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的人文价值
  作者:冯骥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2-13 | 点击数:8600
 

  一、反映辟邪与祈福的年心理

  在数千年漫长的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节律与大自然的四季同步。从春耕与夏种到秋收和冬藏。为此,一年中的节庆莫过於年。年是大自然与生活旧的一轮的终结,又是新一轮的开始。年的意义对於农耕时代的古人,比起工业社会的现代人要重要得多,也深切得多。岁月的转换在古人的生命中可以清晰地被感知到。每逢年的来临,心中油然生发的是对未知的新的一年幸福的企盼,以及对灾难与不幸的回避和拒绝。所以避邪与祈福是最基本的年心理。

  这年心理中避邪的部分,最初是被桃符、门神和爆竹表达出来的。在现代科学到来之前,人类与大自然的对话所凭借的是自己感悟和想像出来的神灵。由於灾难的威胁远比锦上添花的福分更为人们关切,所以首先进入年俗并成为一种雏形的木版年画的是做为神灵崇拜的纸马。已知宋代的纸马有“钟馗、财马、回头鹿马”等数种。这里边有避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含义。有人认为宋代画家刘松年那幅失传的《新年接喜》、苏汉臣的《开泰图》和李嵩的《岁朝图》这些节令画就是一种准年画,而且有一种岁时祈福的含意。其实这种在过年时拿出来挂一挂的吉祥瑞庆的图画在史籍中记载得很多。虽然它还不是木版印刷品,更不是广大民间过年时使用的风俗用品,但这表明祈福是普遍存在的年心理。等到这些祈福的愿望真正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祈福的题材就变得汪洋恣肆了。

  二、是对生活幸福的理想化

  从民俗学角度去看,春节是中国人一种伟大的创造。出於对生活切实又强烈的热望,而把年看做步入未来的一个充满希望的新生活的起点。一方面,着力地去用比平常生活丰盛得多的新衣和美食,使生活接近於理想,把现实理想化;另一方面,又大事铺张地以吉瑞的福字、喜庆的楹联和画满心中向往的图像的年画,把理想布满身边,把理想现实化。再加上灯笼、祭祖、祭灶、年夜饭、鞭炮、空竹、糖瓜、吊钱、窗花、迎财神、拜年、压岁钱等这些过年专有的风俗性的事物与事项,将岁时营造成一个极特殊的、美好的、虚拟却又可以触摸的时间与空间。这是一些被强化和夸张了的日子,一种用理想的色彩搅拌起来的缤纷的生活,也是农耕时代的中国人创造的年文化。而在这独特的文化中,年画唱主角。

  面对年画,人们可以直观地看自己心中的想像。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想往,比如生活富足、家庭安乐、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仕途得意、生意兴隆、人际和睦、天下太平、老人长寿、小儿无疾、诸事吉顺、出行平安,等等,都在年画上。其中金钱的形象是民间年画中最常见的形象。杨家埠、武强和杨柳青的木版年画都有挂满金钱的摇钱树。山西临汾地区甚至有一种把金钱做为敬祀对象的纸马,更别提民间无处不在的财神了。但这并不能说是一种拜金主义。在物质匮乏的农耕时代,它只是生活幸福的理想化的符号罢了。就其本质而言,年画是理想主义的图画。不管年画中有多么真切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但它所展示的却是普通大众理想主义的形象世界。特别是在送旧迎新的日子里,这些画面就分外具有感染力和亲切感,给人们带来安慰、鼓励、希冀;为年助兴就是为生活助兴。还有哪一种民间艺术能够如此充分地展示人们的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所以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2018-02-13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条: ·[乔晓光]作为纸文明传统的中国剪纸
下一条: ·狗年说狗:生肖狗的二三事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邹艳梅]近二十年来礼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游红霞]“中国寻根之旅”构建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谱系理路·[谢亚文]女性讲述者的发现: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百年回顾
·[吴宇佳]传统年俗与数字时代的互动研究·[王楠楠]“赛博迎财神”:数字青年微博转发迎财神的考察分析
·[王海娜]佛山木版年画中的神衣及其民俗事象研究·[罗远玲]粤西年例传说的地方意义叠写与中华文化认同
·[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
·[李鹏]文字文明的溯源: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的神话学阐释思考·[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
·[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崔茜]农事年画的产生原因探释
·[崔金明 张微]中国善书二十七年文献计量研究·[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
·[陈阳]闽南农村近 50 年丧葬仪式的“变”与“不变”·[陈昆 李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桃花坞新版画得失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9-10月受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