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激发民间艺术创作的主动性与活力
  作者:杨企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01 | 点击数:3322
 

      民间表演艺术作为民间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绚丽之花,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舞台表演时,总是以其浓郁的风格与鲜明的特色有力地彰显着人们对生命的崇拜敬仰之情,对生活的热爱赞美之心,举手投足间将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江苏民间文艺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特别是民间艺术表演种类众多,文化内涵丰厚。勤劳的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岁时节庆、祭祀寿育等活动中歌之咏之、手之舞之。劳动号子、民歌小调、戏曲相声、舞龙舞狮、花灯龙船等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应运而生。苏南的细腻婉转、含蓄精巧,苏北的粗犷质朴、恢弘浓重,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江苏博大深厚的人文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并且谆谆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民间文化正是中华文化的“根”和“源” ,保护、发展、传承民间文化,就是保护、发展、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种子。江苏民间文艺最高奖“迎春花奖”已经先后成功开评了民间文学作品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和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此次评奖活动是江苏民间文艺有史以来第一次对民间艺术表演类进行的江苏最高规格的评奖,是省文联进一步弘扬江苏优秀民间表演艺术的文化价值、激发民间艺术创作的主动性与活力,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举措。

      “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精益求精搞创作,讴歌伟大的时代。

(杨企鹏 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巡视员)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7-12-29 第14-15版:文化时空
【本文责编:刘艳超】

上一条: ·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举办
下一条: ·非遗展演亮相 中华世纪坛传统文化季
   相关链接
·[杨镕]文本化与语境化:民间艺术传承的双重路径·[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
·[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朱炳国 王群]六月六节俗的传承与杂糅
·[周霖]昌都硕督人的狮子舞·[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
·[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
·[余静林 杨琳]共生理论视域下长江干流语言民俗的活态传承·[杨卓玥]西安回坊口承文学的文化叙事与传承研究
·[杨佳怡]家庭灵媒故事的代际传承·[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
·[吴小丽 林晓彤]敬惜字纸的文化传承与影响·[吴比]东部苗族谜语的形态、特点与功能
·[尉富国 丁永祥]汉中市南郑区“春官说春”民俗调查研究·[王子尧]北京中轴线民间叙事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路径研究
·[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王小明]民间艺术文化生态视野下的热贡艺术唐卡传承与保护
·[王静怡]仪式实践与文化传承:基于岷县宝卷的田野调查·[王嘉浩]《花镜》园艺智慧的传承密码与云南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