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和文臻]跨越历史的生命之舍——自梳女居所“冰玉堂”作为生命空间的人类学研究
  作者:和文臻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20 | 点击数:15118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冰玉堂作为生命空间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的深入阐释,为社会空间理论提供了一个个案补充。简言之,全文分别从冰玉堂的空间结构、历史流变及其文化表征意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试图呈现冰玉堂作为建筑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生命空间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就冰玉堂作为建筑空间而言,姑太、当地有识之士以及政府对于冰玉堂的修建、重修以及后期将其作为文物进行保护和再开发,记录并延续了这一段几无可能重演的特殊历史,同时也为沙头村后续的发展增添了历史感和文化认同感,自梳女的群体记忆也被融化和呈现在冰玉堂里。自梳女们会老去,但冰玉堂的存在会将这段历史保存、讲述和更新,她们的信念与精神也在冰玉堂的建造、重修、开放、存留中代代相传。如果记忆有承载,那么冰玉堂牌位的存在就是关于自梳女记忆实实在在的载体。在这个意义上,冰玉堂已经超越列菲伏尔所述社会空间的含义,而成为地方文化和道德意义的代表,并蕴含自梳女对于社区文化意义的期许。

  就冰玉堂历史流变而言,旧时自梳女不被接受在家中离世,于是她们修建冰玉堂作为自己的养老和临终之所,并在其内供奉牌位以供后人凭吊。后来自梳女慢慢被家人接纳,冰玉堂的功能也从住所转化为聚会场所。本世纪初,在当地政府的旅游开发下,冰玉堂成为旅游观光点和民俗博物馆,增加了其作为商业和旅行空间的维度。自梳女们对冰玉堂的修建展现出她们推崇的生命伦理,因此冰玉堂除了作为权力空间、政治空间或说社会空间,更应该被理解为自梳女的生命空间,在跨越历史的创立与修复中呈现出其多层次的文化意义。从这个意义来说,冰玉堂是自梳女群体历史承载的载体,也是自梳女个体生命的供养形式。

  就冰玉堂作为文化表征意义而言,修建冰玉堂的初衷是自梳女试图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群体的生命空间,而随着冰玉堂渐渐成为对外开放的社会空间,自梳女群体的私人空间转化为公共空间。这样的历史流变一方面反映出自梳女群体渐渐老去的生命历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整个大的社会环境和背景的变化。自梳女从最初回国受到村里人歧视到成为被消费的对象,从一开始的被排斥、边缘化到被被接纳到当地社会当中,利用和整合了当地的资源进行冰玉堂的修建,直至最后被整合成为当地的文化品牌和文化资源。这与自梳女原先所倡导的精神相悖,折射出我们整个社会对于经济利益过于重视,背离了生命本身无法用经济利益来衡量的无价美好。

  简而言之,自梳女修建冰玉堂的初衷是为了有一个清静的聚会和祭拜先祖的场所,时过境迁,当地政府出于经济发展的考虑,在旅游业的思路下开放冰玉堂。尽管在冰玉堂的重修和使用的过程中,自梳女们展现出冰玉堂作为生命空间的顽强生命力,然而,随着自梳女生命的终结,她们静心维护的冰玉堂被政府和旅游公司用来进行商业化炒作,这从侧面反映出现今社会对于生命伦理的认知开始与自梳女发生分歧。政府在意和推行的,是如何将自梳女的文化资本在更大范围内转变为可见的经济利益。与之相对,自梳女不论身处何种境况,一直坚守自己信奉的美德和生命伦理,试图与蕴含着她们自己生命历程的生命空间冰玉堂建立联接——作为自梳女生命空间的冰玉堂表达的正是其对生命的追求。然而,这已渐渐沦为过往,自梳女们的生命之舍被转化为谋利润、促进经济增长的景点,自梳女的老去和离开使得生命之舍不复有从前的生命承载之意,这个空间最终见证的,是她们个体以及群体生命的终止、作为生命空间的意义的再阐释以及商业空间的开始。 

(本文源自《民俗研究》2017年05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黄剑波]人类学与中国宗教研究
下一条: ·[方李莉]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之路
   相关链接
·[李宁利]自梳女的“婚嫁”象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