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了红的公鸡毛了腿的腿,吃不上些东西白跑那个腿……”“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难留……”“桃花来你就红来,杏花来你就白,爬山越岭我寻你来,啊嘚呀呀呔……”仅仅一代人的时间,这些国人曾经十分熟悉的民歌旋律,如今在年轻人中已经变得十分陌生。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歌,这一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已被遗忘至社会的角落。
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歌如何传承,如何发展,如何振兴?近日,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晋陕蒙冀原生态民歌人才培养”结业汇报演出暨“新时代语境下中国民歌的复兴之路”专家研讨会在山西太原举办,与会专家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切莫将民歌“高贵化”
山西华夏之根艺术团长期从事民族艺术创作传播,他们创作的说唱剧《解放》、舞剧《一把酸枣》等作品,运用了大量山西民歌元素。但近些年,山西华夏之根艺术团团长王京荣渐渐有了种“快把民歌的家底挖完了”的感觉。这背后反映出,民歌在当代的传承困境。
“民歌的土壤始终在民间,有人的地方就有民歌。”尽管很多民歌濒临失传,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仍然反对将民歌作为“被拯救的对象”,“因为民歌是群众自然情感的流露,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创作出来的。”
王京荣也担心动不动就给民歌贴上“非遗”的标签,会让民歌逐渐“高贵化”,那样离人民群众就会越来越远,更加不利于其传承和传播。
民歌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烟火气。《诗经》中最早的民歌作品如《硕鼠》《采薇》《七月》等,或揭露阶级压迫,或写战争,或写农民劳作与生活,反映的社会生活面非常广阔深厚。“可惜的是,这样的传统没有很好地延续下来。因此,中国民歌要振兴,首先要了解传统民歌的内涵、优点和宝贵价值,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拓展深化对生活反映的广度与深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葛恒刚说。
培养歌手的即兴创作能力
在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晋陕蒙冀原生态民歌人才培养”结业汇报演出上,学员们用嘹亮的嗓音演唱了大量传统民歌。
“学员们与其说在唱民歌,不如说在表演民歌,展示的仍然是歌唱技巧。民歌歌手最重要的能力是即兴创作能力,而非像复读机一样去唱大家都熟悉的歌曲。”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项阳说,过去人们说话无法表达情感的时候就唱出来,“逮什么唱什么,这才是民歌”。
由于“逮什么唱什么”,往往同一个调调唱出了不同的歌词,从而形成了区域民间音调。区域民间音调是一个区域范围内经过长期积淀,反映这个区域特色的调调。项阳在广西调研时,曾遇到一位“民歌大王”,他用八个调调创作了一本民歌。“谁说民歌的歌词是固化的?民歌就是同一个调调不断延伸,不断创新,不断地向前走,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
在项阳看来,培养歌手的即兴创作能力,就要深入研究挖掘民间区域音调,增强歌手在民歌音调的基础上的创作能力。比如,抗战时,陕北有一首民歌《骑白马》,歌词是“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的是八路军的粮”,而《东方红》就是根据这首歌的音调进行填词再创作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郭威也强调,民歌要注重原创,要长成参天大树,根必须深扎在传统的泥土里。
接地气,也要看天气
谭维维的一首华阴老腔混搭摇滚一夜爆红,让人看到传统与现代并非尖锐对立,而存在融合发展的巨大可能性。
这些年,民歌传承一直面临着是改编融入时尚化元素,还是保持纯粹状态的争论。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王安潮指出,民歌传承应该坚持多样化模式,原生态的民歌可以保留,同时也应该吸收新的时代元素。对于民歌歌手,可以对其进行个性化培养。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教授李长鸿认为,民歌要接地气,也要看天气,天气就是不同时代、不同语境。民歌传承传播,在坚守艺术品质的同时,也需要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演绎,以符合更多新听众的需求。比如,可以在民歌中加入当下流行音乐元素,使民歌更具吸引力,有利于民歌的传播推广。
音乐文化产业研究专家郑君胜建议,民歌的传承推广要有新思维。在呈现上,除了室内的舞台表演,还可以把舞台放到室外,比如可以把民歌的舞台放到山间、湖畔、田间。在民歌记录上,要运用综合手段,除了传统的记谱,还应更多运用影像记录手段。此外,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民歌的传承和传播可以适当引入产业手段,比如开展民歌网络直播、开发民歌衍生品等。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8-01-11(第09版) 【本文责编:孙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