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除了协助狩猎,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看家护院。“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代诗人刘长卿曾在《逢雪宿芙蓉山》中就描绘了一幅风雪之夜看家狗迎接主人的温馨画面,声声犬吠里既有对主人回家的欣喜,又有些许对晚归的埋怨。主人或许会摸摸爱犬的头作为回应,表示对其一天守卫工作的认可。这期狗年说狗,我们就来讲讲看家狗的故事。
▲《风雨之夜的候门者》 选自丰子恺《护生画集》
古诗里的看家狗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在《归园田居》里用鸡鸣狗吠来反衬自己田园生活的宁静与闲适。在他看来,有“鸡犬之声相闻”的日子才算真正的归园田居。这样的田园理想在其《桃花源记》中得到了更为深刻直接的体现,“桃花源”几乎成了后世人心中理想世界的代名词。
▲《桃花源图卷》局部 明 仇英
历朝历代的文人常对这篇佳作进行再创作,有趣的是,无论如何改编,看家狗和鸡使终作为美好田园生活的象征,出现在这些桃源诗中。例如,王维的《桃源行》写的是“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卢纶的《同吉中孚梦桃源》则是“园林满芝术,鸡犬傍篱栅”,而李白在《桃源》中告诉世人进入桃花源的方法是“直驱鸡犬入桃花”。
▲《掐丝珐琅山村农庆图插屏》局部 清
晚年的白居易长期居住在洛阳履道坊,《池上篇》描写了他当时的生活环境与日常点点滴滴。全诗以“闲适”的生活表达出自己“识分知足,外无求焉”的人生哲学。结尾两句“妻孥熙熙,鸡犬闲闲。优哉游哉,吾将终老乎其间”是诗人对晚年生活的总结——妻子儿女其乐融融,鸡犬自由自在,我陶醉在这种悠然自得的日子里,颐养天年。在白居易看来,鸡和狗不再是不起眼的牲畜,而是和自己一起践行悠闲生活的好伙伴。
▲《冬日的同乐》 选自丰子恺《护生画集》
除了象征美好生活,还有很多诗描写了看家狗与主人的深厚感情。杜甫的《草堂》作于自阆州返回成都草堂后,记叙了这些年来去草堂的始末,抒发了对国家危亡和自身命运的感慨。其中一句“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写的是杜甫的爱犬终于等到主人归来,无比欢喜地低徊在他身旁。描写看似平淡,实则深沉,与杜甫重逢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爱犬,还有他过去的草堂生活。类似的画面还有很多,例如“山犬喜人归”(唐·钱起《送元评事归山居》)、“犬喜人归迎野路”(宋·陆游《舍北行饭》)、“犬喜来迎似到家”(宋·陆游《出游至僧舍及逆旅戏赠绝句》)等等。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不管主人身份如何变化,贫穷或富有,狗对主人一直忠心耿耿,与主人共患难。贾岛的“此行无弟子,白犬自相随”(《送道者》)写的是出行者无人同行,唯有狗相伴。虽是在烘托凄凉的氛围,但狗对主人的忠诚与爱显露无疑。而“旧犬知愁恨,垂头傍我床”(《得舍弟消息》)写的是安史之乱后的杜甫身在他乡,仕途的坎坷和国家的破败让他心情低落,爱犬似乎了解自己的愁闷,一直陪伴在他身边。
▲《说唱人》烟画 清
当然,看家狗也不总是美好正面的形象,由于对主人的忠诚,亦使其背上了摇尾乞怜、卑贱低下的骂名。比如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把奸佞董龙骂作“董龙更是何鸡狗”,还有卢仝在《冬行三首》里以“可怜圣明朝,还为丧家狗”悲鸣自己生在一个圣明的朝代(唐朝),却活得跟丧家犬一样恓惶。这种以狗讽人的诗也有很多,我们在这里就不多做讨论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汉声文化讲义”2018-01-25 【本文责编:程浩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