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2017非遗保护工作: 踏着时代的节拍阔步前进
  作者:记者 王学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13 | 点击数:5717
 

  2017年,文化部重点支持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群参与研培计划。研培学员通过培训不仅提高了传承实践能力,而且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以贵州黔东南州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上半年仅该州参加研培计划的学员,以“传承人+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创业的就达225家,实现年销售收入逾7.5亿元,优秀学员返回当地培训新的学员并带动约9500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占就业总人数的58%,每家企业平均带动47人就业,实现带动就业人员人均年收入2.2万元。

  传统工艺工作站在助推精准扶贫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新疆哈密工作站累计培训绣娘5000余名,设计出798款运用哈密元素的刺绣新产品,下达绣片订单3.2万份。湖南湘西工作站启动“让妈妈回家”计划,通过提高绣娘收入,吸引外出务工妇女回归家庭。此外他们还与济南、深圳等地公司洽谈苗族刺绣订单2800套(件),金额达50万元,带动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业160余人。

  全国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所覆盖的国家级贫困县达103个。2017年,文化部加强作为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空间的传统村落、老街、小镇的保护,支持在生态保护实验区内深入贫困地区、农村地区举办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展演活动,努力满足贫困地区、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支持生态保护实验区内民众自发举办民俗活动,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2017年,传承人“对话”系列活动遍地开花。仅文化部支持下开展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对话交流活动就覆盖浙江、上海、西藏、陕西、甘肃等19个省区市的28项活动。2017年9月,8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年画、剪纸、皮影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国内知名动漫制作公司负责人代表聚首上海,共话非遗与动漫如何互汲营养、携手共进。11月,第二届传统工艺青年论坛在江苏苏州举行,优秀青年非遗传承人、长期关注和研究传统工艺的青年学者、高校教师展开对话,分享传统工艺创新创业优秀案例,探讨传统工艺相关文创产业的发展规律与创新模式。11月底,在贵州雷山举行的“传承·对话·东西部协作——贵州传统工艺振兴工作交流会”上,传承人、设计师、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通过对话达成合作。

  不清谈、真行动是这些对话活动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些对话会既是思想碰撞会、经验交流会,也是需求对接会、项目签约会。无论是非遗传承人、设计师,还是企业代表、专家学者,大家都格外珍惜对话、交流、讨论的机会,他们带着作品、带着期待、带着需求坐在一起,交流互鉴、取长补短、解决问题、助推传承。

  启动全媒体立体式非遗传播格局  保护工作获广泛认同

  非遗传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确定的非遗保护重大措施之一。加强传播工作,对于增强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和非遗保护意识、建立非遗保护的广泛社会认同和深厚群众基础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非遗传播工作可圈可点,全媒体立体式非遗传播格局初见雏形。

  从2017年3月《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出台,到6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再到9月文化部联合中央网信办主办“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全媒体、多层次、多渠道的非遗传播效应,全社会很高的关注度、参与度和认同感,都彰显了非遗传播格局有效拓展至全社会各个领域,形成了非遗传播的“体外循环”。在大格局下,文化部还积极搭建常态化、专业化非遗传播体系。8月底,文化部非遗司联合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举办了非遗传播高级研修班,重点培养专业的非遗传播队伍,助力非遗保护广泛、立体传播。

  2017年,各地展览展示活动内容愈加丰富,形式得到拓展。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举办的“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展示了苏绣、京绣、粤绣、宋锦、云锦、缂丝、香云纱等多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与当代生活相融合的实践成果,为观众呈现了传统文化与时尚设计相结合的最新作品,诠释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在非遗领域有11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光荣地参加了十九大。“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等一系列重要论述让非遗工作者坚定了文化自信,更明确了工作方向。参加十九大归来,他们积极深入基层宣讲,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而他们的体会、感受、故事也通过全媒体传播手段影响了更多地方和人群。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8-01-10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条: ·甘南藏区提速“非遗”保护工作
下一条: ·文化的力量——传统工艺工作站综述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
·[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