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人走艺绝 浙江非遗抢救记录进入读秒时间
  作者:记者 李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14 | 点击数:4162
 

   在温州瑞安湖滨公园的大榕树下,每到周末都有不少人期待着一位老人的出现,只要能听他唱上一曲,所有的等待就都是值得的。

  89岁的阮世池,当地人口中的阿池先生。每当鼓响一声,他一手执曲板,一手持鼓钎,眉眼一挑,手臂一挥,嘴边的词曲儿顿时活色生香起来。

  温州鼓词,是流于浙江温州及毗邻地区的汉曲曲艺品种,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阮世池也是浙江省列入首批抢救性记录的10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

  这些自古沿袭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凭传承人的口传心授得以代代相传。但由于时代变迁、后继乏人,许多非遗项目正面临着人走艺绝的境况,抢救刻不容缓。

  不久前,浙江省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成果专家评审会在杭州举行,整理制作后的视频和传承人口述史系列丛书也即将面世。

  面临人走艺绝  非遗抢救记录与时间赛跑

  自2007年起,文化部共公布了4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单,浙江有122位。然而,这个数据随着时间推移,正在不断减少。截至目前,我省有20位国家级传承人已先后离世。

  2015年,文化部启动了300名70周岁以上及不满70周岁但体弱多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工作,利用现代技术的手段,全面系统地记录传承人掌握的非遗知识和精湛技术,为后人留下宝贵资料。

  “一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年岁已高,又后继乏人。一旦哪天撒手离世,就把非遗技艺中最精湛最宝贵的精华一并带走了,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胡雁说。

  而浙江2015年上报的第一批记录对象中,有两位传承人季桂芳(泰顺木偶戏)和许定龙(台州乱弹),还来不及抢救记录,就相继离世。

  目前列入首批抢救性记录的10位对象,分别是徐二男(海宁皮影戏)、张坤荣(海宁皮影戏)、汪世瑜(昆剧)、郑兰香(婺剧)、葛素云(婺剧)、沈守良(姚剧)、章华琴(新昌调腔)、李子敏(瓯剧)、阮世池(温州鼓词)、卓乃金(平阳木偶戏)。

  “这10位老师的平均年龄81.5岁。”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郭艺说,“而我省70岁以上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有82人,留给我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利用数字化手段  完整呈现非遗传承精华

  “非遗传承人是非遗得以赓续的核心要素、关键要点。”在抢救性记录成果专家评审会上,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陈瑶指出,这次抢救采取影像、图片、文字等全方位、综合地记录,制作访谈口述片、项目实践片、传承教学片,完整记录传承人口述、技艺操作表演、传承教学的过程,能够比较完整、全面地采集传承人的方方面面。

  现年84岁的卓乃金,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平阳木偶戏的代表性传承人。出身木偶世家的他,13岁习艺,已从事平阳木偶戏70余年。

  他的儿子卓晓军,继承了老爷子的衣钵,是平阳木偶戏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级演员。早在多年前,他就翻遍老爷子早年所有的视频资料,都没能找到那出《辕门斩子》。这是平阳木偶里的一出经典戏,也是卓乃金艺术巅峰期的代表作,但在那个年代没有完好地保存下来。如今,一心想继承平阳木偶戏所有精华的卓晓军,想学却无从学起。

  “数字化手段保存,是最有利于保存非遗艺术精华的,这是利在千秋的事。”卓晓军讲完这句,一旁的老爷子默默地点了点头,念叨了一句“人还在,技却不在了”。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是扎根在中国土壤中,承载着千百年来人文精神的载体。其中的精湛技艺能否完整地记录下来,不仅取决于传承人的状态,也与记录的手段方式有极大的关系。所以,以数字化方式进行活态抢救性记录,十分紧迫。”浙江省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省文化厅艺术处原处长周冠均说。

  留下珍贵历史资料  涵盖每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浙江是个戏曲大省,在首批抢救记录名单中,戏曲类传承人占了九位,曲艺一位。

  章华琴是新昌调腔的代表性传承人,70多岁的她扮上小红娘的妆,在古老的戏台上,再现当年经典的片段。虽然身段已不复当年,但一挪步一甩帕一转眼,在她的肢体和神态中,仍留有艺术高峰时的余韵。

  “他们的认真和热情,让人动容。”周冠均说,所有的传承人都尽力呈现,全力配合,不亚于当年任何一次重要的演出……

  “他们每一个,都有两重身份,一是继承,一是被继承。希望自己做好交接的这一棒。”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研究员徐宏图说。

  30年里跑遍全省山间乡里,一直从事田野调查的徐宏图,堪称浙江稀有剧种的百科全书。作为抢救记录工作的学术专员,他也参与了几次记录访问,心情有起有落。

  “有的传承人,徒子徒孙一大群,聊起来欣慰又满足;有的传承人,流露出的却是失落和危机感,不知道这一身技艺徒弟能学到多少,又能传下去多少。”

  郭艺告诉记者,抢救性记录涵盖的是不仅仅是每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除了在“十三五”期间将全面完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也非常重要,工作量非常大,也很有学术价值。”

  文章来源:浙江在线 2017-12-25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条: ·百年“纳顿”谁来传承
下一条: ·回归生活,才算存活——非遗传承人的无奈与希望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邹艳梅]近二十年来礼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
·[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
·[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
·[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
·[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