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邵小龙]禽兽之性与臝虫之相
——明代万宝全书诸夷门中图像与观念的互动
  作者:邵小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30 | 点击数:12927
 

摘要:明代万宝全书诸夷门明确体现了艺术史和思想史的交融,万宝全书诸夷门的序,延续了《臝虫录》等文献的思想,不仅指出夷夏之间的区别,而且强调华夏之族对四方夷狄的绝对地位,更将夷狄与禽兽联系起来。另外,诸夷门的图像也不同程度地体现出诸夷的动物性特征,其中一部分异域种族的图像,结合文字的记载,直接表现出非人的形貌,也更多则借助异域种族身上的体毛,来展现其不同华夏的形貌特征。结合中国古代美术史的作品,也可以看到,由体毛来区别华夷,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传统做法。最为值得一提的内容,就是在万宝全书的诸夷门当中,文字和图像在思想方面,实现了相互作用和彼此影响。

关键词:禽兽之性;臝虫之相;万宝全书;华夏;诸夷

作者:邵小龙,博士,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邮编:637002


  近数十年来,艺术史和思想史的研究都能够突破各自的边界,呈现融合与交流的趋势。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两个学科的研究材料和研究进路都在不断扩大:一方面,艺术史的研究材料突破了卷轴册页等传世画作,研究方法不再停留于时代、风格等内容;另一方面,思想史的研究内容和书写方式,也不再局限于经典、学派和先贤名哲。在此基础上,艺术史和思想史的研究也就出现了交融,因此为两者之间的对话提供了可能性。这一重要变化,成为学者们常常讨论的话题。

  本文所讨论的明代万宝全书诸夷门中相关的文字与图像,虽然已有学者加以关注,但部分问题尚未展开分析,因此依然可以从思想史和艺术史相结合的角度做进一步的分析。尽管从艺术史的角度而言,这些图像不仅制作粗糙简单,而且往往缺乏审美的特征。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臝虫录》表现的观念十分偏执古怪,与当时“先进”的世界观念也格格不入。但是这些图像和文字,在明代晚期却被一再复制和引用,在其流通的过程中,这些图像逐渐成为格套,因此这些观念也不再是一己之见,而是众人所接受与使用的一般知识和普遍认识。

  一、华夷之殊

  在部分明代万宝全书的诸夷门中,其卷首皆收录有一篇名为《臝虫录序》的短文,尽管这些序依据内容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但是它们都集中充分体现了诸夷门的思想观念。

  《臝虫录》其书作者不详,一说元周致中所著的《异域志》,也被称为《臝虫录》,但是依据传世的目录学著作,《异域志》和《臝虫录》分别为两部文献,另外结合传世的《异域志》,可以看到其内容与《臝虫录》也多有不同。根据相关的文献材料,可以看得出《臝虫录》在明代颇为流行,嘉靖年间出使琉球的陈侃,便在其《使琉球录》(序作于1534年)对《臝虫录》有所参考和引用。其后,郎瑛(1487—1566)的《七修类稿》(1550年)、冯梦龙(1574—1646)的《古今笑》(1620年)、徐应球(1616年进士)的《玉芝堂谈荟》等著作都曾引用《臝虫录》。即使直至清代康熙年间,吴任臣(?—1689)的《山海经广注》仍然参考过这部书。

  《臝虫录》目前所存有两个版本,较早的一版刊刻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名为《新编京本臝虫录》,此书后来辗转传至朝鲜,在壬辰战争中流入日本,现收藏于东京御茶水图书馆。另外一个版本名为《新刻臝虫录》,收入胡文焕主编的《格致丛书》,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印行。其中《新编京本臝虫录》有一篇长序,正好可以与各万宝全书中的《臝虫录序》相对应。

  为了说明《新编京本臝虫录序》与明代万宝全书诸夷门内《臝虫录序》的关系,我们制作了下文的表格(表1)。如前文所言,明代万宝全书内的《臝虫录序》分为两个系统,其中分别以《万书渊海》和《妙锦万宝全书》为代表。通过这样的梳理对比,也能够更为细致地看到各类《臝虫录序》因革流变。

