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东郎”陈兴华:苗族史诗“亚鲁王”必须传下去
  作者:汪军 肖艳 蒋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3-11 | 点击数:7377
 

  初春时节,地处麻山腹地的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乡里乡外依然回荡着过年的气氛。在紫云县猴场镇打哈村,73岁的苗族史诗“亚鲁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兴华,向记者谈起春节之后的打算。

  “新的一年,要克服各种困难,将汉文版《亚鲁王》史诗翻译整理出一个苗文版本,解决如何用苗语传承的问题。”陈兴华说。

  在麻山地区,亚鲁王是苗族同胞世代颂扬的民族英雄。《亚鲁王》是我国第一部苗族长篇英雄史诗,过去没有文字记录,靠苗语口口相传,一般在苗族送灵仪式上唱诵,如今在婚丧嫁娶场合选择性唱诵,唱诵“亚鲁王”史诗的歌师则被称为“东郎”。

  紫云县“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正兴介绍,2011年,文化部公示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亚鲁王”入选民间文学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隔两年,我国第一部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亚鲁王’的传承能有这样的成果,陈兴华贡献颇多。”杨正兴说,这部史诗内容特别丰富,需要连续43个小时才能唱诵完毕,由于过去没有文字记载,这就使得传承非常困难。

  只上过小学一年级的陈兴华,从十五六岁开始,就拜师学习唱诵“亚鲁王”。凭借着超强的记忆力和熟练的唱诵,年轻的陈兴华成为紫云县小有名气的“东郎”。

  过去,“东郎”不允许用文字记录这部史诗,只能口口相传熟记在心。陈兴华意识到这部史诗的伟大,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便“偷偷”用文字记录下来。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是一本数十万字的汉文意译版《亚鲁王》。

  “在苗族文化里,唱诵‘亚鲁王’称为‘学讲话’,就是通过唱诵学会说话和做事。”55岁的“东郎”陈仕清说。陈兴华作为国家级传承人,对史诗的传承贡献了一辈子心血,是教会他们这些苗族后代“学讲话”的第一人。

  随着外出务工村民增多和年轻人接受文化方式的改变,作为“亚鲁王”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陈兴华感到压力不小。“新的一年抓紧办,再多困难都不怕,因为这部英雄史诗丢不得。”陈兴华说。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18-02-28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条: ·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刻版”生活
下一条: ·[王锦强]海南黎族陶艺:女制陶男莫近
   相关链接
·[韦柳相]苗族“亚鲁王”史诗程式化分析·[刘洋 杨兰]规则的规则:文化治理的价值整合
·一个美国人与三语版《苗族史诗》的故事·肖远平 杨兰 刘洋:《苗族史诗<亚鲁王>形象与母题研究》
·[李一如]口传史诗的历史叙事嬗变及史学价值 ·[吴晓东]一个将回到民间的史诗文本 ——陈兴华《亚鲁王》译本与仪式的关系
·[杨兰]苗族史诗《亚鲁王》战争禁忌母题研究·走近“亚鲁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担当·《亚鲁王》研究基地在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成立
·史诗与口头传统的当代困境与机遇·[朝戈金]《亚鲁王》:“复合型史诗”的鲜活案例
·《亚鲁王》:新世纪以来民间文学的最大发现·[刘锡诚]《亚鲁王》——活在口头上的英雄史诗
·一部民族的心灵追寻史·80后大学生采集苗族最早英雄史诗《亚鲁王》
·苗族“格萨尔王传”面世 只在葬礼上唱诵·[余未人]21世纪新发现的古老史诗《亚鲁王》
·专家研讨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 ·[杜再江]苗族古诗《亚鲁王》的前世今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