了三声。李大人喜出望外,当即写了一封家信,用蜡皮封好,放进狗脖子上戴的小铃铛里,又给狗脖子上拴了一串铜钱,然后给黑狗吃饱喝足,让它起身回家。黑狗在路上走得饿了,就走到沿途的饭摊前,“汪汪汪”叫几声,并用前爪拔拉着脖子上挂着的铜钱。卖主感到奇怪,就取下些钱来给狗食物吃。不知跑了多少时候,黑狗终于跑回了老家,累死在家门口。家人取出信一看,上面写着:“李氏有灭门之祸,将‘李’字加一撇成‘季’姓,速逃!”李家人立即通知各处近支李氏出逃,其中一支从河南洛阳一带逃到已属元朝统治的静乐县水洞庄。李大人冤狱平反后,即由其后人李元璋袭位,被封为忠宪大夫。李姓恢复。从此,所有李元璋一支李氏家族的神轴上,就都画上了为挽救李氏家族立下汗马功劳的这只黑狗以示纪念。后来,静乐县水洞庄李氏一支迁来娄烦三元村,并发展为有一万多人口的娄烦第一大姓,遍布全县。

  可以说,小孩是伴随着儿歌中的狗长大的。婴儿学坐,还不会说话,大人就把孩子抱在怀里,两手拍着孩子的两鬓,象罗面一样摇着孩子的头念道:“罗面罗面圪斗斗,罗下糁头喂狗狗。喂得狗狗饱饱的,照得门门牢牢地。”实际上是在为孩子做健身运动。小孩会说话了,开始自己念儿歌:“狼砍柴,狗烧火,猫儿上炕咬窝窝。咬下两个大窝窝……”把几种互相敌对的动物放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谜语“一窝白狗狗,跳到锅里圪嗖嗖”(饺子)“四根柱子顶大梁,见人回来闹一场”(狗),则是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的。

  在娄烦民歌中,狗的形象也屡见不鲜。如情歌《瞭妹妹》:“白洋布衫衫鱼骨骨扣,我哪天不到你家房背后?翻穿皮袄爬的走,为瞭妹妹我装成个狗。”

  有趣的是,在一部分俗语中,狗是作为可恶的形象出现的,如:凭借人多势众欺负别人的父子弟兄叫“窝狗”,不忠义的人叫“干皮狗屎”,偷汉子的女人叫“偷吃狗”;“撩鸡逗狗”说人行为不端;“人精没饭吃,狗精没屎吃”,意思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狗屙下也是你屙下的”,是说一个人惯做坏事,有时不是他做的,别人也首先要怀疑他。歇后语如:二十四个狗耩地——乱了套了;狗挠的蒜钵子去了——乐(辣)得不行。狗在俗话中出现,不仅生动诙谐,而且表达效果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文章来源:太原日报 2016年10月10日 第07版:晋韵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岁首就新 改火以春:山西人年俗中的“旺火”
下一条: ·中国皮影戏的前世今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