表1《新编京本臝虫录序》与明代万宝全书诸夷门《臝虫录序》对照表 

  由上表可看出,《万书渊海》和《妙锦万宝全书》臝臝中的《虫录序》,都比《新编京本虫录》的序文要短许多,这也完全与万宝全书对其他典籍加以节取改编的处理手法一致。但《新编京本臝虫录序》对夷狄与禽兽的关系论述得更为充分,作者不玁但引用狁、獯鬻等名,甚至将突厥改为“突獗”,使其与犬类相联系。相对于《万书渊海》,《锦妙万臝臝宝全书》中的《虫录序》与《新编京本虫录序》的关系更为紧密,而《万书渊海》所引的内容或许另有出处。

  关于五虫的分类,可以上溯到《大戴礼记》的记载:

  毛虫之精者曰麟,羽虫之精者曰凤,介虫之精者曰龟,麟虫之精者曰龙,倮虫之精者曰圣人。

  其中将人称为倮虫,主要和裸体而生有关。后来《孔子家语》又对这一观点有所补充:

  羽虫三百有六十,而凤为之长;毛虫三百有六十,而麟为之长;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龟为之长;鳞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倮虫三百有六十,而人为之长。

  《孔子家语》不仅把五虫的顺序变为羽毛甲鳞臝倮,而且将倮虫之长由圣人降为人。《虫录序》则进一步对人的概念加以界定,称生居中国,得天地之正气者方为人;生居四方化外,不得天地之正气者为夷,臝也就是虫,而且以中国之人为四方诸夷之长。其作者不仅巧妙地将“倮”替换为同音字臝“”,同时又为夷狄与禽兽的关系增加了一重证据。

  另外,得天地之正气者为人,不得天地之正气者为禽为兽的思想,大概来自《通典》的《边防典》。有明一代,许多有关异域的知识,都参考过杜佑的《通典》,陈侃和蔡汝贤在其著作中,曾明确引用或参阅过《通典》臝,因此我们认为《虫录序》对正气和不正之气的论述,可能受到《通典》的影响。其《边防典序》明确记载了气对华夏和夷狄的不同作用:

  覆载之内,日月所临,华夏居土中,生物受气正。其人性和而才惠,其地产厚而类繁,所以诞生圣贤,继施法教,随时拯弊,因物利用。三五以降,代有其人。君臣长幼之序立,五常十伦之教备,孝慈生焉,恩爱笃焉。主威张而下安,权不分而法一。

  其下又言今之夷狄:

  其地偏,其气梗,不生圣哲,莫革旧风,诰训之所不可,礼义之所不及,外而不内,疏而不戚,来则御之,去则备之,前代达识之士亦已言之详矣。

  安史之乱以后,夷夏之防的观念颇为士人所重视,杜佑(735—812)的《通典》正作于其时。《通典自序》中指出修边防典的意义,就在于“置边防遏戎敌”,故书中有关诸夷的部分被命名为边防典。和《边防臝典序》相比较,《虫录序》做了更多的发挥,这些生居化外的夷狄不仅为礼义所不及,而且其性情与华夏之族迥然相殊,甚至与禽兽相近。

  明代万宝全书诸夷门中的“诸夷杂志”,以文字附以图像的形式,展现对诸夷的认知。尽管这些内容臝呈现出不同的系统,我们也难以断定其与《虫录》是否有直接的关系,但其中所表现的思想,却与各类《臝虫录序》颇为一致。

  根据各类万宝全书中“诸夷杂志”的记载,部分蛮夷被追溯为禽兽的后裔。其中言交趾云:

  其人乃是山狙瓠犬之遗种也,其性奸狡,剪发跣足,窅目昂啄,极丑恶,其状类禲,广人称为夷鬼。

  据《刘子》等文献记载,山狙为一种灵巧的猿类动物。瓠犬在“诸夷杂志”中也有出现:

  帝喾高辛氏宫中老妇有耳疾,挑之有物如茧,以瓠离盛之,以盘覆之,有顷化为犬,五色,因名瓠犬。时有犬戎之寇,募能其将吴将军者,妻以女。瓠犬俄卸(衔)人头诣阙下,乃吴将军之首也。帝大喜,欲报之事,未知所宜。女闻帝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已,以女妻之。瓠犬负女入南山石室中,三年生六男六女。其母状白帝,帝迎诸子,言语侏离。帝赐以石山大泽,与众居住。其后滋蔓,长沙武陵蛮是也。

