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感疲惫的他者
受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在20世纪初的中国的男女知识分子中,《少年维特的烦恼》流行。在这种语境中,男性学者将那些追求革命理想和恋爱婚姻自由的新女性树立为站在主流思潮中的有力的“他者”,将自己定位为旧式情感疲惫而新式追求不改的决意前行者。这是一种理性与情感捆绑紧密的精神活动,特别适合散文表达。钟敬文有一篇名文《海行日述》,以日记的方式,从男性作者的视角,写了这种“性别他者”的意识流。
你或许不很清楚吧,我现在在此给你写信的是个什么地方。这里已不是我们从前住过的广州市,乃是离去那里一二十里外的珠江之湄。虽然从窗外望出去,广州全市的灯光犹灿然在目;但到明天此时,她却要和我们分离得远远了!弟弟,广州,是我第二的故乡,这回一住又两三年。现在为了衣、食,不能不离她北去了!那里,要说到好处呢,诚然是无大值得留恋的,但我爱她;为的她和我很狎熟。她的缺点,我一一都明白——她的灵魂是有些浮夸、脆弱的。但没有缺点的地方,差不多是没有的,说句放情的话,因她有些缺点,才惹得人怜爱,何况,她也有她相当的美点——她的性格是那样活泼、生动而急进啊!总之,北园的夕照,东郊的月明,暮春时满城的红棉,以及轻装健步、神色飞跃的青年男女……这一切都牢牢地印入我的心坎深处,将长遗作别后相思的资料。弟弟,你以为我对她太溺爱么?也许吧,然而我真的这样的想着呀!
我刚从甲板上眺望回来。
在那里有一位女子很像你。因之,你的印象,又在我脑场上活动起来了。弟弟,我觉得你家常淡装时,更使我喜爱。记得有一二次,我到了你的家里,你没有穿裙子,也没有穿袜子,只有短裤、木屐,和上面一个已褪色的短衣,我看了感到一种朴素、恬淡的情趣。你自己却好像有点娇羞不很自然似的。其实,这又何呢?穿衣服的理由,除实用外,大约是礼貌和装饰。你那样的家常淡装,有什么不合礼貌,违背了装饰?今天那位女子,也和你一样的淡装,而且头发也正像你那般的散漫不加梳理。弟弟,我现在是这样的挚念着你呀!假使,你不回去,我此来定把你挽着一道走。那我还会像此刻这样清寂么?
这是一种被失恋描写,其特点是对旧文化传统和旧社会婚姻观的双重“失恋”。这时钟敬文在一种变革趋新的理念中看待女性,同时反省和自责自我,这种新文化伦理的评价已混合了新的理想社会构想成分。因此,这种被失恋散文的写作结果,是肯定新女性握有恋爱婚姻自由的权利,新女性勇敢坚定地站在新社会评价中心的位置上。在男性学者的心目中,出现了“性化”的意识,但这种性化是思想成熟的新女性的标志,她始终是有知识又十分性化、符合新社会理想又受男性尊重的“他者”。在男性的感情世界中,这时的“性别她者”与“性别他者”已成为两个两相平等的概念。他写道,那位她“淡装,而且头发也正像你那般的散漫不加梳理”,“我看了感到一种朴素、恬淡的情趣。”他给她的评价是有性化的吸引力,但又绝不是生理上的和个体的女子,不是旧式婚姻中的男人拐杖。她不注重传统闺密规定的外表标准,是因为她有新的社会理想,驱动她追求新的文化形象。在她的身上有男性想要的新东西。被这种女性拒绝,也许会让男性感到追求社会进步的情感资源一时枯竭,但又不能不承认她所象征的历史和现实思想资源十分丰富。而她的极为坚强的个性使她正好能承载这份沉甸甸的追求。我们看到,这种性别他者的概念是能支撑男性进步学者的生活世界的。
(二)革命伴侣的他者
在新文化评价框架中加入新社会理想评价的成分所产生的性别他者的概念,与单纯的文化评价有差异,但这还不等于是完整的社会评价概念。完整的社会评价概念是要通过完成社会政治体制的革命后才能获得的。我们看到,一些从社会政治方面持性别他者观念的男性作家,身处激进政治观的立场,有时还有排斥性化和排斥婚姻描写的倾向。以鲁迅为例,钟敬文是找过鲁迅、见过鲁迅的人。在钟敬文翻译的日本学者增田涉的著作《鲁迅的印象》中,就写了主张激进革命的鲁迅对夫人许广平的界定。鲁迅说,他与夫人结婚,不是自己一定要迎娶一位妻子,而是寻找革命路途上的伴侣。
往往有人向我询问鲁迅和许广平夫人结婚或恋爱问题。……仅就我所听到的,似乎不能特别当做恋爱结婚。……他曾经向我这样说过,她是他的学生,以前,他征询过关于种种问题的意见。民国十五年(1926)“三一八”事件的时候,两人都成了北京政府的追逐的人,一起向南方逃跑了,这样一来,某某便说,鲁迅带着许广平逃跑了。他们已经结婚了,这样恶意捏造他们的关系而散布起谣言来。本来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听了这种风传,觉得很麻烦,就结婚了。……这也许是个不太满足的答案。不过,比这更多的情况,我不知道。……只是记得许夫人尊称鲁迅为“先生”,鲁迅在和我们说话的时候称她为密斯许;给我很强的印象,是他对她有点像对学生似的加以照料。
这种男性的社会资源是丰富的,这种社会资源还会在世界范围内加以扩展。但他把女性放在什么位置上呢?是一种信仰世界的徒弟。这种性别他者的概念,算不上是以情感为中心的理性表述,也没有把女性放到社会边缘区的意思,而是在讲以革命的标准作为婚姻标准。
三、身份她者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政治体制从根本性质上发生了变化,中国女性的地位也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知女性就已成为拥有崇高社会地位兼文化地位的知识群体。我们注意到,从这时起,她们的丈夫和子女对她们的表述,也都带有这种社会与文化身份认同的双重性质。我们将之称为“身份她者”。研究身份她者概念的目标,是考察如何使女性研究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一起提升,同时也能将女性发展的社会意义与文化意义共同讨论。1990年代以后,联合国推行社会性别研究理论,其实在中国早就有这种基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