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和文臻]跨越历史的生命之舍——自梳女居所“冰玉堂”作为生命空间的人类学研究
  作者:和文臻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20 | 点击数:15121
 

摘要:通过对冰玉堂历史和功能变化的描述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冰玉堂筹建、使用和重修的历史过程,也是自梳女寻求群体内部认同和社区认同的历史,展现出自梳女与地方社会的紧密连接。冰玉堂不仅是自梳女的居所和养老之所,也是自梳女灵魂的归宿,承载和融汇了自梳女的美德和历史,成为后人追忆她们不朽精神的生命空间。然而,随着自梳女生命走向终结以及后期的商业开发,冰玉堂渐渐褪去作为自梳女生命空间的意义,转化成当地政府和旅游公司主控的商业空间。

关键词:冰玉堂;自梳女;生命空间;

作者简介:和文臻,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助理研究员(山东济南250100)。


  自梳女,是指通过一定仪式将头发盘起以宣誓永不婚嫁的独身女性。自梳风俗于19世纪末兴起,那时缫丝业兴盛,所雇佣的工人几乎全是女性。彼时,顺德、番禺、中山、南海、肇庆等地成为自梳女最为集中的地方,顺德乡村曾流传着“十女九不嫁”的说法,她们被称作第一代自梳女。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顺德缫丝业,大量缫丝厂的倒闭使得女工失业,她们被迫舍弃熟悉的故土,坐上本应载满蚕丝的轮船,去香港、澳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打工,大部分受雇为“住家工”,俗称“妈姐”。当时,顺德妈姐遍布东南亚,人数超过三千,仅均安沙头一村在新加坡的妈姐就有100多人,这些人被称为第二代自梳女。而20世纪40年代被“水客”、家中女性长辈等带到新加坡打工的妇女,则是第三代自梳女。

  迄今为止关于自梳女群体的代表性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进行。Marjorie Topley和叶汉明持妇女压迫反抗说,前者认为珠三角地区缫丝业的发展给妇女经济独立创造了条件,而自梳和不落夫家正是妇女试图摆脱婚姻桎梏、寻求个体自由独立的方式,后者把自梳看作与父权家族制度斗争后的妥协,把自梳女的力量之源归结于个人价值和群体文化;萧凤霞质疑脱离地域社会语境的性别分析,认为自梳女的独身习俗与华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渊源关系,反对把自梳看作妇女个人的反抗抉择,而是倾向于将自梳女现象看做为不同族群划分的标识,部分产生于汉族移民与当地疍民的文化接触;另一派则多为调和以上两种观点,如李宁利把自梳看作既能得到社会认可、又能摆脱婚姻的一种文化调适;目前更流行的观点则是基于珠三角地区地理文化区域和时代特殊性糅合而成的独特历史和景观说。在以上既有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自梳女群体的成因是核心关注点。

  在本研究中,笔者将不再追寻自梳女的成因,而是以广东顺德均安的自梳女为研究对象,把田野点锁定在其终老之所——冰玉堂,通过探究冰玉堂从筹建到保存的历史流变,关注自梳女群体与地方社会群体的互动,进而解读冰玉堂作为社会空间和生命空间对于自梳女自身及地方社会的象征意义。

  一、冰玉堂:多种文化共融的空间格局

  自梳女在世时勤勤恳恳、不怕吃苦受累,但内心依然恐惧死后没有子嗣祭拜而沦为孤魂野鬼,因而有部分自梳女会选择“不落夫家”,即名义上嫁入别家做媳妇,实则外出打工,除了为名义上的“丈夫”出钱娶妻,还要给“婆家”供养生活费,但回乡时更多在娘家生活,赚的钱也大部分供给娘家,只是过世后葬在夫家。也有部分自梳女嫁给过世的男性,俗称“买门口”,以便死后能葬入男方家。值得关注的是,另有部分自梳女聚居生活,平日里互相照顾,去世后由群体自主举行送终仪式,此类地方被称为“姑婆屋”,目前在珠三角地区的广州、佛山、肇庆、中山、番禺等地,仍大量保存有所谓的“姑婆屋”,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即沙头村的冰玉堂。

  冰玉堂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沙头社区。沙头早在宋代即有黄氏族人迁居开垦,亦有区、麦等姓氏人口居住,因村口有一小溪,水清见底,黄沙晶莹,遂得名沙溪,后来生齿渐繁,村落范围扩大,村人觉得“溪”字狭小,遂改名“沙头”。沙头社区是均安镇的中心区域,众多村民旅居港澳及海外,是镇上的重点侨乡之一。均安镇的很多庙宇在“破四旧”时被毁,仿古风格的冰玉堂由于是华侨投资修建才躲过一劫,后来翻修时也秉持“修旧复旧”的原则,如今才可能作为屈指可数的古建筑矗立于沙头村。

