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因类制宜 精准施策——曲艺保护的江西实践
  作者: 傅安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3-11 | 点击数:4388
 

   江西,春秋属吴地,战国属楚地,秦为九江郡,汉为豫章郡。宋代以来,江西人文蔚起、名人辈出,可谓“名家巨擘贤材荟萃,鼎钟野瑟相激百世”。赣鄱文化蕴含着书院文化、陶瓷文化、稻作文化、茶叶文化、药业文化、矿冶文化、堪舆文化、商帮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

  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江西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6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6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78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9个、传承基地19个、传播基地10个。近年来,江西先后出台了《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江西省“十三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作方案》《江西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政策法规,初步构建起符合江西省省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一、江西曲艺的基本情况

  江西曲艺历史源远流长,据记载,唐初,在南昌的腾王阁就有文人聚会、歌舞饮宴,经常上演宫廷燕乐《春莺啭》《菩萨蛮》和四夷乐舞《拓枝舞》《胡旋舞》等。被誉为南宋一代诗宗的杨万里改写了大量的“竹枝词”,同时,他还创作了代言体的单支曲词《归去来辞引》十二首,全曲不著调名,翻成歌谱,推上曲坛。明朝时,江西的说唱艺术以小曲名声最大,这种小曲,又称“时曲”“俗曲”或“耍曲”。

  根据目前江西3个国家级和21个省级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性质特征,可将其归纳为只说不唱、又说又唱、以唱为主、特技(滑稽、口技)表演四个类型。

  只说不唱的以南昌筱贵林谐谑故事为典型代表。筱贵林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西境内家喻户晓的说书、单口相声演员,他创作的一百余件作品大多反映市井平民的普通生活,表现他们的聪明才智与诙谐幽默,在表演上惯用方言土语,现抓现卖,绘声绘色。

  连说带唱的典型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一人一台戏”的客家古文。它以方言为主,表演灵活方便,道具轻便简单,唱腔优美婉转,基本曲调结构多为四句体。常用曲牌有二三十支,有用来叙事、抒情的“数板”,有表现悲愤、伤感的“悲调”,有表达活跃、欢快的“喜调”,还有“欢板”“哭板”“慢板”等。该项目还吸收了赣南客家民间歌谣所具有的浓郁的地方客家色彩,演唱者借助面部表情、声调唱腔,真实细腻地描摹山川万物,抒发喜怒哀乐,渲染环境气氛,评述功过是非,使人们产生强烈共鸣。

  

永新小鼓《七溪岭上打两羊》排练现场(摄影:汪祖松)

        另一个典型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永新小鼓,又称“唱号音”,其历史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表演者根据曲目的具体内容,拉腔拉调学着各种人物对话,有的像巫师念咒,有的似戏曲道白,绘声绘色,有板有眼,且与小鼓唱腔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萍乡春锣

  以唱为主的代表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萍乡春锣。春锣以唱吉祥为主要内容,见人赞人,见物赞物,现编现唱。其唱多为两句一韵,或四句、八句一韵,并将萍乡采茶戏的“大送调”“神调”“反情调”融入春锣唱腔之中,改变了以前音乐单调、变化不大的弱点,使其更富旋律性,演唱体裁更加广泛。

  另外,江西道情遍布全省各地。演奏乐器用竹筒制作,一端蒙蛇皮,另制两块小竹板,形成一鼓一板。左手持鼓,右手拍打鼓面,再以夹板敲打节奏配合演唱,这类道情唱腔大都是以本地的小曲、民歌为基调。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18-03-09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条: ·文化的力量——传统工艺工作站综述
下一条: ·[巴莫曲布嫫]青年赋权与参与式发展 促进可持续非遗保护
   相关链接
·[杨利慧、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统夏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
·[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