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卢翀]唾手可得的理想化表演
——浅析现代社交软件中的自我建构
  作者:卢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19 | 点击数:4668
 

主编推介:本期新青年卢翀,男,河南开封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人类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人类学,当代社会文化。本文从“微信朋友圈”着手,试图探讨社交软件对社交行为的改变,反思现代网络社交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及背后的原因。


 
  摘要:社交行为一直是人类建构自我形象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传统的社交建立在一种同时同地的基础上,利用语言,肢体等行为进行交互的模式。因此学习并掌握良好的社交礼仪,在这样的交互模式中展现自己是传统自我建构的基本构成。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社交行为的基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同时同地的模式开始被打破,利用网络技术的便利,进行的跨地域,跨时间的虚拟交互成为了新的主流社交模式,因此诞生了新的自我形象的建构方式,相比于传统方式更为快捷与高效。这背后体现的不仅仅是技术的发展与变革,更是社会发展中的诸多变迁。
 
  关键词:自我建构;网络社交;碎片化;现代性
 
  如何在社交场合展现出完美的自己,如何构建在社交场合给每个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这个问题,在人类文化的长河中可谓经久不衰,不同的文化中围绕社交场合的各种礼仪也层出不穷,无论是西方人们都争相学习的所谓传统贵族修养,还是过去中国人们争先模仿达官显贵们仪态,都表现了人们在社交场合之中想要展现自我的心理。在网络技术普及的现代,社交的行为相较于传统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在网络社交的大环境中,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展现自我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这的确值得思考。
 
  在米德看来,自我并非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种互动关系的体现,是在“主我”(I)与“客我”(me)的不断互动中而形成的。“主我”指的是行动与意愿的主体,是形式;“客我”是社会关系与评价的体现,是内容,两者是在不断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而人们想要在社交场合中展现出的良好形象,就是一种通过“主我”的行动建构“客我”形象从而完成自我建构的活动。
 
  在科技大爆炸之前的漫长的人类历史中,这种自我建构的活动一直是一种面对面的社交活动,如上文所述,人们努力的学习被广泛认可的社交准则,行为,语态,然后在社交过程中展现出来,建构出一个良好的“客我”形象。这样一种自我建构过程,包含着展示自我,收获评价,完成建构这几个部分,同时同地、面对面的社交活动是完成这一建构过程所必须的场景。但是网络技术的出现,打破这一过程。尽管建构的过程并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但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忽然发现,完成这样的自我建构并不在完全依赖于同时同地的面对面社交活动,社交软件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展开交流,社交活动的限制就此被打破,自我建构的行为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社交软件自身特点的分析
 
  现在的网络社交软件的类型不一而足,有诸如QQ,MSN,微信聊天等以即时通信为主的社交软件,也有像是微博,微信朋友圈,以及国外的Facebook,Instagram等以分享自我生活与观点为主的社交软件。两者的定位不同,对于社交活动的侧重也并不一样。QQ等聊天工具,可以看做传统交流方式的延伸与升级,在网络技术出现之前,电报,电话等技术也是如此,这样工具以及时通讯为最主要目的,在建构“客我”形象从而进行自我建构的意义上相比于另一类要逊色许多。因此接下来进行讨论的是以微信朋友圈为代表的另一类网络社交软件,来看看这种社交技术的出现对于自我形象建构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在这一类软件中,我们以朋友圈为例来进行分析,之所以选择朋友圈,是因为它庞大的基础用户量和普及程度,从2011年底微信问世至今用户已经超过八亿,是亚洲用户最多的社交软件,2012年中旬微信加入朋友圈功能至今,已有接近八亿用户使用过朋友圈功能,朋友圈进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朋友圈为例,利用社交软件进行的自我建构体现了三个明显的特点。
 
  1、标签化的自我展现方式,完全避免了自身短板与缺点的展示。
 
  朋友圈包括同类的分享类社交软件的自我展现方式一般都是以百字左右的短文搭配照片来进行的,具体到朋友圈,文字则更为简短,一般只有了了十几字搭配多张图片,或者转发他人尽心编辑过的文章,来分享自我生活或自己的某种观点。这样的方式带有明显的标签化趋势,在标签化的表达方式中,是没有短板和缺点的展示的。应该说无论是传统的社交方式还是现代的社交软件,人们在建构“自我”的时候是都会刻意回避自己的缺点和短板的,但是这在传统的社交场合下是近乎不可能的。
 
  传统的面对面,同时同地的社交方式,人们展现自我是一种即时性的连贯行为,通过言语,肢体,表情来展现,就算为此做了充足的准备,甚至排练,仍然不可能完全避免自我短板和缺点在不经意间展现出来。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不经心的话,都可能在传统的社交场合中被人记住,认为是一个人自身的不足。但是在现代技术支持下的社交软件,完全规避了这一点,每个人的自我展现都是预先策划好的,在短短十几个字配合照片的情况下,没有人会展现出自己哪怕一点点的缺点。这样就使得,自我展现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展示,每个人在社交软件留下的形象都是近乎完美的。
 
  不仅如此,标签化的表达方式还带来了精准建构的可能性,可以根据预设建构目标,精确的将所要展现的内容体现在标签中,以期收获到预设的评价,完成一次精确的自我建构,这样的建构方式,也是传统的社交行为所不能带来的。
 
  2、展示与评价的间隔时间被迅速压缩,近乎在瞬时完成。
 
  现代社交软件的另一个明显特点是迅捷,自我展现完成的同时,几乎就会收到对此的评价,整个建构过程被压缩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近乎变成一个瞬时行为,大大提高了自我建构的效率。
 
  传统的建构方式即社交场合和社交行为是一个较为漫长,且时效性较差的过程。一个人精心策划的一场自我建构设计活动,在整个活动期间近乎全都停留在自我展示阶段,参与者并不会在同时就给予反馈与评价。这来自于已经被广泛认可的社交规范和行为即所谓的城府,不随意的评价他人。对于一个人一次建构的评价会慢慢体现在日后与其相处的过程中去,喜爱或是厌恶显现出来的时间都较为漫长。对于建构者来说,他们也十分清楚,在传统条件下一次“客我”形象建构的行为有漫长的时间轴,不仅如此,评价的获得方式也会显得十分晦涩;直抒胸臆,对他人评头论足并不是社会公认社交行为,因此网络社交软件所带来的时效性是传统建构方式所不能比拟的。人们在自我展示同时就会收到评价和赞誉,并且如上文所述,这里的展示是一种完全标签化的展示,不仅优秀而且精准,因此人们受到的评价也几乎完全不存在批驳与厌恶,建构者与评价者形成了一种新的,网络社交下公认社交准则,展示优点,收获赞誉。那些没有遵循这一准则,在他人展示之下恶语相向的人都会被现代社交软件强大的精确分割社交关系的功能屏蔽在他人的社交圈之外。这便是现代社交软件的第三个特点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folklore-forum)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赵洋]观念与思想:汉代虎形肖形印的解读
下一条: ·[吉国秀 王明月]信息技术、职业群体与社会变迁:一项基于 IT 笑话的跨学科研究
   相关链接
·[张士闪]地方感与地方社会的自我建构:以鲁中洼子村为个案·[杨红]目的·方式·方向:中国非遗保护的当代传播实践
·两个瞬间·碎片化传播中的“财神庙上市”争议:此“庙”非庙?
·[吉国秀等]东北地区“二月二”节日传承、记忆碎片化与主体缺失·上海1900多项非遗面临“碎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