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过年也是家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作者:记者 杨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2-13 | 点击数:4393
 

   “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都无法认同自己,别人怎么可能认同你?丢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别人还怎么识别你?无论怎样全球化,每个民族身上仍然有着深深的文化烙印,是不能丢也无法丢的。”1月28日,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家乌丙安在寓所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完全不像90岁老人。四个小时的采访,他谈的更多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遗产和年文化。

  1月24日,由光明网主办的“2017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度人物”评选揭晓,十人入选,乌丙安名列榜首,这是他继13日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后再获殊荣。

活态保护与传承非遗

  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乌丙安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物质的概念,而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如麻花、饺子、大饼、烧麦、坛儿肉等都是物质的,厨艺制作配方和手艺绝活儿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乌丙安为一些“老字号”只问“品牌”不求“手艺”的现象担忧,他说想申报非遗的饮食,不是食品本身,而是需要亮出手工技艺绝活儿。

  谈到非遗保护和传承问题,乌丙安强调要在生活中进行活态保护和传承,在保护基础上,合理利用非遗项目不是不可以。乌丙安说,这些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技艺项目越来越受重视,从国家到地方,都开展了生产性保护的展演,现场可以买卖,很受欢迎,这就是合理开发。当然,只有在有效保护基础上,合理利用非遗项目,才能生产出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具有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任何对非遗项目的曲解、损害、粗制滥造、胡编乱改等做法,既达不到保护非遗的目标,更难以创造出文化产业的精品。乌丙安说,非遗保护必须结合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保护特定的文化空间。文化空间离不开大的文化活动,要重点保护那些节日、庙会活动,而不是仅仅保护几人跳舞或唱歌,这就需要去引导,进行整体保护。包括要保护一个区域,可以扩大到整个古镇,甚至是县,把文化空间扩大到整体保护,既有自然生态的保护,古代文物的保护,又有社会环境的保护,还可以跟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形成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

过年是体现亲情友情的重要日子

  春节将至,谈到年文化,乌丙安说:“传统上年和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过年从腊月初一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在这一个多月里,青年、老人,各行各业,不同人都有不同的事要做,每天要干什么都有一张清单。这才是中国的年,过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中国习俗里,年与节不同,只有过大年才能称之为“年”。以前“春节”专指立春,“元旦”指农历大年初一。过年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年期。乌丙安有些遗憾地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当了大总统,特别‘批示’把‘元旦’给了公历1月1日,咱们过大年才不得不改称‘春节’。”乌丙安说,几千年来,立春叫春节,农历这一天打春,农人开始唱农谚歌、鞭春牛了。鞭春牛就是拿鞭子象征性地抽一抽牛,意在提醒它该抖擞精神准备下田耕种了。

  乌丙安说:“我不是反对把年叫春节,但应该知道春节的来历。”乌丙安认为,过年是我们最隆重的节庆。它不仅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传统,更重要的是还有着丰富的节日活动内容和形式。几千年来,以欢庆丰收、辞旧迎新、拜祭祖先、恭喜发财为主题的中国年,一直以隆重、喜庆展现民俗特色。过年有祭祀和庆祝两层含义。现在人们注重庆祝热闹,忘了祭拜祖先。

  现在一些人认为过年没意思,而在乌丙安看来,过年是体现亲情友情最重要的日子,亲朋好友可以聚在一起叙旧、展望未来、交流感情。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所有的美好期许。而认为过年没意思是丢弃了太多的风俗,过去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一家人坐在一起,唠家常,其乐融融。

  过年还能进行家教家训,是家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如老人告诉孩子你长了一岁,过去一年有什么不足,新一年应该怎样克服缺点,做得更好。子女一起商量爷爷奶奶父母的生日怎么过等,年能把平淡的日子过出期盼。

  现在拜年与过去不同,以前是给长辈磕头跪拜,现在是打电话或发短息、微信。乌丙安说,他不反对发短息和微信拜年,但反对群发,给几十人或上百人群发,连尊称都没有,是对人不尊重,没有温度、没有感情。

  如何过年是现代人常议论的话题。人们把看春晚当作一种习俗。对此,乌丙安说,是因为丢弃的传统太多,过年就剩下看春晚了,但看春晚不可能成为一种习俗。过年不应该等同于一顿饺子、一台春晚,当然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年文化,但实际上能够完整保存原有过年习俗的地方越来越少。

  乌丙安说,无论怎样全球化,每个民族身上仍然有着深深的文化烙印,是不能丢也无法丢的。这就是我们的文化之根。

  虽然已90岁,但乌丙安还在工作着,由他担任总主编的《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第一辑已经正式出版。乌丙安说,《中华民族文化大系》囊括了我国56个民族的历史、特色、民俗、文化等内容,每卷都由本民族的专家主编和撰写,而他的工作就是把关内容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文章来源:辽宁日报 2018年01月30日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二十四节气”创意作品走进联合国
下一条: ·文化为民春满园
   相关链接
·[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喻颖 林毅红]新时代湖北汉绣文化基因传承研究
·[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杨雨彤 胡燕]金陵茶文化聚落的活态传承探析·[杨赫]互联网场域中口头文学传承的动力机制分析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徐子清]从黔东南到佛山:来粤务工侗戏艺人群体的异地传承与保护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