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曲艺保护的江西实践
江西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基地、传承人群“五位一体”的保护机制,因地制宜、因类制宜,以此实现“精准施策、分类保护”,有效推进曲艺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
(一)采取“十二个一”保护措施。江西要求每个省级以上的曲艺类项目,其所在地相关文化主管部门、非遗保护部门和保护单位必须制定一个五年整体性保护规划和年度计划、一个年度演出计划,聘请至少一个专家对口指导,组建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的传承人队伍,拥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传承排练场地、一个表演舞台,建立一套完备档案(数据库),每年举办一场专家座谈会,建立一个网络展示平台(也可以是网页),出版一本(套)书,制作一个宣传片,形成一个公共文化活动品牌。
(二)实施分类保护。曲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而保护措施必须是全面的。江西在大力培养曲艺传承人群的同时,主要从不同曲种的生存发展现状、艺术特点入手,实施了一系列切合实际、有针对性的措施。一是对只说不唱的项目,重点录制、保存老艺人口传的传统节目,经整理后出版并建立相关数据库;二是对又说又唱的项目,重点采录其蕴藏的唱腔曲调,记录总结说唱表演和乐器伴奏的特殊技巧;三是对以唱为主的项目,重视伴奏人才的培养,促进其艺术的全面传承和健康发展。
(三)民间曲艺进艺术学院、国有剧团和文化馆。过去江西的曲艺传承人大多在民间剧团,由于种种原因,曲艺的传承乃至生存日渐式微。为此,除了引导各级政府通过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外,江西还将曲艺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请入江西艺术职业学院、当地国有艺术剧团和文化馆,加大对年轻演职人员的指导和培养,促进曲种自身“造血”功能的实现。
南昌清音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范金莲为学生做指导
(四)营造良好的保护传承环境。曲艺的传承发展受外部条件影响较大,为此,凡省级以上曲艺类项目,其所在地文化馆均可免费提供固定的演出场所和排练厅,并积极组织开展曲艺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等活动,为艺人排练演出、传习授艺营造了良好的传承发展环境。
南昌清音参演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系列活动南翔戏曲庙会
(五)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目录。江西各级政府把曲艺纳入当地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性目录或具体购买目录,在展演等公共文化活动中进行传承保护。如根据永新小鼓和南昌清音特点创作的节目还先后荣获文化部第十四、十五和十六届“群星奖”,对曲艺的保护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对濒危曲种进行抢救性记录。一些曲种濒危的原因主要是后继乏人、表演生存空间小、自身缺乏生存活力或原有的表演艺术形态与时代审美需求不相适应。江西主要采取对老艺人的传统唱腔、作品进行录制,并纳入数据库建设等方法,把“根”留给后人去研究和借鉴。
(七)保护、使用方言。曲艺作为“以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其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植被依托乃各地方言,没有方言就没有曲艺的独特性、曲种的丰富性。江西通过保护本地方言,为传承好本地曲艺培育良好的生态环境。如鼓励所在地中小学用普通话和方言进行双语教学,在相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中,要求所属地区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保留一定比例的方言栏目等。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18-03-09 【本文责编:姜舒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