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罗良伟 蔡波 郭凌]基于民族文化性格的彝族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作者:罗良伟 蔡波 郭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2-18 | 点击数:8036
 

  (二)重点开发前台公共性文化载体,限制开发后台隐秘性彝族文化载体

  “前台、后台”理论是马康纳将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拟剧论”(dramaturigicaltheory)引入到旅游研究及旅游与现代性关系的研究中来的尝试的产物[8]。理论认为在民族旅游开发中东道主展示给游客的都是表层的文化符号和符号化文化,亦即前台文化;而后台文化则是体现真实生活及其方式的部分,是东道主不一定愿意展现给游客,是对游客有着吸引力,却又无法进入的文化空间。马康纳的“前台、后台”理论,给彝族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以重要启示。彝族文化载体可分为包括建筑、饮食、服饰、历史遗址遗迹、节庆等的前台公共性文化及其载体和包括精神信仰、毕摩文化、祖先崇拜以及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活态文化载体等的后台隐秘性文化及其载体。这些前台公共性的文化及其载体是可以做现代旅游开发和应用的,而后台隐秘性文化及其载体则是不能肆意进行旅游开发的部分。研究表明,东道主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将真实生活层面,亦即后台文化展现给游客主要取决于具体民族的文化性格。彝族文化呈内向性格,其文化可为旅游开发所用的空间仅限于前台公共性文化及其载体。呈内向性格的彝族文化以不宜搞旅游开发的后台隐秘性文化为主,对彝族文化急功近利的旅游开发往往会导致不分青红皂白地将民族文化“旅游化表演”,游客所感知体验到的也只是东道主为了游客而表演的“文化”,未能涉及彝族文化的真实生活层面,而作为后台隐秘性的真实生活与游客的距离却始终存在。一方面,游客因不能接触彝族文化的真实层面,容易造成误解;另一方面,文化旅游开发的经济效应也难以实现。近年来,各级政府投入大力物力、财力对凉山州布拖、美姑、昭觉等县彝族毕摩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却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都归于失败;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作为一个民族节庆旅游品牌已深入人心,其旅游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毕摩文化旅游开发的失败与火把节文化旅游开发的成功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成为一个难解之谜。其实,这与彝族文化性格与旅游开发之间的不适宜性密切相关,对呈内向性格的彝族文化而言,作为彝族文化内核和基因的毕摩文化属于后台隐秘性非物质文化,属不愿意为游客展现的文化,是不宜搞旅游开发的;而作为前台公共性非物质文化的火把节文化则是愿意为游客展现的文化,是可以搞旅游开发的。

  (三)增强民族文化自觉性、文化认同感是彝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内向型性格的民族文化比较警觉、敏锐,对其旅游开发一般持一种审视的态度,社区参与文化旅游开发的积极性不高,社区参与难度大。增强文化认同感、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豪感是引导社区参与旅游的最佳途径,社区的积极参与是彝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具体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历史复原性的开发模式,因其能够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更容易成功。此外,神话传说也是宝贵的彝族文化旅游资源,民族的神话传说不一定为真,但也是可以进行旅游开发的,对民族神话和历史事件进行旅游开发能够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会增强社区参与文化旅游开发的愿望。

结语

  本质而言,彝族文化的旅游开发就是对彝族文化载体进行的一系列旅游开发活动。认清彝族文化性格和特质的基础上,采取相宜的开发策略,可以有效防止或减缓彝族文化的过度商业化、庸俗化,彝族文化价值观的遗失和退化,有助于树立文化认同感、培养文化自觉性,进而处理好彝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在民族文化性格与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适宜关系或者说每种文化性格应对应相应的开发策略。研究表明,彝族文化呈内向型性格,应对其采取控制性开发,重点对前台公共性文化载体进行开发,对后台隐秘性文化载体应以保护为主。若对彝族文化性格置之不顾而肆意开发,必然导致种种文化冲突和矛盾,甚至可能影响“多元一体”之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负面影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不利于“中国梦”的实现。

(本文刊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10期,注释及参考文献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鞠熙]死亡观念与城市空间
下一条: ·[张勃]寺庙与北京居民的休闲生活
   相关链接
·[覃鹏]凉山彝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
·[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
·[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张译匀]龙木耳村彝族石头传说调查手记·[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
·[朱熹晨]功能主义视阈下的彝族阿细祭火节·[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
·[王菊]由史俗到经述: 彝族毕摩经籍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王蔚]浅议彝族“灰姑娘型”故事母题特征
·[唐钱华]主位、错位与归位:乡村文化振兴中政府移风易俗角色的新思考·[贾国立]红河彝族尼苏人叫魂仪式
·[陈晓颖]“礼簿”上的秩序与变迁·[刘亚虎]彝族史诗在南方民族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王光荣 王春燕]芒佐支系彝族酒礼歌的功能与传承·[巫达]变异中的延续:凉山彝族丧葬文化的变迁及其动因
·[王丽清 董秀团]彝族土主信仰传承发展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研究·陈永香 等:《彝族史诗的诗学研究——以<梅葛><查姆>为中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