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崔琦:相声在变化中生长
  作者:记者 艾江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13 | 点击数:8706
 

  “一味继承传统相声,哪怕是经典,也不能推动这门艺术前进;只有不断说新段子新相声,才能引领相声不断发展。”

  相声作为一个行当,一般会追溯到清末的1870年前后。相声艺人“穷不怕”朱绍文,也由此成为相声的开山人物。在相声艺术的长河中,1917年出生的侯宝林堪称其中代表。他早在新中国成立前便以“文明相声”受到欢迎,新中国成立后所引领的相声改进工作,更让相声从此登上大雅之堂。

  在侯宝林诞辰100周年之际,本刊专访北京曲协副主席、曲艺杂家崔琦,请他讲述侯宝林和他之后相声舞台上重要的革新与人物。

  三联生活周刊:在从新中国成立前過来的一批相声艺人中,侯宝林如何脱颖而出,改变了从清末到上世纪40年代京韵大鼓唱“大轴儿”的格局,成为相声攒底第一人?

  崔琦:相声过去是“撂地”演出。一个大空场,桌椅板凳都没有,就拿石灰粉画一圆圈,观众往旁边一站,不但有相声,还有变戏法的、拉硬弓的、摔跤等各种杂耍。最初相声为什么“白沙撒字”?“一字撒出来一道横梁,二字撒出来是上短下横长”,爱看热闹的人不知干吗,就围了上来,目的在于招揽观众。这个最抻练能耐,说得好演得好,人便越围越多。

  过去在茶园等杂耍园子演出,开始也不是侯宝林攒底,后来他火了,大鼓才变为倒二。从清末开始,原来就是大鼓攒底,从刘宝全、白云鹏一直到孙书筠。马三立腕大不大?还是倒二,孙书筠攒底。有一次孙书筠来晚了,马三立说完一段又说一段,孙书筠没来他就老得说。那会儿剧场都小,观众也看得见演员进来。马三立正在台上演,看见孙书筠走到台跟前,马三立就给孙书筠跪下来:“三姑奶奶,您可来了。”大伙哗一笑。马三立下去,孙书筠换好衣服就上来了。

  侯宝林攒底是为什么呢?因为他说得好,观众都想听他的,他到哪儿都叫座。他到一个剧场演出,别的剧场老板就来请他,因为他能带过去观众,有号召力。生产方式不同,一场大戏有主角有跑龙套的,就是一棵菜;相声不是,就是两人的事,咱俩儿干不过人家俩儿,那就没办法。

  侯宝林的相声,内容干净,没有低俗媚俗的东西;语言精练,没有废话,你听他们几十段上百段相声,没有一次要掌声的。一直到他晚年,我跟侯先生一起创作节目,讲到“仓颉造字,圣人读书”,其中有句“哪位见过仓颉?谁跟仓颉一块吃过饭洗过澡啊?”侯先生说这句不能用,“洗澡”两字不雅。

北京曲协副主席、曲艺杂家崔琦

  与侯宝林年龄接近的那代相声艺人,说得并非都是高级相声、文明相声。但在刘宝瑞、郭启儒、郭全宝等与他一起共事的人中,侯宝林是他们的杰出代表。刘宝瑞也不说脏话、不说荤口、不拿父母抓哏,比如他有一个单口相声叫《斗法》,一个山东卖肉的叫孙德龙,由于喝多了把皇榜撕了要跟外国人斗法。为什么敢撕皇榜?民间有句话“酒壮怂人胆”,刘宝瑞改成“酒壮乏人胆”,规避这个“怂”字,这就不容易啊!诸如此类有点不雅的都不说,不过侯宝林比他们更突出。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50期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条: ·马盛德:非遗保护如何更好地“走进现代生活”
下一条: ·岳永逸:平常老是感叹的“天哪,老天爷”,猛然耸立在了我面前
   相关链接
·[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祝鹏程]谁之传统,传统何为:对当代北京相声传统化实践的考察及反思
·[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
·[宋赫]“乖讹-消解”理论视域下的相声包袱构造·[杨利慧]民间文学“动态文体观”研究的一个范例
·祝鹏程:《文体的社会建构:以“十七年”(1949-1966)的相声为考察对象》·[姜昆]把幽默传统的古老和相声艺术的年轻结合起来
·[岳永逸]草根相声的知识考古学·[周航屹]近世相声和娱乐期刊的关系初探(1924-1949)
·[禾刀]“不会讽刺”的相声很讽刺·[李丽丹 田永峰]为相声正名
·台湾相声瓦舍:把相声说进中学教材·[祝鹏程]表演视角下的郭德纲相声:个案研究与理论反思
·[李丽丹]“在地化”与“在场化”:博弈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天蔚]江湖、民间与市民社会
·[姜昆]中国曲艺艺术的魅力·[薛宝琨]传统相声和相声传统
·[施爱东]郭德纲及其传统相声的“真”与“善”·施爱东撰文探讨:相声不会死,但不是这样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