  在故事的最后,作者还要添上如此一笔,称瓠犬所生的五子“耻其父犬也,谋而杀之”。通过这样的记述,则使瓠犬之子悖绝人伦凶残弑父的本性跃然纸上。所以交趾作为山狙与盘瓠的后代,不仅形貌丑恶,而且传承了其先祖奸狡的性情。与交趾相比,匈奴鞑靼国的先祖更为多源:

  其种有五:一种黄毛者,乃山鬼与黄犊脖牛所生;一种短项矮胖者,乃玃狡与野猪所生;一种黑发白身者,乃唐李靖兵遗种也;一种名突獗,其先乃射摩舍利海神女与金角白鹿交感而生。‧‧‧‧‧‧一种乃塔巴赤罕之祖,《元朝秘史》云苍色狼与惨白鹿所生。二十五世生帖木真,称大蒙右都长,僣号皇帝。‧‧‧‧‧‧帖木真四世孙僣居中国为帝。

  这些记载多源出于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黄牛、野猪、白鹿很明显都是野兽,其中提到的狡各种说法不一,但基本是猿类或豕类动物。另据学者通过与《酉阳杂俎》对比,发现万宝全书诸夷门的文字有一定的改动,其中不仅将原文中的山神改为山鬼,而且原文中的“发黄”,在万宝全书中变成“黄毛”。在文中,与“黄毛”相对应的却是“黑发白身”,因为他们的祖先是李靖破突厥后所遗留的部队。另外还需追述一句,据万宝全书的记载,交趾国中也有类人者,但他们是马援征交趾后留在当地的汉军的后人。这样的记载,则完全揭示出华夏之族与四方蛮夷的不同特征。

  “异域杂志”还记载了一些性情与禽兽相近的臝国家,他们如《虫录序》所言,或“尚战斗,轻生乐死”,或“贪货利,好淫僻”。其中暹罗国不仅“气侯不正,俗尚侵掠”,而且“男子自幼割阳物,嵌入宝以衒富贵,不然则女家不妻也”。注辇国人则“尚气轻生”。老挝国更是“人性狠戾,但与人不睦,则暗下窝弓射杀之”。如获得一人,便将其脚跟以石磨去皮,使之不能行。乌衣国也是“见汉人则背行,不令见面”。“见之即杀,谓:既见吾面,不令其生。”并且此国人“以草为蓬悬物于上,与人交易,不相授受。彼亦以物悬而易之,如价不及,则追而杀人”。婆罗国同样“男女皆佩刃行,但与人不睦则刺杀之”。东印度国更是“人性强犷,好杀伐。以战死为吉利,以善终为不祥”。另外有在东南海中的沙华公国,“其人常出大海劫夺人,卖之阇于婆国”。在西南海上的昆仑层期国,其国人则专门布食诱捉身如黑漆的鬈发野人,并将他们买与番商作奴。

  在万宝全书的诸夷门中,甚至有吃人的国家,其中记载“自蓝无里国去细兰国,如风不顺”,便会飘至一个名为晏陀蛮的国家,此国中人“能食生人”。比晏陀蛮更为凶残的是一个叫近佛国的地方:

  在东南海上,多野岛,蛮贼居之,号麻罗奴。商船至其国,群起擒之,

  以巨竹夹而烧食,人头为食器。父母死,则召亲戚挝鼓共食其尸肉。

  在最后作者也不禁评论道:“非人类比也。”可见此国中人确实人性不足,而禽兽之性有余。另外尚有一些生活与禽兽相近的异族,依然过着茹毛饮血、衣皮居穴的生活。如在南海中的拨拔力国:

  不识五谷,人只食肉,常针牛畜盛血和

  乳生饮之。身无衣,惟腰下用羊皮掩之。

  与此相类的还有都播国人和讹鲁人,前者不仅“结草为庐,不知耕稼”,或“衣貂鹿皮”,或以鸟羽为服,眼深发黄的讹鲁人同样只会“垒木植为屋宇”。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鲍江]民族志电影:在学术与艺术之间
下一条: ·[程波涛]论祝寿图像中民俗与文化的共生现象
   相关链接
·[程梦稷]博物知识的双重图景:“诸夷门”与《山海经》的民间重构·[鹿忆鹿]晚明《山海经》图像在日本的流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