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罗良伟 蔡波 郭凌]基于民族文化性格的彝族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作者:罗良伟 蔡波 郭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2-18 | 点击数:8037
 

摘  要:随着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无一例外地被卷入到大众旅游这一“大熔炉”中,文化多样化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论文在用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分析民族文化性格,梳理民族文化旅游的本质后指出:在民族文化性格与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之间存在着一种固有的适宜性,不同性格的民族文化应采取不同的文化旅游开发策略。分析表明:彝族文化属于内向型性格。作为结论,我们指出对呈内向型性格的彝族文化,不应采取全面深入的旅游开发策略,宜采取控制性开发,且以前台公共性文化及其载体为主,对后台隐秘性文化及其载体则需要重点保护、控制性开发。

关键词:文化模式;民族文化性格;彝族;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作者简介:罗良伟系四川农业大学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旅游;蔡波系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旅游;作者郭凌系四川农业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社会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的协调同径研究”(14CSH049)、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项目“我国西部地区旅游社区治理路径与保障机制研究”(TYEPT201447)、四川省教育厅项目“四川省乡村旅游开发推进特色城镇化发展研究”(035z1058)阶段性成果。


  民族文化旅游一直以来都是旅游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国家对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强力倡导下,民族文化旅游越来越成为国内旅游业的主导产品。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文化旅游在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迅速兴起,各类古镇、村寨、节庆、歌舞、工艺、饮食等文化元素等纷纷登上民族旅游的舞台[1]。进入21世纪,在我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热潮中,不同民族的文化呈现出不同的旅游开发效应,一些民族的文化呈现出旅游开发的适宜性,另一些则呈现出不适宜性,这一现象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民族文化性格是一个文化人类学概念,指的是当我们把一个民族及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当一个整体来看待时,一个民族的文化整体就像一个具体的人一样,各民族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的文化也是有其独特性格的,此谓民族文化性格。在民族文化性格与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之间存在着某种适应关系,不顾具体民族的文化性格的开发模式是不科学、不可持续的。从理论上梳理民族文化性格与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之关系,进而从民族文化性格的视角对民族的文化旅游开发展开深入探讨,有助于解决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助于实现民族文化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实现其开发效应最大化。论文基于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在系统梳理民族文化性格与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之关系、深入分析探讨彝族文化性格的基础上,探析彝族文化旅游开发的适应模式。

一、文化模式与民族文化性格

  (一)文化模式与民族文化性格的基本概念

  美国女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于1935年出版的《文化模式》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模式的概念。本氏认为文化模式指的是为特定区域特定民族所共同认可和遵循的时代价值、传统精神思维观念和风俗习惯等基本生存方式和方法。本尼迪克特采用著名哲学家尼采研究古希腊悲剧时所采用的两种具有不同精神特征的文化类型,即酒神精神“狄奥尼斯型”文化和日神精神“阿波罗型”文化,分析了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模式。并从美国印第安人和美洲中部普韦布洛人两个族群的比较和总结开始其文化模式的研究。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则将文化视作“放大了的人格”,提出每一种文化,就像一个人一样,都或多或少地有着比较稳定的套路模式。根据本尼迪克特与米德,民族文化模式是一个民族整体的性格趋向和心理特征,亦即民族性格或民族文化性格[2]。民族文化模式与民族文化性格有着密切关系,民族文化性格是民族文化模式的外显形式。民族文化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受民族历史文化、生存环境、思想传统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共同影响[3]。因此,民族文化性格指不同民族在不同特定地理环境中,所形成的独有的思维模式、文化特质和价值观念体系[4]。

  (二)制约民族文化性格形成的基本因素

  民族文化性格的形成受以下因素的影响:第一,民族地理。由于面对自然条件大不相同,每个民族面临的困难及其解决方法也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文化性格的差异性和多样性[5]。第二,宗教信仰。在民族形成与发展历史中,宗教信仰的作用与力量不可估量。在民族形成的初期,神话传说则是塑造民族文化性格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三,民族的历史渊源。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早已认识到,文化的复杂性根植于相应的历史传统[6]。因此,历史传统锁住了基于国民心理特征和精神状态的民族文化性格,并对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影响。第四,民族群体的组群方式或曰民族社会结构。民族社会学认为,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殊的组群模式,这种群组模式影响着群体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影响着民族文化的性格。

  (三)民族文化性格的分类

  传统的心理学根据人的心理活动倾向,把人们的性格分为外向型、内向型和综合性三种。文化被视为“放大了的性格”,因此,借鉴心理学对人的性格的分类,本研究将我国各民族的文化性格分为外向型、内向型和中庸型三种予以讨论。外向型的民族文化性格的主要有包容性强、适应性强、积极主动、文化情绪性强等特质。内向型文化性格的主要特质有内敛性、排外性、自我中心、擅长分析等。中庸型文化性格既没有明显的内向特性,也没有显著的外向特性,其主要特征是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适应性强。

二、民族文化性格与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之关系

  在民族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民族文化性格通过不同的民族文化载体得以呈现,而不同的民族文化载体则极大影响着民族文化旅游对发展方式、发展路径的选择。

  (一)民族文化载体

  就文化的形式而言,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性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性民族文化两类。物质性民族文化是固化的文化,包括各类遗址遗迹、历史遗留的主要实物以及具有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落等)。非物质性民族文化是活态的文化,包括具有历史价值的口头传说、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与节庆)、民族语言、知识实践、传统手工业以及各类文化表现形式、文化空间等。民族文化载体是民族文化的呈现形式。就文化的载体而言,民族文化载体分为前台公共性文化载体和后台隐秘性文化载体两种,前台公共性文化载体是具有公共参与性的文化载体,后台隐秘性文化载体则是以个体或家庭为单位的,没有彰显性的活态文化载体。前台公共性文化载体以公共性、强参与性为本质特征,后台隐秘性文化载体以排外性、内向性等为本质特征。

  (二)民族文化性格与民族文化载体的关系

  在民族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中,不同的民族文化性格通过不同的民族文化载体得以呈现,而不同的民族文化载体则对应着相适应的民族文化性格。总体而言,外向型性格的民族文化更适宜搭建、匹配前台公共性文化载体,这样更有利于呈现文化的外向性、公共性;而对内向型性格的民族文化,后台隐秘性文化载体应当是民族文化的是主导载体,以匹配其文化的内向性与排外性;而中庸性性格的民族文化由于介于内向型和外向型民族文化的中间,其民族文化因其性格呈现出“内向”与“外向”的两可性,可以依据所呈现的具体文化形态,分配匹配前台公共性文化载体和后台隐秘性文化载体。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鞠熙]死亡观念与城市空间
下一条: ·[张勃]寺庙与北京居民的休闲生活
   相关链接
·[覃鹏]凉山彝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
·[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
·[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张译匀]龙木耳村彝族石头传说调查手记·[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
·[朱熹晨]功能主义视阈下的彝族阿细祭火节·[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
·[王菊]由史俗到经述: 彝族毕摩经籍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王蔚]浅议彝族“灰姑娘型”故事母题特征
·[唐钱华]主位、错位与归位:乡村文化振兴中政府移风易俗角色的新思考·[贾国立]红河彝族尼苏人叫魂仪式
·[陈晓颖]“礼簿”上的秩序与变迁·[刘亚虎]彝族史诗在南方民族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王光荣 王春燕]芒佐支系彝族酒礼歌的功能与传承·[巫达]变异中的延续:凉山彝族丧葬文化的变迁及其动因
·[王丽清 董秀团]彝族土主信仰传承发展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研究·陈永香 等:《彝族史诗的诗学研究——以<梅葛><查姆>为中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