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崔琦:相声在变化中生长
  作者:记者 艾江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13 | 点击数:8709
 

  要赢得观众,必须与时俱进。马季擅长写一些应时当令的东西,什么年头写什么东西。他一共创作过300多段新相声。马季曾经说过,一味继承传统相声,哪怕是经典,也不能推动这门艺术前进,只有不断说新段子新相声,才能引领相声不断发展。你什么时候上马季家,他除了写字,就是坐在那琢磨相声,“毕生都付相声艺,闲来独喜学涂鸦”。

  马季是新相声的一面旗帜,他写了很多歌颂型相声,比如《女队长》《画像》等。有个劳动模范叫张富贵,他不说张富贵怎么能干怎么吃苦流汗,而是通过一个画家给张富贵画像的手法,去表现人物。60年代,马季有次去山东文登体验生活,当时正是夏天,天气特别热。马季住在农民家里,打开门窗,光着膀子,晚上点着油灯,背对着门口在一个破桌子上伏案写作。一起去体验生活的老曲艺家沈彭年,找马季聊天,想跟他开个玩笑,蹑手蹑脚走到他背后,用手朝他后背一拍,就听“嗡”一声蚊子全飞了,马季背上留下一个血手印。现在为什么很难出优秀相声,还有哪位相声演员肯下这么大工夫体验生活?

  我个人认为,有歌颂型的相声,很少有歌颂型的包袱。“我们一定要向雷锋学习”,这话有人乐吗?凡说歌颂型的话,都没有乐的。比如马季创作的相声《女队长》,如果说“我和我媳妇攒了钱了,我说买个收音机,我媳妇买个抽水机”,这乐吗?没乐。都是在讽刺自己的时候才乐,“我爱人说抽水机多好啊,哗啦啦哗啦啦,浇出一片好庄稼。哗啦啦哗啦啦,多动听呢!”“我怎么没听出了啊?”“那你听出什么来了?”“哗啦啦哗啦啦,好容易凑了八十八,两人钱她当家,我这男人算白搭。”这时才乐。

  歌颂型相声,很难出包袱,真正的包袱还是讽刺自嘲。《英雄小八路》里,小八路最初没事干,买了点糖给解放军叔叔吃。“叔叔吃糖吗?”“不吃。”怎么办?捧哏的说:“那是没遇见我。”“你有办法让解放军叔叔吃啊?”“叔叔不吃,我吃啊。”《登山英雄赞》中,爬山快到顶,就剩一口氧气了。“老刘你吸一口吧。”“小王你吸一口吧。”最后我说“还是我来吸一口”,还是暴露个人主义的地方逗乐。

  三联生活周刊:上世纪70年代初,侯宝林、马季等从河南“五七”干校返回北京,相声迎来复苏。如果总结一下,马季之后,相声还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与代表人物?

  崔琦:姜昆还是这方面的佼佼者。他没赶上刘宝瑞、郭启儒,但是赶上侯宝林、郭全宝了。早期与他搭档的李文华,在侯宝林、郭启儒面前是晚辈,但有其质朴的一面,他过去是兴平机械厂的工人,酷爱相声,在姜昆之前,与郝爱民、刘宝瑞、侯宝林都合作过,但都没行。只有姜昆遇到李文华,这才发挥出两人的特色,形成“顽童戏老叟”的模式。后来唐杰忠接李文华时,因为他本身有一定知名度,如果换一个生人,接不住。

1960年,侯宝林、刘宝瑞和马季在表演相声

  现在说相声的年轻人很多,但很少像姜昆那样有思想,能从大处着眼,不仅自己也发动同行业对相声艺术做出贡献。姜昆和梁左合作,把小说改成相声,创作《虎口遐想》,谁有这个脑子?他主张提高相声的文学性,每段相声里都要有一个闪光点,都要让人悟出点什么而不是说大道理。

  他努力去这样做了,有时候也感到力不从心。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对参加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外国领导人说:你们到中国来,不仅要看看长城故宫,还要欣赏中国的京剧相声。说了这句话后,中国曲协、北京曲协包括姜昆个人,召开了三次座谈会,讨论如果有一天让大家去中南海说相声,我们说什么?这是摆在现在活跃在相声舞台上演员面临的思考。

  三联生活周刊:广播、电视对相声的发展影响巨大,但比起广播,人们对电视对相声的影响往往更有争议,有人便认为“电视成全了相声,也害了相声”。你对此如何看待?

  崔琦:成也电视,败也电视。有的相声演员一味追求上电视,混个脸熟,所以不肯再下大的工夫。相声是剧场艺术,补充一句,相声是小剧场艺术。“演相声,小剧场。拉家常,不能嚷”,这是由相声艺术自身特点所决定。马三立的相声,你听过一句嚷的没有?侯宝林有一句嚷的吗?

  三联生活周刊:如何看待相声小剧场演出现状与相声的未来?

  崔琦:小剧场相声方兴未艾,出现史无前例的盛况。北京现在有十几家小剧场,天津、沈阳、西安、重庆,甚至黄山等有条件的地方,都涌现出小剧场相声。但是演员和节目良莠不齐,有的演员能够维护相声的本真,有的还不知相声为何物,也有了自己的粉丝,按照自己的模式去说了。

  但这种情况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大浪淘沙,好的相声终归是好的。观众有自己的鉴别能力,侯宝林生活在旧社会为何还能脱颖而出?不要认为过去的人就喜欢听黄色低俗的相声。

  相声不会灭亡,仍在发展变化中成长。只要它能生存,有观众,就是对的。说得再正统再主流,观众不欣赏也不行。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50期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条: ·马盛德:非遗保护如何更好地“走进现代生活”
下一条: ·岳永逸:平常老是感叹的“天哪,老天爷”,猛然耸立在了我面前
   相关链接
·[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祝鹏程]谁之传统,传统何为:对当代北京相声传统化实践的考察及反思
·[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
·[宋赫]“乖讹-消解”理论视域下的相声包袱构造·[杨利慧]民间文学“动态文体观”研究的一个范例
·祝鹏程:《文体的社会建构:以“十七年”(1949-1966)的相声为考察对象》·[姜昆]把幽默传统的古老和相声艺术的年轻结合起来
·[岳永逸]草根相声的知识考古学·[周航屹]近世相声和娱乐期刊的关系初探(1924-1949)
·[禾刀]“不会讽刺”的相声很讽刺·[李丽丹 田永峰]为相声正名
·台湾相声瓦舍:把相声说进中学教材·[祝鹏程]表演视角下的郭德纲相声:个案研究与理论反思
·[李丽丹]“在地化”与“在场化”:博弈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天蔚]江湖、民间与市民社会
·[姜昆]中国曲艺艺术的魅力·[薛宝琨]传统相声和相声传统
·[施爱东]郭德纲及其传统相声的“真”与“善”·施爱东撰文探讨:相声不会死,但不是这样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