  从村口牌坊步入沙头村,能看到一幢与周围房子颜色迥异的建筑,那就是冰玉堂。正门写有“冰玉堂”三个大字,“冰玉”意指冰清玉洁;两侧对联为“冰玉堂中诚雅洁,静安舍内满清芬”,横批“颐年胜境”。冰玉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228平方米,由门厅、庭院、前堂、冰玉堂和偏间组成,主体建筑高两层,砖木结构,硬山顶,灰碌筒瓦,青砖墙。

  迈进正门,院子里清幽安静,种满了果树花草,还有从新加坡引进的指甲树和米仔兰,色彩鲜艳、香味怡然。早先,院里还种有几棵嘡啷树,树干光滑笔直,径入云霄,毫无分杈斜枝,象征姐妹们一心一意一条心。2012年时还有一棵存活,但2014年待我回访田野点时已经死去。“寄魂树”的凋零似乎暗合着自梳女的生命旅程,随着时代的流逝,冰玉堂也在告别过往的世界。2012年6月我们去调研的时候,很多姑太已经过世,有的姑太腿脚不方便,常来冰玉堂的姑太只有四人,她们将成为冰玉堂最后的主人。

  穿过院子可以看到青砖墙和拱门,门上“鹤岭静安舍”几个大字由沙头村年近九旬的黄乃琛老先生题写。拱门是绿色的,正殿的桌椅基本是冰玉堂初建时置办的。牌匾处有两副对联:一幅“德自祖先种,福留后人讲”,横批“祖先德泽永存”;另一幅“安心静安舍,玉成冰玉堂”,横批“先娘音容常存”。进门抬头就能看到袅袅燃烧着的塔香,由负责打扫冰玉堂卫生的珍姐卖给外来祈福的进香人。

  冰玉堂院落格局为四合院,主体建筑集庙宇式和当地家屋式建筑为一体。整体建筑彰显着南洋风格,堂中布局摆设反映出作为洋佣工的自梳女群体深受新加坡文化的影响,正殿两旁的拱门上画有水彩画。“冰玉堂”也是当地的“众神庙”,供奉有观音、关帝、华帝、济公、财神等众多神位,其中正殿供有观音、关帝的神像,北边一间是关帝庙,供有关帝的神像,神像两侧也供奉观音。

  冰玉堂内自梳女的牌位分两间摆放,正堂摆放沙头村黄姓姑太们的牌位,正中有两块自梳女的神主牌,牌上刻有沙头黄姓自梳女的名字,共325人。仍在世的姑太们名字上贴有红纸条,去世之后才拿掉。2014年11月笔者回访时,贴有红纸条的名字已经所剩无几。两侧对联为“三世虔修叩拜佛,一生清静受封神”。侧间摆放的是其他姓氏姑太的牌位,牌旁分别刻有“德自祖先种,福留后人耕”“安心静安舍,玉成冰玉堂”的字样。这种祭祀方式类似于新加坡的集体牌位崇拜。

  冰玉堂的建筑风格和格局反映出多种文化的交融,从建筑设计到堂内观音、神像、牌位的摆放,呈现出自梳女牌位祭祀、黄氏家族祭拜,以及关公、观音崇拜等多套仪礼的混合。冰玉堂多种文化交融的建筑风格与自梳女常年旅居海外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但这并不影响她们对于家乡的认同和连接,如自梳女牌位的摆放即遵循了当地祖先崇拜的仪礼规矩,这反映出自梳女保持开放的心态,在不同地域文化影响下仍保持了较为独立的群体认同,在空间格局的设计和神像摆放中实现了基于群体认同的文化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在列斐伏尔看来,空间弥漫着社会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从上文所述可以看出,冰玉堂作为一个由自梳女缔造的场所,不仅内含列斐伏尔强调的社会空间的含义,更承载着自梳女这一群体对于生命的理解、阐释及其表达。自梳女最初因为担心自己老无所终,筹资在沙头村建冰玉堂,专门用于供奉离世的姐妹,也给回国的姐妹留一个落脚之处,在修建和冰玉堂的布置过程中将自梳女在南洋的宗教信仰和个体生命历程也融入其内,建构了如今多种文化共融的冰玉堂。作为自梳女的生命空间,冰玉堂蕴含着自梳女与地方文化的连接以及自梳女群体关于自我群体认同的文化意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黄剑波]人类学与中国宗教研究
下一条: ·[方李莉]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之路
   相关链接
·[李宁利]自梳女的“婚嫁”象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